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苏日战争前夕的“外交战争”

雅尔塔密约

1945年2月11日,斯大林和罗斯福在雅尔塔达成秘密协定。斯大林承诺在对德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向日本开战。美国承诺给苏联的报酬包括:外蒙和库页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众多特权 (参阅《东线:攻占柏林》)。

在远东扩张势力范围,无疑是苏联和斯大林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已有长期的布局。从内部因素考虑,虽然斯大林赢得了对德国的战争,可也耗尽了苏联国力,付出了无比惨烈的巨大代价。而斯大林在战争初期所犯的错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忘记的。为此,斯大林也需要用“代价较小”的扩张,来巩固他自己在国内的威信。而罗斯福邀请俄国人所进行的战役,不仅将使苏联夺取满洲、朝鲜北部、库页岛等地,甚至可以进而确立其在整个远东的战略优势。客观地说,即使罗斯福不开那么高的价钱,俄国人最后也会选择参战。当然,前提是日军实力衰弱至极或陷入绝望,俄国人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毕竟,苏德战争的创伤太大太深。

欧洲战争结束后,朱可夫在柏林设宴招待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

对罗斯福满足俄国人一切要求的态度,史家议论颇多。有人批评他过度沉醉于四大国统治世界的幻想;也有人指出他对斯大林和苏联有特别的亲近感;今天,罗斯福身边潜伏着苏联间谍的事实也早已不是秘密,这无疑可以让俄国人在谈判中占尽优势。丘吉尔的主治医师甚至认为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已经有些痴呆了。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美国整个高层都认为,比起俄国人开的条件(反正也不需要美国直接付出代价),加速日本的失败、减少美国的损失更为重要。考虑到这些军事因素,即使那些政治态度保守,并不怎么喜欢罗斯福和俄国的美国将军,如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也不得不支持这一政策。

虽然有苏日中立条约的存在,但对斯大林来说,向日本开战的政治道义问题,可以用事后的大事宣传,如渲染日俄战争的一箭之仇来掩饰。但苏德战争期间,日本处于中立状态却也是事实。日本对苏德战争的态度很特殊。事实上,1941年日本和美国关系恶化的一个决定性背景,就是日本曾相信苏联和德国将取代美英而主宰世界。可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令这一构想彻底破产,可以说这是日本在二战期间最大最决定性的战略误判。

苏德战争期间的远东局势

张鼓峰冲突中被击毁的苏军T-26坦克

虽然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一度面临绝境。日本却没有配合德国夹击苏联。这当然不是出于道义。事实上,自明治以来,日本陆军就一直把俄国视为头号假想敌,其大陆扩张政策很大程度也是与对俄防御政策联系在一起的。日本夺取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满洲国后,日本关东军更是与苏联远东军直接对峙。庞大远东苏军的威慑,也直接影响了日本陆军的对华战争。只要这个俄国军团存在,日本陆军就不可能以全力去消灭蒋介石。就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之前,苏日两军分别爆发了两次大规模军事冲突:1938年的张鼓峰冲突、1939年的诺门坎冲突。此后,双方也继续在边境地区增兵,形势一直很紧张。

西方战争史学家宣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为了应对德国的闪电攻势,几乎抽空了远东部队,用来救援欧洲战场。但这并不符合事实。

苏德战争期间远东苏联陆军向苏德战场调动兵力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的确从远东抽走了很多兵力。包括40.2万陆军部队(详见上表)、15万补充兵和14万名水兵。但另一方面,仅1942、1943年,就从苏联西部派出30万新兵到远东。前述从远东抽调的陆军部队,很多就是用这些西部新兵组建的。而远东苏军的主力却保持不动。自1941年12月底到苏德战争结束,远东苏军一直维持有百万以上的兵员。甚至当莫斯科危在旦夕的1941年12月,远东红军还有134万人,装备着2124辆坦克和3193架作战飞机(详见下表)。

