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践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

王庆五 布成良 孙文华

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最初产生于江苏大地。江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整体确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经验和依据,使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设想到实施、从愿景到现实的飞跃。今天重温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苏州之行对小康社会思想的升华

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1979年12月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的概念,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设想的小康状态,实际上是从贫穷走向现代化的中间阶段。稍后,邓小平提出了以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为基数,用两个十年实现“翻两番”,20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的发展战略。这一设想,作为战略目标写进了1982年9月的党的十二大报告之中。

1983年春节前夕,邓小平踏上江苏大地。他听了江苏省委和苏州市委负责同志充满信心的汇报,非常兴奋,回京后在同外国朋友的一次谈话中欣然宣布:“这样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在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引领下,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在苏州,邓小平认真听取苏州同志的汇报,非常详细地看了16份典型材料。回京后,在与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他一条不漏地介绍苏州农村的新气象:“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二十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这里,邓小平第一次以“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来描述社会的整体水平与全面的进步状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理念和要求。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为我们党进一步明确我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为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的靓丽画卷

在邓小平小康社会伟大构想指引下,江苏抓住重大机遇,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更高水平小康的三大历史性跨越,在全国率先展示了一幅小康社会的靓丽画卷。

以“两个率先”为目标,实现三次历史性跨越在改革开放之前,江苏与全国一样,总体上仍然处于贫困状态。为了摆脱贫困,苏南依托上海的工业优势,自发地办起了社队企业,从而成为与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伟大发明相媲美的、异军突起的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江苏紧紧抓住发展乡镇企业这一重大机遇,到1987年全省人均GDP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第一次历史性跨越。

20世纪90年代,江苏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又一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建设形成热潮,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小康进程明显加快。1993年,江苏人均GDP在1980年基础上翻了两番。对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16项小康指标,到20世纪末,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了总体小康,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进入21世纪,江苏城市化由小城镇为主的分散模式向中心城市发展为主的集约模式转变;外向型经济由全面引进向注重引进大项目、增强集聚效应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掀起高潮。2003年,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正式作出“两个率先”重大决定,在全国率先制定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大类18项25条综合指标体系。2007年底江苏人均GDP达到4462美元,邓小平关于在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4000美元的设想,提前40年在江苏成为现实。2010年,全省总体上实现了全面小康,60%的县(市)达到标准,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第三次历史性跨越。

建成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江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一个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画卷,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3年全省经济总量59161.8亿元,人均GDP12234美元,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江苏较早提出科教强省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经济等战略举措。至2013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全国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统筹发展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江苏城镇化率达到64.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2.39︰1,是全国收入差距最小的省区之一,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达到3513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98元。

三、江苏践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创造性实践的两条根本经验

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面积、5.8%的人口规模,创造了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5.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到全国的1/4以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苏城乡居民生活富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江苏改革开放36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成功实践的印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成就的生动缩影。我们认为,江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有两条根本性经验:

坚持改革开放,为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江苏发展的活力之源。江苏依托区位优势、工业基础优势、投资环境优势等,抢抓机遇,锐意进取。

在不断否定自己中深化改革。“苏南模式”是改革的产物,后来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改革所有制结构,突破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使得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形成了从单一所有制结构到以开放为基础的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

在不断开放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江苏长期坚持“亲商、富商、安商、便商”的理念,以开发区为主阵地,打造“创业、创新、创优”的环境,形成了以园区经济为主体的高端产业布局和集中发展态势,企业走上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之路。

在不断提升园区功能中突出创新驱动。至2012年,累计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94家,居全国第一,其中千亿级2家、百亿级64家,建设省级科技产业园136家。江苏拥有省级以上高新区已达23家,其中国家级10家。

发挥市场和政府的正向叠加优势,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举措

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是江苏发展的重要特色。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苏南地区的一些乡镇政府开始由站在一线直接组织管理经济的位置退下来,把直接管理经济的权力交还给了企业。但是,政府的作用没有因此而减弱,而是着力于组织和发展各类市场,尽量地扩大本地区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引导企业上市,发展企业集团。现在江苏地方政府作用的着力点更是由经济发展转向社会发展,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时下,围绕进一步搞活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鼓励引导民企参与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消除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壁垒、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大力发展股权融资等方面的改革,江苏注重发挥市场和政府的正向叠加优势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原载于《群众》2014年第8期) YLVmQRdHBXOshs12587ItIQt+0M1YgYj8mdl7mSK4VIm5+TuGGHD1n2FYvCZua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