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肺炎

肺炎(pneumonia)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放射线、化学及过敏因素等)引起。

目前,肺炎大体可按照解剖、病因或患病环境加以分类。

按照解剖分类:①大叶性(肺泡性)。②小叶性(支气管性)。③间质性肺炎。

按照病因分类:①感染性肺炎,占绝大多数,如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其中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约占80%),包括需氧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如肺炎链球菌(通称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需氧革兰染色阴性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厌氧杆菌如棒状杆菌、梭形杆菌等。②理化性肺炎,如放射线、药物、毒气等所致的肺炎。③变态反应性肺炎,如过敏性肺炎等。

按照患病环境分类:①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主要致病菌仍为肺炎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约占20%。②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多继发于各种原发疾病的危重患者,治疗困难,且革兰阴性杆菌可高达约50%,常为混合感染,耐药菌株多,病死率高。一些非致病菌在适宜条件亦下可成为机会致病菌。

随着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及预防手段的进步,虽然肺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病原菌分布规律正在发生变化。20世纪30年代以前,90%以上的细菌性肺炎均由肺炎球菌所致,而近20年来则不断下降,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等感染所占的比例却不断增加,且新的病原菌(如军团菌)及耐药菌所致肺炎的发生率亦逐年增加。由此导致的所谓“难治性”肺炎屡见不鲜。在我国的人口死因顺序统计中肺炎居第五位。因此,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出现、改善支持治疗等,是临床迫切需要强调和解决的问题。

本章重点介绍临床常见的肺炎球菌肺炎。

肺炎球菌肺炎(pneumococcal pneumonia)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为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和肺实变体征。本病多发生于寒冬或早春,常见于青壮年。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起病方式及临床症状均不典型。

【病原学】

肺炎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常成对或成链排列,菌体外有荚膜,荚膜多糖具有特异抗原性和致病力,根据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90个血清型。成人致病菌多属1~9型及12型,以第3型毒力最强。肺炎球菌在干燥痰中能存活数月。但阳光直射1小时,或加热至52℃10分钟,即可杀灭,对石炭酸等消毒剂亦甚敏感。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肺炎球菌是寄居在口腔及鼻咽部的一种正常菌群,其带菌率常随年龄、季节及免疫状态的变化而有差异。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有毒力的肺炎球菌入侵人体而致病。

【发病机制】

上呼吸道感染、吸入麻醉、受寒、疲劳、醉酒等,使呼吸道黏膜受损;年老、体弱、慢性心肺疾病、长期卧床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均易引起肺炎球菌进入下呼吸道,在肺泡内繁殖而发病。肺炎球菌不产生毒素,不引起原发性组织坏死或形成空洞。荚膜是其主要致病物质,具有抗吞噬及对组织的侵袭作用,首先引起肺泡壁水肿,出现白细胞与红细胞渗出,含菌的渗出液经Cohn孔流向邻近的肺泡,使炎症扩大。由于炎症不通过支气管,所以病变不受肺段的限制,而可累及整个肺叶,亦易累及胸膜,引起渗出性胸膜炎。自抗生素应用后,病变呈整叶分布的典型病例已甚少见。

【病理】

典型的病理变化可分为4期:早期为充血期,肺泡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中期为红色肝变期,有较多的红细胞渗出,病变部位的肺组织色红而饱满;后期为灰色肝变期,有大量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积聚,病变部位的肺组织灰白而充实;最后炎症逐渐消散,肺泡内重新充气,进入消散期。实际上4个病理阶段不能绝对分界,在应用抗生素后,此种典型的病理分期已很少见。病变消散后肺组织结构多无损坏,不留纤维瘢痕。极个别患者肺泡内纤维蛋白吸收不完全,甚至有成纤维细胞形成,即所谓机化性肺炎。若未及时治疗,5%~10%的患者可能并发脓胸,15%~20%的患者因细菌经淋巴管、胸导管进入血循环,形成诸如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关节炎、中耳炎等肺外感染。由于病灶中红细胞的渗出,可咳血性痰;或因渗入肺泡内的红细胞被破坏,含铁血黄素混入痰中,可出现铁锈色痰;病灶范围广可影响换气功能,出现气急、紫绀等症状。

【临床表现】

多数起病急骤,常有受凉淋雨、劳累、病毒感染等诱因,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病程约7~10天。

一、症状

1.寒战、高热 典型病例以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量减少。抗生素使用后热型可不典型,年老体弱者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