远东苏军实力变化1941年6年月—1945年5月

注:不含50迫击炮;基本只有轻型坦克,仅1945年5月9日有132辆自行火炮。

这些苏联官方数字证明,即使在苏德战争最危险的时候,斯大林依然在远东地区保持极为庞大的军队集团。部分原因在于日俄战争以来,俄国人对日本人传统的畏惧心理,也在于俄国人害怕满洲地区3000万黄种人一口气涌入人口稀少的苏联远东,将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为了防止这种危险,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就下令在苏联远东地区清洗黄种人,包括把大量朝鲜人驱逐到中亚地区。

与规模庞大的远东苏军相比,日本关东军的兵力相当弱小,技术装备的差距尤其巨大。即使在苏联战况最危急、莫斯科岌岌可危的1941年12月,关东军的兵力也只有远东苏军的一半稍多,飞机只有苏军的五分之一,坦克只有七分之一(详见下表)。以如此绝对劣势的兵力,关东军无法发动德国所需要的大规模攻势。其间的具体经过,《东线》前几卷已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言了。

1941年12月 苏日在远东地区的兵力对比

苏德战争期间的日本对苏政策

自“巴巴罗萨”开始以来,尽管德国军队一度占尽优势,日本人却怀疑希特勒最终能否打败苏联。恰好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美日矛盾也大爆发,美国切断了日本的石油来源。日本与美国的战争可能性陡然上升,就更无暇顾及苏联(据说当时罗斯福摆出强硬姿态的动机之一,就是牵制日本,使之不能进攻苏联)。1941年8月下旬,日本政府听取了“总力战研究所”的战略预测报告,概要为:由于美日国力悬殊,一旦开战日本将难以避免资源耗尽而战败的命运。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苏联也会参战夹击日本 [1] 。所谓“总力战研究所”,是日本陆军主导的研究机关,尤其受到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不久后出任首相)的关注。日本人考虑问题的逻辑是:既然不能用武力消灭苏联这个威胁,不如干脆把它拉过来。当美日谈判走向破裂,对西方战争不可避免之际,这种想法就越发强烈起来。尤其是,如果拉住苏联,轴心国集团的总体实力也将急剧增加,对美英集团将拥有战略优势,到时候就有本钱迫使美国退出战争了。

可是,此时苏联和德国正打得你死我活,作为德国盟友的日本,是没法拉拢苏联的。于是在太平洋战争前夕的1941年11月15日,日本大本营就决定促使苏联和德国媾和 。不到1个月,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战争爆发。此后的1942年5月1日,日本原驻苏联武官指出:苏联是日本的最大隐患。要消除这一隐患,日本要么促成苏德媾和,要么和德国联手摧毁苏联。鉴于日本已全力投入对美国的战争,不能再增加苏联这个对手。于是东条英机再次确立的方针是:不参加对苏战争,寻找机会促使苏联和德国媾和,日本愿意充当媾和的中间人。

所谓“大本营”,是日本的最高统帅部。只在大规模战争时临时设置。大本营内设有“大本营陆军部”和“大本营海军部”,实质就是陆海军原有统帅机构挂一个新名头。真实主体是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分别指挥陆海军作战,掌握用兵大权。大本营也可以说是日本版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后面还会提到所谓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实质就是大本营与日本政府的联席会议。

日本人的设想貌似很完美,却低估了苏联和德国在意识形态、利益冲突甚至种族问题上不可调和你死我活的矛盾。希特勒本人倒是多次私下暗示与苏联谈判是较为现实的选择。但他依靠有着强烈仇俄心态的德国陆军支持,不敢轻易走出这一步。结果,希特勒始终没有给日本调停的机会。德国外交部门甚至放话说1942年就可以打败苏联,日本的媾和建议根本不值得考虑。

可是1942年的胜利并没有到来,德国军队在东线的处境却越来越糟,尤其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失败后。德国的态度,逐渐从“不需要日本分享战胜俄国的荣誉”,改为迫切需要日本进攻苏联,但这与日本的既定方针相矛盾,自然不会有结果。日本和纳粹德国这两个盟友,彼此很少透露各自的真实战略意图。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国没有告诉日本;日本攻击珍珠港也没告诉德国人。

