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在2000年的一个早上,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曾经打电话问巴菲特:“你的投资体系这么简单,为什么别人不做和你一样的事情?”
巴菲特回答:“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巴菲特的这个回答真是太妙了!因为太多的人进入股市后,在股市尝到了一些甜头,便萌生了快速发家致富的梦想,结果多数人会败下阵来。
价值投资确实不是一门让你快速致富的学问,特别是在你开始的时候,它的效果可能很慢,正所谓“财不入急门”。当然,到了一定阶段,比如你的资金量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只要能保持一定速度的复利增长(如年复合收益率为12%~15%),后期的收益增长并不会太慢,且越到后期会越快,甚至快到你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地步。
华人首富李嘉诚常打一个比方:一个人从现在开始,每年存1.4万元,有平均20%的投资收益率,40年财富会增长为1.028亿元。
第1个10年,本金和收益仅为36万元;第2个10年,它就有261万元;第40年就能达到1亿多元。
李嘉诚说过,赚第2个1 000万元时要比赚第1个100万元简单得多。
为什么越到后期,赚钱越快呢?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复利。
2005年,在美国布鲁克林工艺大学(Brookly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任教60年的欧斯默夫妇(Mr.and Mrs.Osmer)相继去世。两人膝下无子,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当人们清理他们的遗物时发现,他们的资产已累积到8.57亿美元,后来被全部捐赠了。
那么,他们的财富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如此之多呢?
原来,早在1960年,欧斯默夫妇把不过5万美元的积蓄统统交给巴菲特打理,并且一放就是45年,从没有取过。巴菲特对此解释说,欧斯默夫妇的家庭财富增长缘于复利的奇特效应。
当然,幸运的是他们信任巴菲特,而且坚持了45年的时间。
华尔街流传着一个故事:1626年,美国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以24美元出售了曼哈顿的土地。有一天,印第安人想把曼哈顿买回来,时间已到了2010年,他们这时候需要支付多少钱呢?2.34万亿美元!这个价格正好是他们出售曼哈顿时的24美元以每年7%的复利计算的结果。仅仅以每年复利7%,384年就达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效果!
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池塘效应”,说的也是复利原理:池塘里的荷叶第一天长出一片,第二天长出两片,到它长满半个池塘,用了49天时间。可是令人惊讶的是:荷叶长满另半个池塘,仅仅需要一天时间,因为荷叶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以20%的年化收益率得出10年的收益会变成原来的6倍,20年变成30倍,50年变成9 100倍。最后5年的收益,将近是前面45年的2倍。
我们以15%的年化收益率坚持投资50年,最后5年的收益超过前面45年的努力,这个效应同样令人震惊!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这个说法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
关于复利,很多投资者都应该深知其魔法般的“威力”,但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它却又常常被忽视和忘记。为了强化头脑中的复利意识,我们甚至可在自己的书桌上贴上一个简单的复利计算公式,以激励、提醒自己。
我们初始投入50万元本金,年化收益率为15%,20年的收益是初始时的16.37倍,为818.5万元;年化收益率为20%,20年是38.34倍,为1 917万元;年化收益率为25%,20年是86.37倍,为4 318.5万元。我们初始投入100万元本金,年化收益率为15%,20年的收益是初始时的16.37倍,为1 637万元;年化收益率为20%,20年是38.34倍,为3 834万元;年化收益率为25%,20年是86.37倍,为8 637万元。
年化收益率为30%的收益,就不用计算了,因为很少有人会长期达到这样的年化收益率,别忘记了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为20%。
这里透露一下,我本人就是按照这个“笨办法”去做的,它有时能够使容易躁动的我平静下来。
我们知道复利的伟大,更要知道复利的艰难,这才是理解复利规律的核心,因为投资过程中最怕的是灾难性亏损。可以想象,我们无论前面50年的收益积累到多高的程度,第51年亏损100%,一切就都前功尽弃。
投资时,很多投资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开始阶段是赚钱的,于是增强了信心,加大了本金的投入,然而一不小心遭受大的亏损,多少年的成果便毁于一旦。这种负面的例子,在那些追涨杀跌的投机者中更是屡见不鲜,这也是投机者少有成功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为什么价值投资者容易成功,容易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呢?因为价值投资从指导思想、投资方法、投资纪律等方面让投资者有“内在约束”,一开始就对复利规律有深刻的认知与深深的敬畏。起点正确,道正,就不怕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