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命运多舛
——名家的兴衰

郭沫若在谈到名家的兴衰时说:“名家本来是汉人所给予的称谓,在先秦时代,所谓‘名家’者流每被称为‘辩者’或‘察士’,察辩并不限于一家,儒墨法道都在从事名实的调整与辩察的争斗。……这一现象的本身是有它的发展的,起初导源于简单的实际要求,即儒者的‘正名’,其后发展而为各派学说的争辩,一部分观念论者追逐观念游戏的倾向,更流行为近于纯粹的诡辩,再其后名象的倾向又差不多一致地企图把这种倾向挽回过来,重新又恢复到‘正’的实际。待秦代统一六国以后,封建社会的新秩序告成,名实也相为水乳,于是乎名实的潮流也就停止了。”

本章阐述了名家的兴起和衰落。春秋战国,在政治上是群雄并立、争王称霸的时代,在思想上则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诸子百家中,名家以自己凌厉的辞辩、细致入微的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它与儒、墨、道、法、阴阳等家并列当时地位十分煊赫的“显学”之中。名家诸子大多为愤世嫉俗之辈,敢言别人不敢言、敢疑别人之不疑,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启蒙思想流派。正因为如此,名家在诸子百家中命运是最不幸、最多舛的。它的代表人物或被杀、或被逐、或被黜,境遇十分坎坷;它的学说的命运更是悲惨,被诸家乃至官家斥之为“诡辞”“怪说”,因而,名家学说在诸家众多学说中是最早衰落和亡绝的。名家的著述本来十分丰富,但得以传世的少之又少。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名家思想,大多是记述在其他诸子书中的片言只语,而且其中还渗透着诸子对名家的偏见和贬斥,即使是现存较为完整的名家典籍也大多被认为是后人的伪篡或存在巨大争议的真假难辨的材料。被基本公认为较真实的名家经典《公孙龙子》,也被认为是残缺不全。这样一来,后人就很难窥得名家学说的全豹了。

然而,仅从残留的名家思想资料中,我们仍可强烈感受到其思想的深遂和博大,特别是它对逻辑学的贡献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的思想明珠。 lot8BCmAhdMlSAkzSQ6G73bVNl+LeDeuIoH6cIejssB/FR3/YAq3F73/9zPo3zI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