库尔斯克战役后,在莫斯科展览的德国重型战车

1943年春,深陷东线困局的德国,终于打破常规,明确告知日本,德军将发动夏季攻势(也就是后来的库尔斯克战役)以打击苏联 。德国人肯这样放下架子亮出底牌,是希望得到日本的支援,最好是关东军能夹击苏联。日本却对希特勒的战略充满怀疑,以“外务电第290号”回应说 :德军与其冒险发动进攻,还不如先在东线保持均势,多花力量去对付美英。否则一旦德军在东线耗尽了实力,以逸待劳的美英就将乘虚而入。此时日本正忙于准备应付美国的战略反攻,也根本没力量来对付苏联。

据说就是在1943年春季,斯大林曾向希特勒发出和平试探。但希特勒在曼施坦因等将领的蛊惑下,高估了德军的实力,还是发动了代号为“堡垒”的夏季进攻战役,结果却大败而归。此后,虽然希特勒还相信可以一面在辽阔的东线长期抵抗俄国人,一面打退美英对欧洲大陆的入侵。可正如日本人所担心的,当德军在东线的均势被打破后,也无力抵抗美英攻入大陆。诺曼底登陆以来,希特勒终于陷入遭到两线夹击的绝境。1944年9月,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开始考虑一旦德国战败后的战略布局 。此后,日本人又多次试图撮合苏德媾和,但希特勒始终没有下定决心。相关的具体细节,《东线》以往各卷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表述。

苏德战争结束前后的日本对苏政策

1944年夏季以来,希特勒德国一天天临近灭亡,日本所承受的压力也一天天增大。不仅在太平洋战场屡战屡败,苏联的威胁也显现出来。1944年11月6日,斯大林在演讲中指责日本为侵略者。如此明显的敌意表态,引起了日本人的极大关注。1945年2月下旬,日本陆军的情报部门也注意到,苏联正从欧洲大量调兵到远东。

2月中旬,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接到一份密电,发信人是驻欧洲情报军官小野寺信少将,密电内容很惊人:苏联已答应美国将向日本开战,宣战时机,据信是在对德战争胜利3个月后。显然,这正是“雅尔塔密约”的内容。可是,据说参谋本部没有向政府报告这一情报。参谋本部军官林三郎回忆,当时部内意见是:苏联未必拘泥于“3个月”,而是会酌情选择开战时机

就在1945年2月,昭和天皇分别召见7位重臣 。所谓重臣,是曾经担任过首相或枢密院长级高级职务者。当时日本的政治惯例,最重大决策实际上由这些人决定。天皇询问了战争前景问题,而他们的普遍观点是:仍有可能通过苏联媾和。前首相东条英机于26日被召见。他也对“苏联工作”持乐观态度,但他同时向天皇表示:苏联参战的可能性有50%——东条或许知道了“雅尔塔密约”的情报。

访问德军要塞的小野寺信

1945年4月,苏军即将发动柏林战役。苏德战争的结束只是时间问题。4月5日下午3时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通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苏联将不再延长苏日中立条约。理由是日本援助了德国,且正与苏联的盟友美英作战。中立条约于1941年4月13日签署,有效期5年 。所以理论上还有一年时效。据说莫洛托夫还向日本人保证:“只要日本方面遵守条约,苏联方面在今后一年内也会继续遵守该条约。”此时,太平洋战局对日本已相当不利,美军也在冲绳登陆,如果苏联再背后捅日本一刀,那绝对是毁灭性后果。如有一线可能都应避免这种情况。基于此种认识,佐藤向日本国内发回过于乐观的报告,认为只要应对得当,苏联暂时不会参战。

已经获悉雅尔塔密约的日本陆军没有那么乐观。4月上旬日本陆军的判断是:苏联可能在年底后对日行动。但此时关东军太过虚弱,陆军也只能同意通过外交手段与苏联斡旋。4月22日,陆军参谋次长河边虎四郎还为此拜访了外务大臣东乡茂德 。1945年5月8日,纳粹第三帝国败亡。日本外交官们强打精神参加了苏联庆祝战争胜利的阅兵式。日本人当然明白,随着德国的战败,苏联进攻关东军的可能性正与日俱增。至此,日本在国际上完全陷入孤立。迫于形势,日本必须加速推进所谓“苏联和平工作”。

