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命的诞生与繁殖

约40亿年前的地球历史被划分为“冥古宙”。那时的地球酷热难耐,不断遭受小行星的轮番撞击,大气层中也没有游离氧。此时还没有生物能够在地球生存。随后地球开始慢慢冷却,最终,水汽组成巨大的云团在地球上空循环,逐渐形成降雨,造就了早期的海洋。

我们几乎可以确认,正是在这些早期海洋中,一种新的复合体开始出现——生命。

液态水为化学反应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空气中,原子运动太快,无法配对;而在固体中,原子又几乎一动不动;水是最适宜的,化合物运动不快不慢,所以一旦它们相遇,便可配对形成更加复杂的化合物。

在当时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很可能就是在早期海洋的深处),由于那里既有来自深海火山活动的能量,又有充足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多更加复杂的化合物开始形成。距今大约35亿年前,也就是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这些化合物中的一部分形成了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生物学家把这些微小、简单、单细胞的生物命名为“原核生物”。直至今天,原核生物仍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生物。

像所有的原核生物一样,最早的这批生物太小,肉眼无法看见。但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足以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全然不同于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能通过生物学家称之为“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能量。它们还可以利用令人惊叹的庞大而复杂的分子(我们称之为“DNA”,即脱氧核糖核酸)的特性进行自我复制。原核生物通过分裂成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个体,或者“克隆”,进行自我繁殖。尽管如此,由于在生殖过程中总是会有微小差异,所以个体之间总是会出现细微的差别。由于存在这些差别,一些个体在获取能量方面会优于其他个体,而且这些个体更容易存活,并能更有效地进行繁殖,将这些优点和特性遗传给自己的后代。通过这种方式,生物开始逐步改变、进化,顺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演化出千百万个不同的物种。

这个过程,查尔斯·达尔文称之为“自然选择”。正是这种机制造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姹紫嫣红、万物生长的大千世界。随着越来越多的物种出现,地球表面被一层薄薄的生命体覆盖,我们称之为“生物圈”。

艺术家想象中的冥古宙。冥古宙时期的地球地质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同时,那时的月球离地球很近,造成了巨大的岩溶潮汐。图片来自蒂姆·波特林克(Tim Bertelink)。

迄今为止,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当然,将来我们也可能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发现某种形式的生命存在,而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从化石遗迹来看,第一批原核生物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通过自然选择,它们中间的一部分已经学会进行光合作用。这是一种直接从阳光中汲取能量,并将其储存在体内的能力,今天所有的植物仍在使用这种方法。

我们知道光合作用出现的时间很早,因为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叠层石”的古老化石,这是一种巨大的、类似珊瑚的物体,它们是由大量类似藻类的微生物遗骸组成的,这些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有一个明显的附加作用:这种化合反应需要从阳光中汲取能量,并且产生氧气这个附加产品。因此,随着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呈几何级数增长,越来越多的氧气被释放到大气层中。对某些生物来说,这完全就是灾难,因为氧气极其活跃,可能变得极具破坏性。

如果你怀疑这种说法,可以想想火——火就是氧气和其他元素发生的剧烈反应。事实上,地质学家能够追踪游离氧在地球上的逐渐积累,因为他们发现了赤铁带:赤铁就是铁与游离氧结合的产物,这是一种缓慢的燃烧,我们通常称之为“生锈”。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物种成功地适应了含氧量日趋丰富的大气层。其中一些还开始利用氧原子的高能量驱动自身的新陈代谢。于是通过这种方式,在距今约20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了,它的出现标志着生物复杂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些早期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一样,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大多比原核生物体积大,它们通常将DNA(遗传信息载体)保护在一个细胞核中,这确保它们能够更加精准地繁殖。其中一些物种还可以在繁殖前替换部分遗传信息片段,这意味着它们的后代具有父本、母本的双重特点。这是一种新型繁殖方式的开始,我们称之为“有性繁殖”。有性繁殖可以产生更多样的结果,因为后代和亲本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样,自然选择的节奏就大大加快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球历史最近的10亿年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比以前提高得更快。

距今约6亿年前,第一批多细胞生物出现,这是生物圈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之一(此外,还有“人类世”带来的变革,这将在最后一章讨论)。在震旦纪及随后的寒武纪的岩层中,突然出现已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大体积化石。从那时起,尽管大多数生物仍属于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但是古生物学家已经追踪到多细胞生物日趋丰富的多样性。每一种这样的生物都含有数十亿的真核细胞,它们密切配合,共同构成一个生命个体。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复杂性的进一步提高。

最初,所有多细胞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但从距今约5亿年前开始,部分生物(极有可能是早期形态的植物或昆虫)开始探索陆地。这绝非易事,因为它们是在水中进化的,需要水维持其新陈代谢并进行繁殖。因此,像今天所有的陆地生物一样,它们必须进化出特殊的皮肤,以保护身体内部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它们甚至为自己的后代进化出了精密复杂的保护机制,如蛋壳。

从那时起,千百万种大型生物先后在地球上出现,它们繁荣兴旺,随后又消亡灭绝,包括最早的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如恐龙)和第一批哺乳动物。我们还知道,地球历史上还多次出现剧变时期,在此期间,数以百万计的生物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有时,这些“灭绝事件”是由于地球和某些小行星碰撞引起的,而这些小行星直至今天仍环绕着太阳运行。

这些碰撞掀起的尘烟犹如巨大的帷幕,遮天蔽日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就像核战争一样。此外,它们还可以引发破坏力巨大的海啸。距今约6 500万年前,很可能就是由于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绝大部分种类的恐龙灭绝殆尽。最早的哺乳动物极有可能是体型较小的穴居动物,类似于今天的鼩鼱。它们的袖珍体型和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使其比体型巨大的恐龙更有优势,于是在小行星撞地球的灾难中逃过一劫。

最早的生命原核生物诞生于太古宙(38亿年至25亿年前),紧随其后的是真核生物。距今约6亿年前的震旦纪(也称埃迪卡拉纪),地球上出现了多细胞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地球进入古生代之后,进化速度大大加快。最早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都在这一时期出现。距今2.5亿年前,地球进入中生代,这一时期的生物圈几乎被恐龙主宰。恐龙灭绝之后,地球进入新生代,现代生物开始出现,包括最晚进化出来的人类。 9cMChVLTKBXQt2Rbjd1iW9eDMABIZcKU6oobBifwzaHet2JkFd645Frz32l1oh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