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三个着力点

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在工农城乡关系问题上,江苏省委第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必由之路,也是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应着力聚焦工农业的结合与互惠、农民的分化与转移、城乡资源合理配置与要素平等交换三个关键环节。

工农互惠是新型工农关系的目标指向,也是新型城乡关系的产业基础。要改变工农业失衡状况进而形成新型工农关系,手段就是“以工促农”,“以工哺农”,工农互惠。这些手段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以工促农”“以工补农”,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强化农业的内生发展能力和竞争力,进而吸引工业的产业链向农业延伸;同时,农业也可以把产业链往后拉长,通过深加工等接二产连三产,进一步增加农业的赢利能力,以此实现工业和农业的结合、融合,实现互惠双赢。

构建新型工农关系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补足农业基础薄弱这个短板,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为此,就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为“以工促农”创造必要条件,不断凸显市场的作用,同时更好地完善“以工哺农”的途径和重点,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当前特别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水平;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水平。继而引导农业产业链往后延伸,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解决农民分化与转移问题,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至关重要。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乡间社会流动的增加,农民出现了职业分化。一部分农民仍然坚守农村,主要以从事农业为生;另一部分农民则流向非农产业部门,形成农业转移人口,但由于户籍制度等的限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和农村成为真正的市民。因此,当前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加快职业农民培育;二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

培育职业农民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盘活存量,提高现有农村务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吸引增量,提高农业自身的竞争力,吸纳高素质的青壮年留在农村或来到农村以农业为职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关键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取消户口的农业和非农业划分,以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要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把进城落户农民逐步并最终完全纳入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对接。

城乡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平等交换,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关键。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是城乡间资源配置不合理,要素交换不平等。资源过多地分配在城市,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要建立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平等交换关系,不能简单地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而应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推动和引导资源要素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合理配置和平等交换。

为此,一要保证土地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要防止土地过度非农化,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坚守耕地红线,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主要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上解决供需矛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个体和农村集体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二要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根据城乡常住人口分布来设定均等化标准的体制机制。三要促进资本向农村流动。要通过政策激励,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出台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的具体办法。要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并探索建立大中型银行和小微型银行的信贷合作机制,鼓励大中型银行开展涉农贷款批发业务、小微型银行开展零售业务,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四是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过程中,一定要克服几个认识误区。一是把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割裂开来的错误认识。实际上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二是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就是消除城乡差别。事实上,城乡一体化是在保留城市和农村自然功能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其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差异的不断缩小。三是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割裂开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同步推进,要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中,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执笔人:周俭初、孙耀武。原载于2014年4月15日《新华日报》) VaoJKu6NScIxJoJR0GRZsbN556TlnhdnxBzPwcL2tScgG2jSwUdNBDsIBrBv0j6R



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新境界

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一脉相承、不断发展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必须以思想、理论、行动上的“三个自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为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立足时代前沿、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实践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从基础理论上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回答。要深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社会形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生态观、文化领导权思想等。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用中国的理论、中国的学术解读中国的奇迹,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为人们学习和运用科学理论提供帮助,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

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难点和疑点,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当前,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内一些错误思潮暗流涌动,特别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好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的引导,努力消除一小部分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偏差,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要向广大人民群众说清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推动江苏与时俱进实现两个率先、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研究。要进一步把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加强对江苏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当前理论建设要聚焦如何推动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由以规模和数量增长为主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五位一体”布局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释放体制机制创新红利,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如何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好干部”标准打造“三宽四有”型干部队伍,通过作风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要努力对这些问题进行阐释和回答,为认真贯彻“三项重点”要求、深入实施“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党校是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最大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不断加强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要发挥自身优势,尤其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聚焦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的必修课,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

不断加强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党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党校的课堂必须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党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党的政治路线、恪守党的政治纪律。这就对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校的教员应当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斗争素养。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要系统研读、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筑牢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基础,成为让人信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

不断增强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党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方面的自身特长和独特优势,积极延伸课堂教学,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干部群众理论的武装需求实现无缝链接,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党校的重要阵地作用,努力搭建好科学理论通向实践、通向基层、通向群众的桥梁,不断提高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能力建设。

(执笔人:李立峰。原载于2014年5月6日《新华日报》) VaoJKu6NScIxJoJR0GRZsbN556TlnhdnxBzPwcL2tScgG2jSwUdNBDsIBrBv0j6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