美军占领硫磺岛的标志性画面。对这面旗帜的争夺又反复了多次

1945年5月11—14日,日本政府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达成如下一致意见

日本正全力与美英死斗,如果苏联参战,则日本将被置于死地。所以无论如何要防止苏联参战。还要利用苏联为日本谋求和平。考虑到未来美苏将会对抗,苏联也有利用日本之必要。为此可向苏联做出如下让步:割让库页岛、出让北满铁路、租借旅顺大连。实在不行,还可以割让千岛群岛北部。日本所要确保的底线是朝鲜和南满。

当时日本媒体批判日军:获得“雅尔塔密约”情报后,不去阻止政府利用苏联媾和,反而还大力推进。其实这种指责除了满足战后日本亲美势力的反俄心理,并没什么道理:既然知道苏联答应美国参战,则美国自认占据上风,与之和谈就更困难。而苏联毕竟还没有参战,即使只有微弱可能性,利用苏联也是唯一方法。

尤其是日本陆军很清楚这一事实:无论苏联是否参战,日本帝国的命运都取决于苏联。到战争末期,日本海军虽然几乎覆灭,但日军总规模却达到创纪录的700万人。其中400万人部署在本土。特别是日本陆军主力尚存,大部分占领区也还在手上。

与之相比,美国虽然有绝对的海军和空军优势,可在亚太的陆军兵力却很有限,只有不到30个师。即使动用压倒性优势兵力消灭一些孤岛上的日军,美国人依然会损失惨重。硫磺岛之战,美国动用3个第一流陆战师,死伤24891人(战死6326人) ,才消灭半个日本师团(另有几千海军基地人员);在冲绳,美军投入7个师恶战3个月,才以地面部队死伤近4万人的重大代价消灭日本1个军(2个师团为基干)。虽然以后可以从欧洲抽调部队,也难对日本陆军形成绝对优势。国民党军又在1944年被证明依然很弱。

在战列舰炮掩护下登陆冲绳的美军

换言之,在日本陆军看来,如果对手只有美国,则日本还有打下去的本钱。至少也能通过苦战争取较为体面的停战。可如果苏联对日本宣战,局面就不同了。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日本陆军之所以不能全力歼灭蒋介石,最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庞大远东苏军的牵制。等到俄国人打败德国,又可以向远东派出更多机械化军团和庞大炮兵,这是日本陆军完全无力招架的。而陆军一旦失败,则日本帝国也将灭亡。

苏联参战的利害关系,美国人当然也很清楚。美军参谋部门于1945年7月31日估计,日本仅在海外就还有321.4万人的地面部队。其中关东军有61.5万人、中国派遣军101万人、在朝鲜36.5万人 。对比战后日本公开的数字,美国人高估了驻朝鲜日军的人数,却也低估了关东军。但大体算是准确的。要对付如此庞大的重兵集团,不请俄国人出手是不行的。继承罗斯福总统地位的杜鲁门虽然很讨厌苏联,却没打算改变罗斯福的既定政策。对此,杜鲁门本人有如下说明

冲绳战役中的美军喷火坦克

“马歇尔将军告诉我,在日本本土使日本投降,估计要牺牲50万美国人的生命。”“三军参谋长在估计我们进攻日本本国时所必须付出的伤亡代价,是很大的。由于我们太平洋军队在向前推进时死亡非常惨重,促使俄国加入战争便更迫切。俄国参加战争意味着美国可以免除数十万人伤亡”。“我们没有办法把军队运往中国,以便把日本人从中国大陆赶出去。我们一贯希望有足够的俄国军队开入满洲,把日本人驱逐出去。在这个时候是唯一的办法。”有鉴于此,杜鲁门继续罗斯福的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雅尔塔协定,以换取苏联参战。

苏联是如此至关重要,美国人都要竭力拉他参战。与之有生死关系的日本陆军,更没有理由把苏联拒之门外——所以,即使获得苏联答应参战的情报,日本陆军还是必须支持“对苏外交工作”。他们的逻辑是:苏联未必真的3个月后开战;苏联的参战承诺,也不是没有改变的可能。东条英机所谓“50%”的可能性,就是这个意思。其实,美国人也有类似顾虑。杜鲁门一直到7月份波茨坦会议前,还担心俄国人会反悔。

