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色定位(Role Definition)是指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
换句话说,一个人角色定位能力的高低就是适应角色要求能力的高低,接受群体行为规范能力的高低,符合群体发展需要能力的高低。
具体地说,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期做学生的能力如何、做儿女的能力如何,上班之后做员工的能力如何、做领导的能力如何,成家之后做丈夫(妻子)的能力如何、做父亲(母亲)的能力如何等。
依此类推,同学当中,班长有班长的角色定位,团支书有团支书的角色定位,课代表有课代表的角色定位,小组长有小组长的角色定位,男生有男生的角色定位,女生有女生的角色定位,高中生有高中生的角色定位,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昨天的你是什么角色,今天的你是什么角色,明天又该给自己做什么样的角色定位……有的人很少变化,有的人经常变化。
任何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担负一定的社会角色。能够清楚了解自己并准确定位自己社会角色的人,通常都是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容易获得成功的人。因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在某一件事情的处理上,多数情况下不是由一个人完成,而是由多人来共同完成,因此就存在一个角色分配的问题。由于社会地位、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工,也就是说有一个主角和配角的问题。事情做好了,是主角和配角共同的成功,而不仅仅是主角的成功。因而在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不适合当主角的情况下,甘当配角,当好配角,也算是成功。这样,集少而成多,聚小而成大,也是一条踏踏实实的通向成功之路。如果使命暂时赋予你配角的位置而你不甘心当配角,或者让自己成为边缘人,那样成功只能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如果从不试图当主角,其收获也是很小的,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就是这个道理。因而不愿意当配角和不试图当主角的人,都会把自己圈在围墙外,从而进不了成功的大门。我们需要适时调整心态,该当配角时当配角,该当主角时当主角。在配角的位置以主角的眼光考虑全局,做好自己手中的事;在主角的位置以细微的眼光考虑细节,做好决策。所以说,良好的角色定位能力是通向成功的门票。
诺曼·考森斯说过:“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活着的时候不知人生的意义,如同一具行尸走肉。”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人只有在尝试中才能发现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什么是自己能够实现的方向和目标。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同样,在航行时,如果我们只看到船周围的环境、波浪,看久了会头晕;我们应该有远见,看到海天之际的那条地平线,这样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真正给自己做好人生定位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有许多人活到老,还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愿望或者不能够按照自己内心的愿望活着。做好人生定位首先要分析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愿望、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明明白白地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对自己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柏拉图说:“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一样活着,而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有的人喜欢吃,就成了美食家;有的人喜欢走,就成了旅游专家;有的人喜欢穿,就成了造型师……给自己做好人生定位,关键是能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选择有自己特色的实现途径。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我们应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区别于其他人的潜力和特质。例如,钱钟书对数学一窍不通,他考北大时数学得了0分,后来却学贯中西,成为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阿基米德曾说过:“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如果想在35岁以前成功,你一定要在25~30岁之间确立好人生目标。心态决定命运,35岁以前的心态决定你一生的命运。35岁以前应锻炼出自己的演讲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网。诸葛亮先是长期躬耕垄亩,然后结交挚友,借助师友和自我宣传推广,以便声播天下,择良主而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集中概括了诸葛亮的成功人生策略。另外,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把1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比把1小时看作1小时的人多60倍的时间。
所谓的运气永远是存在的,但运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选定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勇敢地走下去,持之以恒,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厚积薄发,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才会有收获、有意义。同样,懂得放弃才能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应学会放弃无谓的、不影响追寻人生梦想的东西,放弃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自弃、自虐、自责、自悔的念头。遭遇失败或逆境并不可耻,挫折会带给我们新生的力量和宝贵的经验。
人为什么活着?生命有何意义?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会思索这个亘古难题。当无从选择地、漫不经心地甚至刻意地走错了人生的单行道,才会明白,人生终究不是用来“探究”的,活着并精彩地演绎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成功的技巧,关键是自己怎么定位,甚至学会为自己每个人生阶段定位。
