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道”与“气”

宋钘,在先秦文献中又被称作宋牼、宋荣。《汉书·艺文志》说宋钘著有《宋子》十八篇,属小说家,但可惜《宋子》一书久已散佚,因此现在很难全面了解宋钘的思想全貌。先秦诸子文献对宋钘的评论和记叙也只有我们在前面所引叙的那些,这些评论基本都集中在他的社会政治观点方面,从中不仅难以发现宋钘的名家特质,甚至很难看出班固所说的“其言近黄老意”的根据之所在,更难说明班固将其划入小说家的原由。

所幸的是,经刘节、郭沫若等学者的研究和考证,可知现存《管子》一书中的《心术上》《心术下》《内业》《白心》等四篇文献乃是宋钘、尹文学派的遗作。郭沫若更进一步指出,《白心》篇与《心术上》《心术下》《内业》虽属同一思想体系,但就思想而言,其成书较晚,所以《心术上》《心术下》《内业》是宋钘的著述或遗教,《白心》则是尹文的手笔。郭先生此说提出之后,普遍为学术界所接受,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异议,但郭先生此说的根据似乎比较充足。我们同意郭先生关于上述四篇文献是宋尹学派遗作的观点,但他将《白心》篇说成尹文的手笔似乎根据不足。所以我们认为,上述四篇文献基本上应属于宋、尹二人共同的遗作,很难再分哪些属宋钘、哪些属尹文。在这里,我们不妨将这四篇统统看作宋钘的遗作,当然这也仅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至于尹文的思想,我们将依据现有的《尹文子》来加以阐述。

宋钘学说的本体论是其形名学说的基本理论前提,这个本体论就是他关于“道”与“气”的理论。在宋钘看来,所谓“道”,就是指“气”以及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这是他对老子的“道”这一道家学说最根本的范畴进行了改造的结果。老子的“道”是一种先天地而生、创造万事万物的“绝对精神”。而在宋钘那里,“道”与“气”往往没有区别。“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心术上》)是说“道”处在天地之间,无限大又无限小。在宋钘看来,气细小无内,其大无外,与“道”一样也是充满于天地之间,无限大又无限小。宋钘把“气”或“精气”看成天地万物得以产生的本原,认为:物质性的精气相互结合,就产生出万事万物,地面上生长出五谷,天空中生长出众多的星星。人的生命也是气的运行的结果,“天出其精,地出其形”(《管子·内业》)。天上的精气和地产的形体相结合,就形成了生命。既有了生命,也就有了精神和智慧,“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管子·内业》)。宋钘同样也把“道”看作万事万物的本原,认为万物由于得到了“道”才得以产生、得以生长,“道”又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他认为,尽管万物的形态千差万别,但从不违背万物自身的规律即“道纪”,所以“道”能成为天下万物的始祖(《管子·心术上》)。

宋钘所理解的“道”与老子的“道”显然不同,尽管他有时也在形式上保留了一些老子对“道”表述的痕迹,如“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这与老子所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的说法基本一致,但在本质上,宋钘所说的“道”已非老子那种神秘的、精神性的“道”了。

但宋钘对“道”和“气”的改造并不彻底。他对“道”和“气”仍赋予了伦理道德的意义。如他说:“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管子·内业》)。什么是云气?所谓云气,就是心胸宽广,形体安宁而不游移,能保持心意专一而排除各种干扰,不为利诱,见害不惧,心胸宽舒而且仁厚,自身能独得其乐。这种灵气显然不是作为万物本原的“气”,而是非物质性的“气”了。所以,宋钘说“云气”是存于心里的气。再看他对“道”的这种解释:“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这就是说,“道”必定周到和细密、宽大而舒放、坚定而强固。如能守善而不舍,驱逐淫邪,去掉浮薄,知道以“道”的要求为标准,那就返回到道德上来了。这样,“道”就成了一种伦理的本体和根本的道德要求了。宋钘将老子的“道”这种自然的本体改造成了伦理的本体。

经过上述的“道”的改造,宋钘不仅将“道”变成了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一种政治伦理准则,同时更重要的,他又将“道”变成了一种形名之辩的根本认识标准和理论基础。宋钘对“道”赋予的客观和主观的双重性质,使他一方面主张在名实或形名问题上应坚持“以物为法”,另一方面又强调心的作用,即所谓“修心正形”,这就使得他常常脱离客观法则来谈名辩问题。 DAboS5atXTRZAGk4GgFhC17ejRQH1sgFH0/vv4Sz56F+Gy+D2dBTqJ/2m5d7QR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