2.咳嗽、咳痰 初期为刺激性干咳,继而咳出白色黏液痰或带血丝痰,经1~2天后,可咳出黏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也可呈脓性痰,进入消散期痰量增多,痰黄而稀薄。

3.胸痛 多有剧烈病侧胸痛,常呈针刺样,随着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可放射至肩或腹部。如为下叶肺炎可刺激膈胸膜引起剧烈腹痛,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4.呼吸困难 由于肺实变通气不足、胸痛及毒血症而引起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病情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出现紫绀。

5.其他症状 少数有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嗜睡、谵妄、昏迷等。

二、体征

呈急性热病容,呼吸浅速,面颊绯红,皮肤灼热,部分有鼻翼扇动,口唇单纯疱疹。早期肺部体征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少量湿啰音,呼吸音减低,及胸膜摩擦音等。典型的肺实变体征有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并可出现支气管呼吸音。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重症患者有肠充气,上腹部压痛多与炎症累及膈胸膜有关。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可在24小时内血压骤降,多见于老年患者;可伴有败血症,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巩膜黄染;如累及脑膜时,可有颈抵抗及出现病理性反射。心率增快、肺底出现湿啰音,提示心功能不全。

本病自然病程1~2周。发病5~10天,体温可自行骤降或逐渐减退;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后可使体温在1~3天内恢复正常,一般情况改善,症状减轻,肺实变体征消失。但局部的湿啰音及X线的肺部改变可持续1周以上。

【并发症】

肺炎球菌肺炎的并发症近年来已很少见。严重败血症或毒血症患者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人。其表现为发病急骤伴高热,但亦有体温不升者,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脉搏细数或不可触及,呼吸急促,口唇及肢体紫绀,皮肤湿冷,四肢厥冷,多汗,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甚至昏迷,少尿或无尿。其他并发症有胸膜炎、脓胸、心肌炎、脑膜炎、关节炎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10~20)×10 9 /L,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并有核左移,或细胞内可见中毒颗粒。年老体弱、酗酒、免疫功能低下者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但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仍高。

2.病原学检查 痰直接涂片做革兰染色及荚膜染色镜检,如发现典型的革兰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即可初步做出病原学诊断。痰培养24~48小时可确定病原体。PCR检测及荧光标记抗体检测可提高病原学诊断率。对病情危重者,应争取在使用抗生素前做血培养。

3.胸部X线检查 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增深。肺实变期呈大叶、肺段分布的密度均匀阴影,并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征。消散期显示实变阴影密度逐渐减低,变为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多数病例起病3~4周后才能完全消散,老年患者病灶消散较慢,亦可能为机化性肺炎。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与体征,结合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需认真加以鉴别。确诊有赖于病原菌检测。

【鉴别诊断】

1.干酪性肺炎 急性结核性肺炎临床表现与肺炎球菌肺炎相似,X线亦有肺实变。但结核病常有低热乏力,痰中容易找到结核菌。X线显示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均,历久不消散,且可形成空洞和肺内播散,抗结核治疗有效。而肺炎球菌肺炎经青霉素治疗3~5天,体温多能恢复正常,肺内炎症也较快吸收。

2.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肺炎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常发生于儿童或年老体弱者,中毒症状严重,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性病灶,如疖、痈等;咳粉红色乳样或脓性痰;肺部X线检查具有特征性,常为多发性病灶,且在短期内变化很大,常迅速扩展,多并发气胸、脓胸;痰培养可发现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克雷白杆菌肺炎 多见于年老体弱者,起病急骤,中毒症状重,咳棕色胶冻样痰;严重者可有谵妄、黄疸、肺水肿、休克、呼吸衰竭等;X线表现为肺叶实变,其中有蜂窝状透亮区,叶间隙下坠,痰涂片或培养可找到肺炎克雷白杆菌。

(3)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肺炎 多发生于年老体弱、慢性心肺疾病或免疫缺陷患者,常为院内获得性感染。通过临床观察和细菌学检查,鉴别诊断一般不难。

(4)病毒、支原体等引起的肺炎 病情较轻,白细胞常无明显增加。痰液病原体分离和血清免疫学试验有助于诊断。

3.肺癌 患者年龄多较大,起病缓慢,常有刺激性咳嗽和少量咯血,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血白细胞计数不高,若痰中发现癌细胞可以确诊。肺癌可伴发阻塞性肺炎,若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肺部炎症迟迟不消散,或暂时消散后又复出现者,应密切随访,必要时进一步做CT、MRI、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痰脱落细胞检查等,以免贻误诊断。