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每个角色都由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大学生角色定位的过程,是逐渐认识其在大学期间及就业之后所扮演的职责及其规范要求,明确社会对他们的具体期望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角色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意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才能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
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舞台。大学生的身份是“大学生”,那就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应单纯是知识“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质”的问题,同时兼顾“博”与“深”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这要求大学生认真对待所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结构;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体魄。
我们每个人的第一个舞台就是家庭,第一个角色便是为人子女。大学生要准确认识这样的角色定位,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的态度,树立清晰的家庭责任意识,增强对角色的认同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扮演好家庭希望的角色。以感恩的心对待家庭的付出,以负责的行为承担家庭的义务,学会体会家人的不易,从思想上尊敬、热爱双亲,在行为上要体现出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更重要的是,应该以负责的行为对待家庭,在重大问题选择时,不仅考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也应该学着换位思考家庭其他成员的感受,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在家庭生活中,勇敢面对家庭困难,履行对父母的义务,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回报。
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用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这既是社会对公民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要成为一个文明人。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应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这些也是每个文明人理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当代大学生除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还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处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起到表率作用。将个人与社会有机地协调起来,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
案例分析
案例1
分等级的夏令营
某外国语学校和香港、澳门的有关方面合办了一个夏令营。这次夏令营的活动地点在香港,营会指导员也是由香港方面的人出任。
夏令营活动开始那天,组织者就给了全体营员一个新奇的概念:三餐吃饭要分成3个等级,“上等人”只有很少数,“中等人”占全体营员的1/3,其余多数人是“下等人”。“上等人”吃饭是在豪华漂亮的餐厅,那里有高档的设施和美味的菜肴,用刀叉吃西餐。在那里用餐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显得彬彬有礼,男生像绅士,女生像淑女,言谈举止无不透出良好的修养和不俗的品位。“中等人”要拿着托盘自己排队去打饭,属于快餐性质。没有汤喝,只能喝瓶装水,更不要说饭后甜品了。饭后还需要他们清洗自己的托盘。“下等人”就更惨了,大家开始吃饭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要先侍候“上等人”,另一部分在餐厅里当服务员,随时把脏了的桌椅抹干净,以保持餐厅的卫生。还有一部分人给就餐者表演节目,“上等人”点了什么歌他们就得唱什么歌。
那么这3类人是怎样产生的呢?营会组织者先把全体营员分成了9个小组,第一天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抽签。笔筒中有一根上等签,两根中等签,其余全是下等签。抽到上等签和中等签的小组,第一天就自然成了“上等人”和“中等人”。但是以后就要凭借每个小组当天的表现来决定第二天的身份待遇。每天晚上大家都要开会讨论决定第二天的3类人。想当“上等人”的小组必须拿出当天他们的成绩和表现作为有力的证据,说明自己配得上当“上等人”。
营会指导员解释说:“第一天凭抽签决定,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出身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但是第一身份远远不是你的终生身份,以后的路还很长,就靠你自己走了。你得凭自己的能力打天下,改变或者优化你的身份。这时你的社会地位、你的角色改变就是自己基本能够把握的事情了。”
当听到这里的时候,营员们都默不作声了,接着大家开始分小组、抽签——说明大家都接受了这一游戏规则。
理性上的同意和接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当抽签以后把营员们分成了上、中、下3等后,不平等和受屈辱的感觉才那么真切地来临了。极少数的“上等人”兴奋而略带些拘谨地进入了二楼的餐厅,“中等人”在一楼的快餐店里闷闷不乐地填饱肚子,给“下等人”准备的竟然是酱汤泡白饭。一些“下等人”拒绝就餐,更不用说头戴小红帽去给“上等人”当侍应生了,他们坐在外面的草坪上,眼望着二楼的丰盛晚宴,一道有形的玻璃幕墙和无形的等级身份就这样把人分成了两个世界,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一些“下等人”开始起哄、嬉闹,而“上等人”也开始不安起来,他们感到一种从未承受过的压力,根本无法尽情地享受大餐。
第一天的晚餐就这样草草收场了。那天晚上有很多人背着营会指导员自己掏钱买饼干充饥。
但是营会组织者们并没因此改变计划。第二天活动结束后,按照头天宣布的议程,评选出当天的3等人,根据评选结果决定晚餐。第一天的“上等人”小组不幸在第二天被评为“下等人”小组中的一个,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尝到了落差的滋味。第三天,一个连续当了两天“下等人”的小组终于成功地登上了“上等人”的宝座,他们欢呼雀跃,当然也有人一下子变得趾高气扬。
这样的评选持续了多日以后,大家对此渐渐习以为常,也比较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了。“上等人”不再那么兴高采烈,“下等人”也不再沮丧万分。
在夏令营结束的时候,组织者发给每个人的活动纪念手册上写着他们此项举措的目的。
思考与讨论:
1.猜猜看,夏令营组织者此项举措的目的是什么?
