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

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 Security Analysis )(与戴维·多德合著)“横空出世”,80多年来价值投资这个大家庭不断出现大师级传奇人物,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今天的投资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作为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在1949年还出版了一本面向普通投资者的书《聪明的投资者》(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他后来的学生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说,当他19岁读到这本书之时,就“茅塞顿开”了。巴菲特不仅成为格雷厄姆的信徒,而且后来在菲利普·费雪的影响下,在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助推”下,发扬和优化了价值投资的思想,使其成为世界投资史上的一座丰碑。

如果我们将这些价值投资大师进行分类,那么他们大致可以被分为3类:

第1类是格雷厄姆派。

这种投资理论主张以低于清算价值,或者低于营运资产1/3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入,然后等待市场充分反映价值之时卖出。其实,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困境投资策略,当一家公司陷入困境之时,我们买进它的股票,然后等待它的反转。

早期巴菲特便主要采用这种投资策略,后来被他称为“拣烟蒂”策略,这类似在大街上见到还可以抽的烟蒂,拾起来再吸上几口的做法,所以此策略名称很形象。

格雷厄姆的另一个学生沃尔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堪称格雷厄姆投资风格的忠实信徒,深得其精髓,后来将这种投资策略发挥到了极致。

第二类是菲利普·费雪的成长股投资派。

1957年,费雪出版了一本书《怎样选择成长股》(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这本书与格雷厄姆的两本书一样,称得上是投资的“圣经”。这本书出版以后,巴菲特极为赞赏,并找到了费雪。巴菲特后来说:“如果我只学格雷厄姆,我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巴菲特还说,他是85%的“格雷厄姆”,加上15%的“费雪”。

对于哪个比例占得多(巴菲特中后期的投资风格偏向费雪派),市场上一直存在争论,其实这种争论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不过是巴菲特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格雷厄姆”占的比例多,也可能是体现自己对恩师的尊重,毕竟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

费雪的投资思想与格雷厄姆风格有所不同,他更看重企业的显著经济特征,并且认为,伟大的公司是稀少的,一旦发现投资机会,比如它们在市场上一时失宠之时,就要集中资金进行投资。所以,费雪与施洛斯有所不同,施洛斯采取“广泛撒网”的方法,比如,他会买入100多家公司的股票,但是费雪则集中长期持有少数几家优秀公司的股票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

此外,如果非要归类的话,查理·芒格可以归为费雪的成长股投资派。

费雪是成长股投资的开创者,今天我们谈国外的一些投资大师,谈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相对多些,而谈费雪相对少些,费雪的投资体系似乎有被“低估”之嫌疑。

第三类是巴菲特—芒格派。

真正把价值投资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或者说价值投资的集大成者,自然是沃伦·巴菲特了。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已经是世界投资界的“珠穆朗玛峰”,虽然他早期和中晚期的投资风格是不同的,而且投资的品种是多元化的,但是其主流投资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当然,这其中的贡献少不了他忠诚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

鉴于价值投资这个大家庭在投资世界观、价值观上的根本一致性,为了表示对巴菲特的尊重,同时也为了称呼的方便,我们将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芒格的投资思想统称为巴菲特思想,本书运用这种提法。

巴菲特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如果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那就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或伟大企业的股票,胜过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平庸企业的股票。巴菲特说,这是他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并且说自己悟出了这个道理,就像从猿进化到了人类。

而芒格,则提出过三大投资训导:

•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

•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

•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

可见,这一重要投资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之中的地位之重。

说起芒格,不得不提起他对格雷厄姆“一分为二”的评价。由于芒格与巴菲特不同,他并不是格雷厄姆的学生,所以他的评价或许更客观、公允一些。

芒格说:“总的来说,他购买股票的时候,世界仍未摆脱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人们很久才摆脱大萧条带来的恐慌心理,而本杰明·格雷厄姆早就拿着盖格探测器在20世纪30年代的废墟中寻找那些价格低于价值的股票。”

“总而言之,这个我称之为本杰明·格雷厄姆经典概念的问题在于,人们逐渐变得聪明起来,那些显而易见的便宜股票消失了。你们要是带着盖格探测器在废墟上寻找,它将不再发出响声。”