4.急性肺脓肿 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着病程进展,咳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X线显示脓腔及液平面。

5.其他 肺炎伴剧烈的胸痛时,应与渗出性胸膜炎、肺梗死鉴别。相关的体征及X线影像有助鉴别。肺梗死常有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咯血较多见,很少出现口角疱疹。下叶肺炎可能出现腹部症状,应通过X线、B超等与急性胆囊炎、膈下脓肿、阑尾炎等进行鉴别。

【病情评估】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随着新的抗生素的不断研发和广泛应用,肺炎球菌肺炎的病死率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30%下降到今天的6%左右,但年老且有并发症者病死率高。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体温低时注意保暖,多饮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高热、食欲不振者应静脉补液,注意补充足够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密切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等变化,防止休克发生。

二、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药,以免过度出汗及干扰真实热型。如有气急发绀者应吸氧。咳嗽、咳痰不易者可给予溴己新8~16mg,每天3次。剧烈胸痛者,可热敷或酌用小量镇痛药,如可待因15mg。如有腹胀、鼓肠可用腹部热敷及肛管排气。如有麻痹性肠梗阻,应暂时禁食、禁饮、肠胃减压。烦躁不安、谵妄者酌用地西泮(安定)5mg或水合氯醛1~1.5g,禁用抑制呼吸的镇静药。

三、抗菌药物治疗

一经诊断即应给予抗生素治疗,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结果。肺炎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G,用药途径及剂量视病情轻重及有无并发症而定。轻者用青霉素240万U/d,分3次肌肉注射;病情稍重者,宜用青霉素G 240万~480万U/d,静脉滴注,每6~8小时1次;重症及并发脑膜炎者,每天剂量可增至1000万~3000万U,每4次静脉滴注。滴注时每次量尽可能在1小时内滴完,以维持有效血浓度。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静脉滴注;亦可用林可霉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重症患者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啉、头孢曲松等)。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者可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疗程通常为5~7天,或在退热后3天可由静脉用药改为口服,维持数日。

四、感染性休克的处理

1.一般处理 平卧,体温低时注意保暖,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尿量。

2.补充血容量 抢救感染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只有当血容量得到适当补充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发挥。补液量和速度视病情而定。一般先给右旋糖酐40、复方氯化钠溶液等,以维持有效血容量,减低血液黏滞度,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压、尿量、尿比重、血细胞比容及患者的全身情况,可作为调整输液的指标,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3.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输液不宜过快,以免发生心力衰竭与肺水肿。随时监测和纠正钾、钠及氯紊乱及酸、碱中毒。应注意感染性休克时主要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酌情用5%碳酸氢钠100~250mL静脉滴注,或根据检查结果补充。在纠正酸中毒后,血压常可回升。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对病情危重、全身毒血症症状明显的患者,可短期(3~5天)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5~20mg。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一般不作首选药物,多在经上述处理后血压仍不回升时使用。紧急情况下亦可在输液的同时使用,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异丙肾上腺素0.1~0.2mg/100mL液体,或多巴胺20mg/200ml液体,静脉滴注。亦可根据病情将多巴胺与间羟胺(阿拉明)联合静脉滴注。同时密切观察血压,调整药物浓度。

6.积极抗炎 诊断明确者,可加大青霉素剂量,400万~1000万U/d静脉滴注;或用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最好能根据血培养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7.防治心肾功能不全 有心功能不全者,应减慢输液速度,控制入液量,酌用毒毛花苷K或毛花苷丙(西地兰)静脉注射。若血容量已补足而24小时尿量<400mL、比重<1.018时,应考虑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紧急处理。

【预防】

锻炼身体,增加机体抵抗力,避免淋雨受寒、疲劳、醉酒等诱发因素,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多型组合的纯化荚膜抗原疫苗,可显著降低肺炎球菌发病率,可用于易感人群,如慢性肺病、糖尿病、器官移植或脾切除者等。

思考题

1.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各有何特点?

2.简述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

3.感染性休克如何治疗? 1tlGl8+CBFd5w1Gece6+4Jt1LmpcDgpnzDBfo7Et1h7aFdgHGBsq542Zx3JU4R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