总之,在1945年5月,“利用苏联求和”被作为日本国策确定下来。此后,日本外务省就据此忙活去了。其中包括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马拉松式会谈。7月,日本人又抬出左倾的原首相近卫文麿,想让他携带天皇亲笔信去访问苏联,却在7月18日被俄国人拒绝。此后,虽然日本外务省还在努力做苏联工作,却完全是无用功了。

苏联的逻辑也不难理解:日本已经彻底孤立且处于明显劣势,他们许诺的好处是没有保障的。而且日本能给的东西,美国全都答应给。日本不能给的东西,美国也给——美国至少目前还是苏联的盟友,只要筹备对日战争,美国就会继续向苏联提供大量物资。对苏德战争后物资极度匮乏的苏联来说,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只有美国人才能迫使蒋介石放弃外蒙古。苏联帮助美国击败日本后,表面上美国可以获得亚太主导权,但拥有陆军优势和众多亚太同情者的苏联,将握有更实质的战略影响力——实际上,阻碍俄国人获得亚太战略优势的最大绊脚石,就是庞大的日本陆军。这块绊脚石一旦消失,俄国人才不会在乎美国在亚太那点薄弱的陆军力量及其跟班蒋介石。所以,俄国人宁可先和美国人联手让日本出局。

波茨坦会议与原子弹

日本人未必不明白“苏联和平工作”希望不是那么大。所以1945年以来,所谓“和平工作”对象也不只是苏联。日本人也清楚,美国阵营虽然拼命邀请苏联参战,但也怕苏联趁机“赤化”亚洲,抢走美国梦寐以求的亚太利益。日本和苏联保持对话,就可以对美国阵营形成压力,诱使美国做出妥协。而美国阵营最薄弱的一环:蒋介石,也就成为日本的重点工作对象。《大本营机密战争日记》记载如下方针:“利用重庆政府,以缓和盟国的对日要求。 ”简单说,日本人的思路是:如果一开始就与美国直接谈判,傲慢强横的美国人可能开出他们难以接受的条件;而如果通过蒋介石,则可以逐渐诱导美国人放低条件。

波茨坦会议期间的杜鲁门与斯大林

日本人很清楚,蒋介石不仅军力孱弱,还特别担心苏联参战会使他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因此早在1945年4月,大本营就指示侵华日军(所谓“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设法与蒋介石谈判,如果成功,则日本可以从中国全面撤军 。而在谈判成功前,日军也要放弃一些地盘(撤退前也要通知蒋介石)。这样不仅可以促成谈判成功,必要时还能集中兵力对付苏联——同时蒋介石不会干预,“默默的保持中立态度”。这也是对苏作战的准备工作。日本大本营7月底估计,到年底放弃了湖南和广西后,可以从冈村宁次手下再抽出10个师团和10个旅团来增援关东军,同时将侵华日军主力集中在华北。另据蒋介石幕僚的日记,早在5月间,日军已告知蒋介石,当日军撤退时不要追赶

但日本人更重要的目标还是利用蒋介石来影响美国。据周佛海日记,早在1944年9月,蒋介石的亲信何应钦就向日方表示,愿意以“天皇亲政”作为停战条件,还特别强调“美方并不反对” 。这显然引起了日本人很大的兴趣。1945年7月9日,日军“中国派遣军”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奉大本营命令与国民党高级将领何柱国谈判。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唐纵在日记里写下今井传达的要点 :1. 希望蒋介石为日本斡旋和平——这含有两层意思:或者日本与蒋介石单独媾和,或者通过蒋介石与美国媾和;2. 日本的底线是保住天皇和本土,其他都可以让步;3. 如果蒋介石不肯斡旋,日本就只好找苏联——第3点显然带有警告意味。

日本人没有估计错,蒋介石的确害怕苏联介入。6月14日,蒋介石的代理人周作民就曾向日军询问苏军动态,回答是:俄国人正在增兵 。而这正是蒋介石所担心的。在国际舞台上,蒋只是一张牌,而不是玩牌的。他严重依赖于美国,也就必须听命于美国。正因为此,虽然蒋早就知道美国邀请苏联参战,但也不敢反对,反而在1945年5月14日的政治报告上假意表示欢迎苏联进攻满洲。但他同时又强调绝对不和中共搞联合政府。显然,他意识到苏联参战有可能威胁他的统治地位。

