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墨子》书及其流传

流传至今的《墨子》,是墨家的论文集,现存53篇,包含了墨家的全部思想。

墨家的思想主要记录在《墨子》书中。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等。《汉书·艺文志》称《墨子》有71篇。今存53篇,共亡佚18篇。其中,除《节用》下,《节葬》上、中,《明鬼》上、中,《非乐》中、下,《非儒》上等8篇外,另外10篇连篇目都失传了。

《墨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的言行,主要反映墨子和前期墨家的思想、活动。《修身》《亲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等7篇据考为后人伪作,与墨家思想不合,有的混入了儒家思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分为上、中、下3篇。按照《韩非子·显学》的说法,墨子死后,墨家分化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因三派的记录不同,后人在编辑《墨子》书时,便把他们所传文本分为上、中、下3篇并列,文字、内容大同小异。现存《尚贤》3篇、《尚同》3篇、《兼爱》3篇、《非攻》3篇、《节用》3篇、《节葬》1篇、《天志》3篇、《明鬼》1篇、《非乐》1篇、《非命》3篇,共24篇,为墨家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后人也加入了一些材料。《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5篇为墨家后学所辑录,是研究墨子活动的直接材料。《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11篇,主要讲机械制造和战争防御,与墨家的思想关系不大。

另一部分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和《小取》等6篇,一般称为《墨经》或《墨辩》(其中,《经》采用战国末期流行的“经”的文体写作),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思想,也包含许多科学技术内容。

墨学中绝,所传之书本已稀少,加上以古文(先秦古籀文)写成,晦涩难懂,传承困难。西晋鲁胜作《墨辩注》,因战乱失传。到唐代,乐台作《墨子注》,亦不传。明清之际,傅山为《大取》作注,开清代注《墨子》先河。清中叶,汪中为明代陆隐刻本《墨子》53篇作校注,并编辑《墨子表微》,均遗失,传下来的仅有《墨子序》。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墨学再度引起重视。整理、校注《墨子》的学者主要有卢文弨、毕沅、孙星衍、张惠言、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俞樾、孙诒让等。他们用考据、训诂方法对《墨子》进行了整理注释。其中,以毕沅、孙诒让的成就最大。毕沅是第一个为《墨子》全书作注的学者,他以《道藏》所收《墨子》为底本,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编成《墨子注》。孙诒让为清末古文经学家,他依据《道藏》本《墨子》、毕沅校本、明代吴宽写本、顾千里校本、日本刻本等,参考毕沅、苏时学、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洪颐煊、俞樾、戴望等人的注释,著成《墨子闲诂》。《墨子闲诂》集诸家注本之大成,为《墨子》书的通行本。

《墨子》书传至今天,多多少少要归功于东晋道士葛洪(284—364年),葛洪在《抱朴子》《神仙卷》中把墨子附会成神仙。于是,后世把《墨子》收入《道藏》保存。

先秦人著作多刻在竹简或写在绢帛上。《墨子》书经过了汉人的编辑整理。刘向整理校勘先秦古籍时,整理了《墨子》。汉哀帝时,刘向之子刘歆再次整理《墨子》。经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墨子》统一用绢帛书写。《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墨子》七十一篇”指的就是经刘氏父子编辑整理的帛书《墨子》。后来,几经战乱,至明代刊行的正统《道藏》收藏的《墨子》仅剩下53篇了。清代学者校注《墨子》,都以明代刊行的《道藏》本为底本。 S3DefSnAzcJ+NOXjCaxiPlHlm/JXDPJ3Qmtp5m9ZyCi0VptZuIekA3j0v9kcMp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