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什么是脾虚、脾胃不和、积食

在给大家分享中医育儿知识的时候,常常有家长问我:“罗老师,既然孩子的大部分疾病都是脾虚造成的,但脾虚、积食、脾胃不和这几个中医概念我闹不清楚,它们说的是一回事吗?”我说:“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脾虚、积食、脾胃不和,它们之间是互相重叠、互为因果的。”

什么是脾虚

脾虚就是身体吸收、运化食物的功能出问题了,实际上这主要跟我们身体正气不足有关,它会引起营养无法吸收,最终导致正气不足与营养无法吸收的恶性循环。

中医讲很多气,宗气、肺气、肾气,等等,它们都和脾胃有关。因为只有脾胃吸收、运化功能正常,才能将吸收的食物营养转化为这些正气。

脾虚会出现什么问题

吸收的营养会变少,没法运输到全身;四肢秉受的营养不足,所以四肢会无力,肌肉会减少,因为脾主四肢、肌肉;另外,人的肺气也会变弱,因为“脾土生肺金”,肺气是脾胃之气生发的,而“肺主皮毛”,那么人体体表的这些防卫系统——皮毛功能就会变弱,出现头发没有光泽、掉发、皮肤干黄等症状……

什么是胃虚

就是人受纳食物的功能有问题,比如你吃了东西马上就胃胀,也就是吃不下去了,不能消化了,呕吐,呕酸水等,这都是胃虚、胃气上逆的表现。

什么是脾胃不和

脾和胃,都是属于消化系统的,在中医看来,它们本来是相表里的 (互为表里的还有肝和胆、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肾和膀胱)。

如果脾胃不和了,比如说胃强脾弱。胃亢进,胃口特别好,特别能吃,但是吃了不吸收,不能运化——脾弱了,吃了就腹泻或者吃了以后肚子越来越胀,这就是胃强脾弱。

脾胃不和就是说脾胃两个不能合作了,它们一个是管接受的,另一个是帮助吸收的。如果能接受不能吸收,不能运化,不能向全身输送,就是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通常还指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不能协调,比如肝气不舒、情绪不好也会引起脾胃不和,严格地说,这种脾胃不和叫作肝脾不和。

还有一种情况,是脾胃和外界不和。比如说你突然到了一个地方,水土特别不服,吃了什么东西,喝了比较硬的水,之后闹肚子,这也叫脾胃不和,是脾胃跟外界不和,跟当地的环境不和。

什么是积食

积食是脾胃虚弱里边的一个类型。积食会引起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又会引起积食,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积食,有的是积在胃,就是吃东西多了,导致胃堵了。比如说孩子吃鸡腿,一下吃了3个,接下来不想吃别的了,有时甚至会往上呕酸水。

那么积在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积食长期地积在胃后没有被消除,慢慢地,脾就被伤到了,会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如果积在胃里,可能吃点儿山楂之类的就消掉了,没事了。但是当积在脾以后,脾的功能被伤了,这是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形成的,是积食发展到后来的更严重的后果。

积食到了这步,孩子总爱腹泻,或者经常大便干燥——大便前边是硬的,后边是软的,不成形,吃一点儿东西肚子就爱胀,严重的孩子肚子会胀得像球一样,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四肢比较消瘦。这是因为肌肉缺乏营养来源,然后孩子会没有力气,经常出汗、气喘等,都是因为脾功能受伤了,它运化不了食物,就全部堵在那儿了。

脾积是长期形成的,因为胃积一两次,是不会导致身体状况改变的,但如果脾伤了以后,孩子身体状况就会改变。

积在脾的表现可能没有积在胃那么明显,因为如果积在胃,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症状,比如口中味道大、突然食欲不振,甚至不消化、呕吐酸水等。

但是,积在脾,却往往是慢性的过程,身体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开始变得虚弱,正气不足。因为脾积不是突然出现的,往往没有胃积的表现那么明显,但脾积对孩子的伤害会更严重一些。

总的说来,脾胃虚、脾胃不和、积食对孩子身心的影响都比较大。一般来讲,在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由积食引起的多,最后多半会导致脾胃不和、脾虚。

如果孩子脾虚,家长一定要特别予以重视,因为脾虚已经是进入一个慢性疾病的状态了。普通的积食多是急症,只要一消,可能第二天就好了,但脾虚不是今天补,明天就好的,它要一点一点地调养。

分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差别和关系,对我们调理好孩子的身体有很重要的意义。家长只有能够清楚分辨孩子处于什么状态,才能对症及时调理。 j103Uzu225ylxEDkd0mSE55c+Nu52Q/erEteUzgtRzO88JshOq1h7ssNiAaOQY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