正是出于对美国的顾虑,国民党对日本的条件也不敢轻易接受。何柱国只能向日本人表示,愿意向盟国转达日本的条件,蒋介石也会帮日本说话以保存天皇 ,至于具体的和谈问题,“中国自身不能做主 ”。7月18—19日,日本陆军参谋次长河边虎四郎听取了与国民党谈判的成果,得出的结论是:1. 蒋介石无法抛开美国与日本单独媾和;2. 蒋介石愿意促成美日之间的妥协 。8月5日,蒋介石自己也在“反省录”中哀叹:“美国对我外交之词句几乎视我为其附庸矣。

那么,美国人到底如何打算呢?如前所述,杜鲁门的既定政策是:帮助苏联迫使蒋介石接受雅尔塔协定,换取苏联出兵。实际上,就在蒋日会谈前几天,国民党特使宋子文已经飞到莫斯科。斯大林把一张纸丢给宋子文,告诉他这上面有罗斯福的签字,所以不容讨价还价 :这就是雅尔塔秘密协定,要求蒋介石承认外蒙独立的秘密协定。7月4日(美国时间),杜鲁门也秘密通知美国驻苏大使哈特曼 :美国不认为中国实际拥有外蒙,并要哈特曼“非正式”告诉宋子文,雅尔塔协定必须照办。

不过宋子文还是和斯大林吵了几天。最后,在美国支持下,他提出了蒋介石的交换条件:国民党可以承认外蒙独立,但苏联要保证东北和新疆属于中国,也不可继续支持中共。斯大林答应了。7月17日,宋子文回到重庆。唐纵在日记里写道:宋子文希望“明去暗来”——“明”则承认外蒙独立,把旅大租给俄国,中苏共管中东路;“暗”则换取苏联支持蒋介石。可是对宋子文的构想,唐纵却并不乐观,认为苏联的保证只是“官样文章”,未必会真正兑现。

就这样,蒋介石在美国压力下,逐渐接受了苏联的要求。与此同时,美国在欧洲事务上也向俄国不断让步。就在7月5日,美国还承认了苏联所主导的波兰政府。7月中旬,杜鲁门来到柏林郊区的波茨坦,与斯大林和丘吉尔会面,就战后欧洲的地盘划分讨价还价。但杜鲁门也承认,他此行最迫切的目的,是帮助斯大林坚定参加对日战争的决心,这也是美军最急于在波茨坦会议上获得的东西 。正是在波茨坦会议前夕,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建议杜鲁门“鼓励俄国参加对日战争”

日后,一些美国将军在回忆录里宣称他们当时已经怀疑苏联参战的意义。但事实是:美国政府和军方拉苏联参战的政策没有改变。理清如下事实顺序是很有趣的:美军于6月29日拟定的进攻日本九州计划,预定时间是11月,而俄国承诺的参战时间是7—8月。英国人指出,这计划证明美军压根儿不打算配合俄国人的进攻。可就在制定这计划之后,美军又明确要求杜鲁门督促俄国人履行承诺。这就使英国人没有点破的另一事实变得显而易见:美国人摆明要等俄国人动手几个月后才开始行动——假设那时还有行动的必要。

会谈中,俄国外交官对杜鲁门的印象是:在外交领域初出茅庐但又想耍威风的傻瓜,远不如他的前任罗斯福狡诈 。美苏双方争吵不断。7月21日的第5次全体会议上,斯大林发表声明,在波兰西部边境问题上,苏联不受约束 ,坚持由波兰占据德国在奥得河—尼斯河以东领土,美英则表示反对。经过一番争论,还是俄国人占了上风。美英撤销对波兰在伦敦流亡政府的承认,实质上也认可波兰对德国东部的吞并。本来,这些地盘都在苏军之手,俄国人想给谁,不是美英能干涉的。