“但由于那些拿着铁锤的人的本性——正如我说过的那样,在他们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信徒们做出的反应是调整他们的盖格探测器的刻度。实际上,他们开始用另一种方法来定义便宜股票。他们不断地改变定义,以便能够继续原来的做法。他们这么做,效果居然也很好,可见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理论体系是非常优秀的。”

“当然,他的理论最厉害的部分是‘市场先生’的概念。格雷厄姆不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他把市场当成一个每天都来找你的狂躁抑郁症患者……”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经典做法,我们不可能拥有现在的业绩。那是因为格雷厄姆并没有尝试去做我们做过的事情。”

“一旦我们突破了格雷厄姆的局限性,用那些可能吓坏格雷厄姆的定量办法来寻找便宜的股票,我们就开始考虑那些更为优质的企业。”

“顺带说一声,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Hathaway)数千亿美元的资产大部分来自更为优秀的企业。最早的两三亿美元的资产是我们用盖格探测器四处搜索赚来的,但绝大多数来自那些伟大的企业。”

我为什么在这里大段大段地引用芒格的评论呢?这是因为我们开启投资之旅之前,有些理论上的“障碍”是有必要廓清的。原因之一是,今天我们中国的A股市场,运用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方法,同样很难找到理想的投资标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费雪、芒格思想体系可能更适合中国股市的投资土壤。当然,在投资的世界观上,格雷厄姆提出的一些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还是要严格遵循的,如果说有所差异的话,主要还是方法论上的。

当然,上述分类也未必严谨,这种粗浅的分类主要还是为了学习和实践上的方便。其实,整个价值投资的“门派”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可以兼收并蓄的,我们不应该机械理解,更不应画地为牢。比如,巴菲特在1984年《格雷厄姆—多德都市里的超级投资者》(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 and Doddsville)这篇非常著名的演讲稿里,提到了许多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包括沃尔特·施洛斯、汤姆·科纳普(Tom Knapp)、艾德·安德生(Ed Anderson)、比尔·卢昂(Bill Rouen)、查理·芒格、瑞克·吉林(Rick)等,他们很少有相同的投资组合。巴菲特在这篇演讲稿中,以十分生动形象而有趣的比喻,条分缕析地驳斥了有效市场假说,并且说这些超级投资者并非只是幸运的“大猩猩”,尽管他们的投资策略、投资风格、投资标的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根据价格与价值间的差异来选股的,最终均取得了长期超越市场的投资业绩。

我们放眼全世界的投资界,其他一些响当当的投资大师,如彼得·林奇(Peter Lynch)、塞思·卡拉曼(Seth Klarman)、约翰·聂夫(John Neff)、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安德烈·科斯托拉尼(Andre Kostolany)、乔尔·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等,他们的投资思想今天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价值投资的著名人物、网络大V,而且这些著名人物、网络大V还经常活跃在网络上,对于他们的投资著作、投资思想,我们也可以采取“拿来主义”,进而丰富自己的投资体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价值投资”这个名词在今天的投资界确实说得有点儿乱。甚至一些伪价值投资者也常常以价值投资者自居(真不理解“价值投资”这个名词为什么会成为一些投机者的遮羞布),让这个词有点儿“俗不可耐”。

对于“价值投资”这个称谓,巴菲特就认为“价值”这两个字多余,在他看来,如果公司没有价值,就不会对其投资,所以改为“投资价值”更合适。

在芒格看来,所有形形色色的价值投资都可以归结为聪明的投资,反过来,所有聪明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芒格认为,这种投资与很高的市盈率(PE)或者市净率没有关系,投资者如果得到的价值比他支付的价格多,也仍然算是价值投资。

当然,我们在具体名词上进行争论无多大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运用于投资实践。为了表述的方便,本书还是遵照约定俗成的说法,称之为价值投资,这也是概念上的一点说明。 6J8nA8IL3aT4f1RA/urIE/BLr9lzTZ6s/gyPlkE5bPr3bW3AS3A6ktIYPCPG2D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