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七章

太子神色也甚是茫然,只笑道,“母妃说的是对的,我亲娘既有把握说我是父皇的儿子,那么她就有把握让谁都挑不出破绽来。她的话有理……可是,即便如此,天下还有一个人是知情的,那就是父皇。若他知道,若我真不是他亲生儿子,为什么二十多年都不提一句?……这是为什么?”

他忽又道:“听说我幼时的乳母是我生母指的,也是永昌王府上的人。姨母可知这女子的来历?”

李青鸾一怔,道:“太子若不提,我都忘了此事。这事说来也很是蹊跷,那女子是氐族人……”

太子打断她,道:“氐族?我乳母不是邛地的獠人么?”

李青鸾道:“我说的女子,跟太子的乳母雷氏不是一个人。我说的女子姓杨,跟着她的那丫头是獠人,她自己是氐人。我后来随着我夫君到秦益,才知道雷姓也是獠人一支。”

太子已知有哪里不对,两眼盯着李青鸾不语。李青鸾又道:“那个姓杨的女子是闾若文送给永昌王的,我姊姊向来自恃貌美,可见了那女子,却又觉得自己多有不及了。况且一个男子又岂能一生只钟情一个女子?”

太子笑道:“那也未必。姨母只知你们南朝人三妻四妾,却不知我们这里,一世只娶一妻的多了去了。若是能够的话,我也愿意一生只求一个一心之人,哪里稀罕什么妻妾成群。”

李青鸾也微微一笑,道:“是青鸾失言了。只是您贵为太子,是不该这般想的。以后您当了皇帝,那还不是一样的得三宫六院。”

太子失笑道:“姨母跟我母妃说的话一模一样。”

李青鸾一转念间方明白太子说的是养母冯昭仪,忙敛身一礼,道:“太子笑话了,我方才只是随口一句,太子殿下切莫当真。”又道,“那杨姓女子不仅相貌美极,也颇懂得媚人,还身有异香,永昌王一见她便似丢了魂一般。照我看,这女子是一直在怂恿他,他原本并没有打定主意要谋反的。”

太子摇头,似对她的话不以为然,只问道:“那你说的她丫头……”

“那姓雷的丫头,打扮得跟中原人大相径庭,一看就知道是异族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头上还缠着五颜六色的布,戴很多叮叮当当的银饰。”李青鸾道,“她也不太会说汉话,更不识字,与我们都不说话的。她是那杨姓女子的贴身丫鬟,两个人常常唧唧咕咕地在一起说什么,想必是他们本地的话,我们是一个字都听不懂。”

太子回身自案上取了一本卷册,递与李青鸾道:“姨母请看这个。”

李青鸾双手接了过来,展开一看,面上讶异之色越来越浓,道:“太子,这个……这个是当年……”

“这是一份名录,是当年永昌王家眷被送到京城的时候留下来的。”太子道,“若非找到这个,我还真不知道这世上我还有一个姨母,更不能今日与你见面说话。”

他伸手点了点那卷册,道,“报路上病故的,并不止姨母你一个人。还有一个人,我本来不甚着意,现在听你说起来,便是这位杨姓女子。”

李青鸾一看,“杨香儿”三个字,赫然在目。叫道:“这……她……她也病死在路上了?这不可能啊,我逃走的头一日还见过她,现在我都还记得,她气色很好。这杨香儿跟咱们这样从小关在家里的女子不同,能跟着永昌王一起骑马打猎,她可是一点儿都不娇弱的……那时已经离京城不远了,她病死也没那么快吧?”

她忽发现太子神色有异,甚是哀伤的模样,忙住了口,道:“太子殿下,我是不是说错话了?”

太子摇头,笑道:“不是。只是姨母方才说到骑马打猎……让我想起些事了。”又道,“或者杨香儿也是跟你一样,买通了押送的官兵,偷偷逃了。不过,她那个丫鬟却跟着进了京,先是当粗使奴婢,母亲一得父皇宠幸便立时将她要了过来,让她到自己身边侍候,后来又当了我的乳母。”

李青鸾柳眉轻蹙,道:“那就真是奇怪了。不管是杨香儿,还是这姓雷的丫头,都跟我们姊妹并没什么交情。嗯,想必同是永昌王府出来的人,总比外人强吧?”

“我怕不止于此。”太子望着李青鸾,道,“你可知这杨香儿和她身边的丫头,有没有与常人不同的地方?”

李青鸾点头道:“有。她二人身边都老是带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还有虫子啊什么的……对啦,还有晒干了的蛇!有一次把我吓了个半死,我姊姊更是嫌恶,平日都躲着她二人走了。我当时不知道,后来随我夫君到了秦益二州,方知氐人獠人皆善蛊,她们两个一定都是会蛊术的。”

太子嗯了一声,道:“如此说来,我倒是有些疑心,以美色引诱换得脱身的,并非母亲,而是这杨香儿了。我实难想象一个闺秀出身的南朝女子,能想出这样的法子,做出这样的事。这样的女子,我甚是明白,自傲得紧,是死也不肯玷辱自己的。”

李青鸾秀眉蹙得更紧,道:“太子这么说,倒也确实有理。可是,杨香儿又为什么要帮我姊妹二人呢?”