2.假设你也参加了这个夏令营,如果你被选为“下等人”(“上等人”),你会怎样?
3.从这个案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案例2
乞丐搬砖
一个乞丐来到一个庭院,向女主人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臂没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
女主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要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女主人,过了好一会儿,终于俯下身子,用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两个小时后,他把砖搬完了,气喘吁吁地一屁股坐在地上。
女主人给了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女主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就走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那堆砖也就在屋前屋后来回了几趟。当然也有些乞丐一听女主人的要求,就生气地走开了。
家里的孩子疑惑地问母亲:“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又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什么地方?”
母亲对他说:“砖放在哪里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
据说若干年后,那个曾经在这里搬过砖的独臂乞丐又来到了这个院子,他已经是一个很体面的富翁了,他是来感谢女主人当年对他的帮助的。女主人拒绝了他的金钱,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如果你一定想做些什么,那就去帮助那些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思考与讨论:
1.故事中的乞丐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了什么?
2.女主人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3.那些一听女主人的搬砖要求就生气地走开了的乞丐今后会怎样?为什么?
4.从这个案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案例3
贪小便宜的海外华人
几年前,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朋友对我说:“日本人骨子里很瞧不起华人,尽管他表面上对华人很客气。这有日本人心胸狭隘的原因,也有华人自己不争气的原因。在日本东京,华人居住集中的地方秩序最混乱,最难管理,很多黑社会组织、偷抢等犯罪案件都有华人的份儿。”
他说对他刺激最深的是一次在一位华人房间里聊天,来了个日本人收有线电视费。这位华人说:“我没有电视。”那个日本人明明看到屋子里摆着电视,但他还是连连弯腰说:“对不起,打扰了!”然后退了出去。
无独有偶,另一位去奥地利留学的朋友归国时也说过类似的情况,只不过电视换成了报纸。
在维也纳的街头,到处都是无人售报摊,许多华人觉得有便宜可占,便经常拿了报纸不给钱。久而久之,当地人便撤去了华人居住区的这些报摊。朋友苦笑着说:“这比抽中国人的耳光还难受!”
——《没有理由不成功》
思考与讨论:
你怎么评价这些生活在海外喜欢占小便宜的中国人?为什么?
案例4
校长与州长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一个非常糟糕的贫民窟里。凡是在这里出生的小孩,长大之后,很少有人能够获得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上了大学,还当选了州长。在他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罗杰·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不提,他仅说了一个大家都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这是罗杰·罗尔斯在读小学时的一位校长。
罗杰·罗尔斯读小学的时候,皮尔·保罗以校长的身份走进了他就读的那所小学。1961年,正值美国流行嬉皮士的年代,皮尔·保罗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学校的黑板。有一次,当罗杰·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这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
当时,罗杰·罗尔斯大吃一惊,皮尔·保罗先生竟然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罗杰·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终于,在51岁那年,罗杰·罗尔斯真的成为纽约州的州长。
思考与讨论:
1.皮尔·保罗校长怎么会有这么准的预言?