虽然杜鲁门吃了俄国人招待的丰盛宴席,可会谈中的被动处境显然令他不满。或许正是这种憋屈的感觉,激发了杜鲁门力图在远东问题上掌握主动的愿望。他在7月23日致电蒋介石,要求不得对苏联作超出雅尔塔协定的让步。第二天,杜鲁门又装作“偶然”的样子告诉斯大林:美国已掌握一种威力特别大的秘密武器(指原子弹)。可令杜鲁门感到失望的是,斯大林并没有显出兴趣,只是淡然说拿去对付日本人好了。

7月26日,杜鲁门拉着英国和中国发表了《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投降。却没有让身处波茨坦的斯大林署名,甚至没有让俄国人参与进来。《波茨坦宣言》虽然强调日本军队必须无条件解除武装,却又主动保证日本的本土主权,还保证不会消灭日本的国家。读者朋友们应该还记得,日本人曾在7月初通过蒋介石传达了两条绝对底线:天皇和本土。蒋介石是否向杜鲁门通报了这些条件,还不得而知。但《波茨坦宣言》的内容,的确和日本人的条件很相似。换言之,《波茨坦宣言》实际上是对日本提出的有条件投降的建议书。

胜利阅兵式上的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斯大林

尽管杜鲁门抛开俄国,提出了事实上有条件投降的建议,但杜鲁门同时也并未放弃要俄国参战的方针。因此主动权始终抓在斯大林手中。两天后(7月28日),斯大林突然告诉杜鲁门:虽然《波茨坦公告》瞒着苏联,但苏联还是有些事情要告诉美英。随后,俄国人当场宣读了日本向苏联求和的电报。斯大林随后表示他已经拒绝了日本人。演完这出戏,斯大林俨然成了美国的大恩人。杜鲁门只好再次放下身段,当场向俄国人致谢。尤其让杜鲁门感到难堪的是,就在俄国人读电报的同一天,他得到了日本公开拒绝《波茨坦宣言》的消息。

杜鲁门自尊心所受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俄国人不把他放在眼里,日本人宁可找俄国人求和也不找他。他决心动用他所说的“威力特别大的秘密武器”,就是原子弹。日后,杜鲁门曾回忆当时的情形 :通过波茨坦会谈,他认为尽管美国“迫切”需要苏联参战,却不能在太平洋也被俄国人“愚弄”——不能容忍俄国人占据太多地盘特别是在日本。而杜鲁门相信,俄国人只信服武力——可是,美军在亚太的陆军武力,连打败日本都离不开苏联帮助,又如何威慑俄国人呢?显然,原子弹是美国唯一的法宝。

可是,正如杜鲁门自己所承认,斯大林对此反应冷淡。莫洛托夫多年后点明了内情:通过秘密的情报手段,苏联早就获悉美国的原子弹计划,也知道美国目前掌握的原子弹还不多。至少是不足以影响苏联的既定目标:通过远东战役击败关东军,确立苏联在亚太的战略优势地位。

而且,杜鲁门还不了解一个关键事实:日本政府并不像他所认为的那样讨厌《波茨坦宣言》。相反,外务省从字里行间已经看出,《宣言》实际上放弃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所以有接受的余地。但外务省还想再等等看苏联的态度。于是,日本政府在7月27日决定:表面反对《波茨坦宣言》(以维持士气),实际上是等待苏联表态。

对“等待苏联表态”的决定,军方没有反对,显然也抱有一丝幻想。不过他们倒是没打算空等。陆军大臣阿南在7月28日决心选择适当时机,继续利用蒋介石这条渠道,转向与美国直接谈判 。于是在8月初,日军通过不同渠道,再次展开对蒋介石的谈判攻势。可蒋介石害怕触怒美国,变得躲躲闪闪,甚至还斥责了与日本谈判的何柱国。

就在此时,日本政府所等待的“苏联表态”马上就要来了。上百万苏联军队正展开于“满洲”边境附近,即将出手进攻。为了这最后的战役,苏军已经准备数月之久。

[1] Essay 电子版,《石油与战争》(1),第54页。 UCiZHfvb1o0QhmEPNku0dd8LBeZB0S7ivGqxWbf4XKqYMgHAUgnST5ag40rz1J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