灸大椎穴、百会穴
Headache
头痛多是由外感、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所致,常常伴有头晕,疼痛呈波动性,亦伴有发胀。艾灸头颈部相关穴位,如大椎穴、百会穴,可达到通络止痛的效果。
患头痛,细查因。
风邪侵,风池薰。
肝气上,太冲降。
髓海空,太溪充。
思过度,神门补。
穴位: 大椎穴、百会穴。
灸法: 首选艾粒直接灸。一般情况下大椎穴、百会穴直接灸3或5壮,可立即止痛。日常保健时,每穴3或5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定位: 在项背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取穴: 正坐,把手放在颈后,低头时位于最高隆起处骨头的下方。
多学一点: 穴在第7颈椎棘突下,因其椎骨最大,故名。
定位: 在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取穴: 在头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多学一点: “三阳五会”意与百会同,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
在头部施灸时,可先用艾香烧掉穴位附近的部分头发,不要害怕影响美观,艾灸之后重新生长的头发会更加乌黑、浓密。
如果曾有明显的感受风寒的病史,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同时还伴有身体怕冷、鼻塞、流清鼻涕等症状,则可判断自己为风寒型头痛,可按以下穴位施灸。
穴位: 风池穴、风府穴、列缺穴。
灸法: 首选直接灸。日常保健时,每穴3或5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定位: 在项后,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取穴: 正坐,颈部两条大筋外缘的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处。
多学一点: 穴在项旁陷处如“池”,风邪易入,主治一切“风”病,故名。
定位: 在颈后区,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取穴: 沿脊柱向上,入后发际上1横指处即是。
多学一点: 风,风邪;府,处所。本穴为治风邪之处。
定位: 前臂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穴: 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指尖到达处即是。
多学一点: 下行的经气被凸出的桡骨所阻,向外溢流,故名。
头痛时常伴有眩晕,因为情绪紧张而诱发,而且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面红口苦等表现时,可判断自己为肝阳型头痛,按以下穴位施灸,对症灸疗。
穴位: 太冲穴、率谷穴、太阳穴。
灸法: 首选直接灸。日常保健时,每穴3或5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定位: 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取穴: 足背,沿第1、第2趾间横纹向足背上推,可感有一凹陷处即是。
多学一点: 有平肝息风、清热降火、镇静定痛、散满消肿之特性。
定位: 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取穴: 耳尖上方2横指处即是。
多学一点: 率,统率;谷,山谷。穴在耳上,为以“谷”命名诸穴的最高者,如诸谷的统帅。
定位: 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
取穴: 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1横指,触及一凹陷处即是。
多学一点: 太,大、极、最;阳,阴阳之阳。头颞部之微凹陷处,俗称太阳。
头痛时如果有头脑昏重,或目眩、胸闷,常常伴有脑鸣、口渴便秘、心烦易怒等症状,有时候还会出现四肢沉重倦怠的现象,此时基本可判断自己为痰浊型头痛。
穴位: 中脘穴、丰隆穴、风池穴。
灸法: 首选直接灸。日常保健时,每穴3或5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取穴: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5横指处即是。
多学一点: 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
定位: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的外缘。
取穴: 犊鼻穴与外踝前缘平外踝尖处连线中点,距胫骨前缘2横指。
多学一点: 因该处肌肉丰满隆盛,故名。
定位: 在项后,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取穴: 正坐,颈部两条大筋外缘的陷窝中,约与耳垂齐平处。
多学一点: 池,喻水之汇,此为风之所汇,故曰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