“杨香儿为什么要帮你们我不知道,但是,母亲在得宠后立时把她的丫头弄到了身边服侍,又让她当我的乳母是实。”太子缓缓地道,“在大魏,皇太子的乳母实在可能一步登天的。先帝前的惠太后,我朝的昭太后,都是乳母出身,以极卑贱之身登皇太后之位。有这两桩例子在前面,我这乳母却不学她们的例,纵使得不了太后之尊,也必定荣华富贵,可她偏偏做了一件忤逆之事——偷出了父皇和长公主十分重视的一半‘节’,却又将此‘节’以蛊术藏在我的身上,一直藏了二十余年。我实不知,到底是为什么……”

李青鸾沉默良久,方道:“恐怕世间如今知道此节的人,只有一个,那便是杨香儿。只不知道,这杨香儿还是不是活在世上?”

太子唇角露出一丝笑意,笑得却有些伤感。“一定活在世上。否则……否则她……她也不会知道此节,而来刻意接近我了。”

本章知识点

文帝和太子的原型

九宫中文帝的原型是北魏文成帝,文成是谥号,庙号是高宗。所以小说里称文帝是个相当含糊的说法,既不能称谥号,也不能叫庙号,倒是凌羽叫“濬哥哥”是没错的。太子的原型是献文帝,献文是谥号,庙号是显祖。但是在九宫里面,是有改动的,文成帝的在位时间拉长了,献文帝于是就只有继续当太子当下去了。

这是个很无可奈何的做法,根源还是在北魏三帝——恭宗(文成帝父,即景穆太子,未登基而崩)、文成、献文三位的年龄问题上。如果按历史原型一丝不变地写,就得面对十三四岁登基并生孝文,十八岁为太上皇的献文,实在无法行文。其实已经硬把文成帝生长子的年龄拉大了几岁,但前传《御寇诀》中少年皇帝跟凌羽讨论自己长子和嫔妃的问题,仍然看着很尴尬,感觉是小孩在说大人的事,这是古代跟现代观念的一种冲突,难以协调。而且,景穆文成献文的生子年龄真的是除了“惊世骇俗”之外无话可说,文成十五生献文,献文十四生孝文,景穆十三生文成(注意都是虚岁)。景穆太子死的时候很年轻,可是,《魏书》有载景穆十二王,即景穆太子十二个儿子,只能说天赋异禀。其实关于这三帝的实际年龄和执政年龄我觉得是有疑问的,不过暂且以《魏书》所载为准吧,结论就是我实在是没办法写一堆十几岁的小孩,到二十出头就驾崩了,这真是下不了笔啊。

所以九宫里面,在执政年份上是作了调整的,但是太子干的事仍然就是献文干的事,历史背景也就是那个历史背景。北魏自立国以来已近百年,从前游牧部落那种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如今的农业社会的发展了,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那么生产关系就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必须得改革。而九宫的时代背景就是这个关键的时候,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点,关于这部分,小说里面的基本上都是事实,比如李欣和赵海(赵黑)的情况,我不在这里多作解读了,故事里面细节和伏笔都很多,需要认真看。

需要特别说明的就是,献文帝确实是有肃清吏治的心,但是他的做法往往有“想得好但无法真正实施”的特点,而且没抓到根本,北魏那时候急需搞一次彻底的大改革,小打小闹起不了多少作用。《须弥楼》里面,以一个实际的案例来讲了献文帝的做法和实际后果。献文在某些方面也确实值得诟病。比如他一边提出了官员考课的诏令,一方面又超迁自己的发小们,这是没办法做一个好的表率的,还有一些因私怨而杀臣子的情况,最出名的就是慕容白曜之死,这绝对是一起冤案,李敷兄弟之死也是跟冯太后相争的牺牲品(这个案子各方面牵扯很深,在《须弥楼》有花力气表现,但仍然显得缠夹不清,因为毕竟我们无法目睹当时政治环境的全貌)。我们看太子不断撞上南墙,其实就是献文走上绝路的过程。最终历史上的献文帝不得不禅位其子,最后又在二十三岁的时候暴崩,死因不明,表面上看是他与冯太后不和,其实,更重要的是,献文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部分有权力的宗室勋贵,这批人转向支持冯太后。冯太后一己之力是扛不起这杀献文的大旗的。至于把孝文改革的成果归功于冯太后也未免偏激,北魏的改革既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是从开国道武帝以来的整体思想的绝对延续,这一点留在之后的背景知识再谈。

