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拓展

袁久红 卢 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理论自信自觉。新发展理念紧扣“应如何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深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深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拓展。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道路

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互动发展、合力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以理论创新、顶层设计推动实践变革,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必将指导人民创造新的实践辉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境界。

一、新发展理念对中国道路科学内涵的深化认识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的产生、创新和发展总是为一定的实践需要服务的,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实践都催生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发展内涵的规律性的新认识。

任何形态的人类社会都离不开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和探索,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息息相关。发展理念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观点的体系,体现着人们对发展问题的基本判断和价值取向。近代以来,为了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对“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持续艰辛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曾多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建设“四个现代化”,形成了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在各个发展关键时刻都适时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理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每一个发展理念都意味着发展理论的创新,都贯穿着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应该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实践考量,都带来了发展的大跨越。新发展理念来源于实践探索,反映了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发展方式和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科学地回答了当前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应该如何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新的时代回应和实践注解,准确地诠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际上,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懈探索和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思想结晶,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问题的认识。

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焦点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应如何发展,如何找到适合发展需要的发展新思路、新方式和新着力点。新发展理念就是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创新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动力已经难以支撑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单靠生产要素投入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经济新常态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等问题突出都要通过协调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通过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合作共赢的共同发展,这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发展由人民创造、归人民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新发展理念既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又深刻洞悉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化,是中国道路探索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将十分深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尊重和利用好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规律才能实现包容性发展。”具体来说,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协调经济部类部门、人与自然共生、世界市场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创新了社会发展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实现整体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发展理念遵循了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这种深化和升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看到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济学”。另一方面,从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实践逻辑出发,它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高度概括,这也是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这三大规律的认识深化。

二、新发展理念对中国道路价值遵循的深刻彰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发展理论指导发展实践,之所以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准确判断和坚守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价值。提出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遵循。

(一)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的自己的事业,自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例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凤阳实施包产到户开始,国有企业改革从福建要求为企业“松绑”开始,所有制结构调整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开始,这都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始终把保障人民的权利、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就是逐步坚持和践行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过程。

新发展理念作为党的发展理论的最新概括,其目的就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是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创新发展,是分析发展历史进程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当前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的根本之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意味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方法的变革和进步,更是要让人民群众把创新上升为自身一种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使之成为生命状态的一部分,在推进各个领域创新发展的同时,收获自身的“获得感”。协调发展是通过协调找出发展的短板,弥补发展的差距。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和促进“四化”发展同步,归根结底就是实现人的发展,这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开放发展的意蕴是要我国融入世界发展的趋势中,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追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共享发展意味着民建、民享和民有,即全体人民都参与发展过程,在不断发展中共同、全面地享有发展的成果,使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以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生态。新发展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一个发展理念的贯彻,都指向着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每一个发展理念的实现,都意味着人民需要的进一步满足。

(二)新发展理念体现了整体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价值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过程中,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仅体现在各个发展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上,更体现了各项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时期,毛泽东曾提出要把综合平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看待。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不能“单打一”,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又要重视精神文明,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蕴含着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这体现了整体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要实现协调整体发展,必须理顺社会、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三者发展的相互促进和关系的和谐统一。

新发展理念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新发展理念自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发展不平衡、发展有短板的问题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新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好发展实践中的重大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现实诉求。

(三)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发展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认为,在人类进入“世界历史”阶段,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日益加强,一切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社会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走僵化、故步自封,而是要在开放交流中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中走合作共赢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要向外国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一方面,30多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证明了实行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我们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也积极地回应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发展理念是在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如今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符合人类共同利益。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全球化的特征,强调开放发展,秉持合作共赢的价值观。互利共赢摒弃赢者通吃的零和思维,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强调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双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各方的共同受益。互利共赢强调在通过对外开放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使中国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六个方面对开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充分反映了互利共赢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世界意义。

三、新发展理念对中国道路前进方向的深入揭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提出新发展理念是为“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开路领航,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这不仅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为实现基本现代化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向更深层次、更高境界迈进。

(一)新发展理念推动转型升级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处在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紧要关口,这是贯穿发展全局的大逻辑。以新发展理念来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号准了经济新常态的脉搏。驾驭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用动力转换促进发展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新发展理念将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和体制机制变革靠创新;经济全面整体发展和结构优化靠协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靠绿色;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内外良性互动靠开放;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和增进团结靠共享。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得到升级优化,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供给侧改革将使新需求得到满足,供给和需求达到基本平衡;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获得同步发展,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围绕着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地打造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版,必将使我国经济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合理、结构更优化、质量更科学的阶段演进,最终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二)新发展理念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结构性和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新发展理念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钥匙”。新发展理念这把“新钥匙”的“新”就体现在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关系和发展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全面联系和系统协调,这必将带来发展潜能的全面释放,发展空间的极大拓展,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六个方面的科学部署,必将带来发展实践质的变化和提升。这一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将得到发展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提升;国民素质得到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创新发展;资源约束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为发展提供保障。新发展理念是体现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的顶层设计,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发展理念开辟跨越发展之路

新发展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是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和实践要求的准确诠释和完美结合,是指引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从理论和道路的关系来看,新发展理念是发展的“指挥棒”,为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框架。新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当前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即便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义后,仍然要遵循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去实现基本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发展理念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在不同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并将跨越发展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统一于同一个过程。新发展理念既是我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也将为我们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站在今天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抓住和用好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必须树立、贯彻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全过程。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更加宽广,前途将更加光明。

(袁久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卢雷: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OTeMg+NNnkfbXxKLvFCNy3O8XAdXBcZGTId9wI+/eEwZL/1Dtx9WHF8SU5fXth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