2.罗杰·罗尔斯从一个贫民窟的孩子成为纽约州州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从这个案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案例5
中外两个贼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曾国藩在家中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却还没有背下来。
这天晚上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家的墙角,希望等主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就你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流畅地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有个名字叫作贝利的珠宝大盗,此人不仅偷盗的技艺极其高明,而且对艺术品有极高的鉴赏能力。警察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其捕获,法院判了他18年有期徒刑。审判后曾有位记者采访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贝利先生,你曾偷了许多很有钱的人家,我想知道,蒙受损失最大的人是谁?”
贝利不假思索地说:“是我自己。”
贝利接着说:“以我的才能,我应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华尔街的大亨,或是对社会很有贡献的一分子;但我不幸选择了做小偷,成了一个偷自己东西最多的人——各位都知道,我生命中最宝贵的1/4的时间,将在监狱里消耗掉。”
思考与讨论:
1.这两个贼有什么共同之处?
2.曾国藩不如小偷聪明,却成了清朝名臣,原因何在?
3.从这个案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案例6
正确定位自己
某班转来一名新同学,他进班不久就与同学不断发生矛盾冲突,老师多次批评不仅没有改善,反而使他变本加厉地打骂同学。通过与他谈心,班主任了解到他曾经也是一个成绩良好的学生,但他的父亲对他期望过高,管教粗暴,只要有哪门科目考试成绩不好,就会遭到打骂。几次挫败后,他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成绩直线下降,父亲的“暴政”使家中的每个人都感到畏惧,潜移默化中,使这一学生认为拳头就是权力的代表。这些错误行为的原因,是他父亲在期望中把孩子置于一个不适当的角色地位,孩子不能圆满地完成这一角色的重任以致造成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又使其自我重塑过程演化成一种扭曲的自我塑造过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班主任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的题目就叫“我们欣赏你的……”
思考与讨论:
1.这会是一次什么样的班会课?
2.这次课将给这位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3.如果没有班主任组织这次班会,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位同学正确定位自己?
地点:教室。
方法:随机找几位同学,让他们给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角色定位,如工程师、部门经理、小老板、大老板、白领丽人、技术工人等,然后请其他同学做出评价、提出建议,师生共同交流定位是否准确、评价是否恰当、建议是否合理等。为了提高活动的趣味性,也可以反向操作,加入一些趣味性的角色定位来交流探讨,如哲学家、大明星、大侦探、全职太太、美食家……
思考与讨论:
1.你从活动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你是否想过该给自己的人生做怎样的定位?
地点:教室或室外。
情境设定:同学们在地震时被派去抢险。在山路上,两队人马迎头碰上,导致交通阻塞,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进山的一队进去,让出山的一队出来,以分头完成各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道路的左边是万丈悬崖,右边是峭壁。
方法:
(1)在地上用粉笔画一列十几个方格,每格可容一人站立。
(2)请十几个同学分成两组(“进山抢险组”和“出山抢险组”)。
(3)两个组的成员相向排成两队站在方格里,每人站一格,两队之间只空一格。
(4)教师提示规则:
1)每次只能有一个人移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得转身,人不能离开方格。
2)本人前方有空格时才可向前进入空格,也可绕过对方或本方的一个人进入前方的空格。
3)一个方格内只能站一个人。
4)两个队的成员全部相向通过了才算成功。
5)本活动还可以分成两个大组进行比赛,发令“开始”之后计时,先完成的组获胜。
思考与讨论:
1.请同学们回顾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找一找过程中失败或比赛失败的原因。
2.获胜的组从角色定位的角度谈谈是如何获胜的。
3.从这个活动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