回过头来再说文成帝,即文帝的原型。这个皇帝实在是没在历史里留下什么“个性”,只能在《魏书》里的那些所谓事实里面去揣摩。从他少年登基之后,看到的就是“兴安元年冬十月,以骠骑大将军元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尚书长孙渴侯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十有一月丙子,二人争权,并赐死。”“癸未,广阳王建薨,临淮王谭薨。”。“太尉张黎、司徒古弼,以议不合旨,黜为外都大官。”“甲子,太尉、乐陵王周忸有罪,赐死。”“二月己未,司空、京兆王杜元宝谋反,伏诛;建宁王崇、崇子济南王丽为元宝所引,各赐死。”“八月甲戌,赵王深薨。乙亥,车驾还宫。乙丑,皇叔虎头、龙头薨。”“车骑大将军、乐平王拔有罪,赐死。二月癸未,武昌王提薨。”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数年后文成帝政局稳定,可谓北魏诸帝登基血雨腥风之最。所以我不支持常太后或者别的宗室亲贵能把揽朝政的意见,因为很明确,不管文成帝是利用了重臣相争还是如何,扶他登位的功臣和试图趁他年轻掌权摄政的重臣——无论宗室、贵姓还是外戚都是一串串地接着死,他对朝政的把控力是没有问题的。而在这种情形下政权稳固的文成帝,确实很难要求他有什么个性的表现,从《魏书》里面这平淡得毫无感情色彩的记录只能看到他的铁血手腕和残酷无情。其次,文成帝对大局的把握是很好的,振兴佛法,安抚百姓,加强农桑,在他执政期间,没有出过什么大问题,相对安定,这对于在太武帝时代已经打得一塌糊涂,急需休养生息的北魏是必要的,正因为有这十多年的养精蓄锐,献文帝时代才能一举拿下青齐地区,成为北魏中期对南朝扩张最成功的一役。

九宫里面,文帝的性格基本上还是比照文成帝的,可是,文成帝在历史里面留下的个性如此之少,在正史里面留下的一笔特别有“个性”的,就是著名的“献文身世之谜”。这个谜在《九宫夜谭》之八《菩提心》的知识点“献文帝拓跋弘身世之谜”里面有详细讨论,这里再引用一下。

《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文成元皇后李氏,梁国蒙县人,顿丘王峻之妹也。后之生也,有异于常,父方叔恒言此女当大贵。及长,姿质美丽。世祖南征,永昌王仁出寿春,军至后宅,因得后。及仁镇长安,遇事诛,后与其家人送平城宫。高宗登白楼望见,美之,谓左右曰:“此妇人佳乎?”左右咸曰“然”。乃下台,后得幸于斋库中,遂有娠。常太后后问后,后云:“为帝所幸,仍有娠。”时守库者亦私书壁记之,别加验问,皆相符同。及生显祖,拜贵人。太安二年,太后令依故事,令后具条记在南兄弟及引所结宗兄洪之,悉以付托。临诀,每一称兄弟,辄拊胸恸泣,遂薨。后谥曰元皇后,葬金陵,配飨太庙。”

简单地说,就是谋反的永昌王仁的妃妾李氏被遣送到宫中为奴,然后十四五岁的文成帝看到了,宠幸了她,生的就是献文帝。但是常太后怀疑这孩子不是文成帝的,只是找不出证据,所以只能罢了。我们且不论到底献文帝是不是文成帝的儿子,只说文成帝本人,宠幸反贼的妃妾也罢了,都知道他们家族不讲究这一套,皇帝小小年纪就能生子也罢了,当你们家族天赋异禀,但,作为一个皇帝,斋库?斋库?斋库?斋库差不多就是内库的意思,也就是皇宫里面的仓库。然后“守库者亦私书壁记之”?总之这个记录让人感到天雷滚滚,说是野史都嫌太艳情,所以有学者怀疑是欲盖弥彰,可能献文帝真不是文成帝儿子。

至于是与不是,我们是没办法在历史里面找到答案了。不过文成帝带着李氏到阴山生子,献文出生时间成了永久的谜,确实让人感到有欲盖弥彰的意思。毕竟永昌王的谋反时间,跟他被处死的时间,都是《魏书》一手包办,是真是假,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了。但是就文成帝多年对太子弘以来的态度看,我仍然觉得献文帝是他亲生儿子。另外,李贵人一族荣宠一世也是辅证,不过讽刺的是,李家唯一在政绩上有所建树的,却是那个李贵人在南不知什么来历的“宗兄”李洪之,此人入了《魏书·酷吏传》,位至秦益二州刺史,汲郡公,拜内都大官,最后因贪贿被孝文帝赐死。 UsmHOQTbR1gJTDB28CrjHg3iPXH9gAVS8yFHqVXB39np6WusXFKQVmQ4VLYQXg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