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引言:胡适的梦想与尝试

1919年6月的北京,五十二岁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说。太炎以长者的立场,针对青少年的弱点做了几点告诫。二十八岁的归国留学生胡适接着登台演讲。他一开始就宣布,太炎先生所说“都是消极的忠告,我现在且从积极的方面提出几个观念”。话虽然婉转,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是明显的。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胡适在讲完他的积极观念后,用英文念了一句荷马的诗:“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现在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便不同了)。

上面这句话,胡适早几年在自己的日记中译为“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后来他心态渐趋平和,乃将此语更浅白也更谦和地翻译为“现在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便不同了”)。他认为此语“可作吾辈留学生之先锋旗”。 如今在这个场合念出来,既是对听众讲,恐怕也是说给太炎先生听的。而且他特别用章太炎不长的英文念出,刻意体现新回来的“我们”与既存之“你们”的区别。

这位青年留学生胡适,就是本书的传主。他的归国,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呢?

我们先看看胡适自己的定位和认知。在考虑归国问题时,胡适对自己将要在祖国扮演的社会角色已有了清楚的自我意识。他在留学时写的《非留学篇》中曾说:“吾国今日所处,为旧文明与新文明过渡之时代。”而中西新旧两文明,相隔如汪洋大海,留学即“过渡之舟楫也”。 则作为留学生的胡适,此一“过渡”即为他当然的志业。

这样看来,胡适要扮演的角色是颇具宗教使命感。他在论述传教士在华机会时曾说:“传教士的真正价值,在于外国传教士就像一个归国留学生一样,他总是带回一种新的观点,一种批判的精神。这样的观点和精神,是一个对事物之既存秩序逐渐习以为常、漠然无动于衷的民族所缺乏的,也是任何改革运动所绝对必须的。” 这是典型的夫子自道。

胡适后来也曾把儒家描绘为“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用‘吾从周’的博大精神,担起了‘仁以为己任’的绝大使命——这是孔子的新儒教”。他自己解释说,“吾从周”的“周”,就是“几千年的古文化逐渐积聚演变的总成绩”;而“仁以为己任”就是“把整个人类看作自己的责任”。 这看起来更像胡适自己,而不那么像先秦的儒家,这里的使命感当然也更多是胡适自己的。

胡适的另一次夫子自道,仍是个“传教士”,就是他眼中的禅宗七祖:“神会和尚成其革命大业,便是公开的直接的向这声威显赫的北派禅宗挑战。最后终于战胜北派而受封为‘七祖’,并把他的师傅也连带升为‘六祖’。所以神会实在是个大毁灭者,他推翻了北派禅宗;他也是个大奠基者,他奠立了南派禅宗,并作了该宗的真正的开山之祖。” 胡适曾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说,“神会的教义,在当日只是一种革命的武器”,是有“绝大的解放作用”的“革命思想”。 这样干革命求解放的,实在不像是不争的佛家弟子,所以更多仍是胡适投射进去的自己。

这位以传教士自居的留学生,又是一位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批判精神、改革运动、调和文化、革命武器和解放作用,正像一个个关键词,在在反映出他的意愿——他想要改变祖国的现状,为中国再造文明。这,就是他的梦想。 4xNdfstjgRAlScRF3H1QWRTHVvI8qrjUdXcFlcufmE1YQlaXKxk56DyqKRtrPj9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