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封信

【文本解读:美育的目标:培养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和谐】

从自由这一概念就可以看出,自由不是外在作用的结果,自由本身是自然的作用(“自然”一词要作广义的理解,即指内在而符合于自然规律),而不是人的作品。从上述内容同样必然得出,自由只能通过自然的手段来促进和阻止。当人是完整的并且他的两种基本冲动已经发展起来时,才开始有自由。只要人是不完整的,并且他的两种基本冲动中有一种被排除了,那么就没有自由。利用各种手段使人恢复他的完整性,就可以恢复自由。

不论是在整个人类还是在单个人身上,实际上都有这样的时刻,即人还是不完整的,两种冲动之中只有一种在人身上单独起作用。众所周知,人是以单纯的生命开始的,而以形式(理性秩序)终结;人以前是作为人格的个体,是从限制出发走向无限(人性的理想)。感性冲动的作用是先于理性冲动的,因为感觉是走在意识之前的,正是在这种感性冲动在先的过程中,我们开辟了人的自由的全部历史。

因为有过这样一个时刻,生命冲动是作为自然本性和必然性起作用的,由于形式冲动还没有与它相对立而存在,这时感性是一种支配力量,因为人还没有成为人,因为在人身上除了意向之外还没有别的力量。但是,现在人要过渡到思维状态,情况则正相反:理性是一种支配力量,逻辑的或道德的必然性应该代替那种自然的必然性。在可以把法则的力量提高到这一程度以前,感觉的那种力量必须被排除。人不能直接由感觉过渡到思维,他还必然退回一步,因为只有当一种规定被排除时,相反的规定才能进入。因此,人为了以能动状态代替受动状态、以主动的规定代替被动的规定,就必须暂时摆脱一切规定而处于一种单纯规定可能性的状态。但是,人通过感觉所接受的规定必须被确保,因为他不能失去实在。但只要这种规定是被限定的东西,那么它同时必须被扬弃,因为要产生出一种未限定的规定可能性。所以现在的任务是,同时既消除又要保持状态的规定,这唯一方式便是使该规定与另一规定对立起来加以设定。这就如同保持天平的平衡一样,当天平两边都空着的时候,天平的两个秤盘是平的;然而当天平两边有同样重量的时候,天平的两边仍然是平的。

所以心灵由感觉到思维的转变要经过一个中间状态。在这一心境中,感性和理性同时起作用,这正是由于它们相互扬弃了它们规定的力量,并通过它们的对立产生出一种否定。在这一中间心境中,精神既不受物质的强制也不受道德的强制,并以两种方式活动。所以这完全可以被称为自由心境,这种能动的状态便是审美状态。

作者在注释中对于“审美”这个由于无知而被误用的概念作了进一步说明。在现象界的一切事物中存在四种不同的关系。一种涉及人的感性状态即人的生存和健康,这是一种自然属性。一种涉及知性为我们提供知识,这是一种逻辑属性。一种涉及人的意志,这是一种道德的属性。一种涉及人的各种能力的整体,这是一种审美属性。因此,有促进健康的教育(体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德育)、有促进认知的教育(智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美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由自由的纯粹概念中就可以看出,自由不是外在作用的结果,自由本身是自然的一种作用(“自然”一词要在最广义上来理解),而不是人的作品。从上述内容同样必然得出,自由只能通过自然的手段来促进和阻止。当人是完整的并且他的两种基本冲动已经发展起来时,才开始有自由。只要人是不完整的,并且他的两种基本冲动中有一种被排除了,那么就没有自由。利用各种手段使人恢复他的完整性,就可以恢复自由。

现在可以指出,不论在整个类还是在单个人,实际上都有这样的时刻,这时人还是不完整的,两种冲动之中有一种在人身上是单独起作用的。我们知道,人以单纯的生活开始,以形式终结;人是先作为个体而后作为人格的,是从限制出发走向无限的。感性冲动的作用先于理性冲动的作用,因为感觉是走在意识之前的,正是在这种感性冲动 在先 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对人的自由的全部历史的阐释。

因为有过这样一个时刻,生命冲动是作为自然和必然性起作用的。由于形式冲动还没有与它相对立而存在,这时感性是一种力量,因为人还没有成为人,因为在人的身上除了意志之外还没有别的力量。但是,在人现在所应过渡到的思维状态中正相反,理性是一种力量,逻辑的或道德的必然性应该代替那种物质的必然性。在可以把法则的力量提高到这一程度以前,感觉的那种力量必须被排除。要使以前不存在的某种东西开始存在,这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原来存在的某种东西不再存在。人不能直接由感觉过渡到思维,他还必须退回一步,因为只有当一种规定被扬弃时,相反的规定才能进入。因此,人为了以能动代替受动、以主动的规定代替被动的规定,就必须暂时摆脱一切规定而处于一种单纯可规定性的状态。因此,人必须以某种方式返回到单纯无规定性的那种否定状态。当没有任何东西在人的感官中留下印象时,他就是处于这一状态。但是,这一状态在内容上是完全空虚的,现在的问题是使一种同样的无规定性与一种同样的无限可规定性与最大可能的内容相协调,因为由这种状态应该直接得出一些肯定的东西。人通过感觉所接受的规定必须被确保,因为他不能失去实在。但只要这种规定是被限定的东西,那么同时它必须被扬弃,因为需要产生一种未限定的可规定性。所以现在的任务是,同时消除和保持状态的规定,这唯一方式只有使该规定与另一规定对立起来才可能。当天平两边都空着的时候,天平的两个秤盘是平的。然而,当天平两边有同样重量的时候,天平的两个秤盘也是平的。

心灵由感觉到思维的转变要经过一个中间状态。在这一心境中感性和理性 同时 起作用,这正是由于它们相互扬弃了它们规定的力量,并通过它们的对立产生一种否定,在这一中间心境中,精神既不受物质的强制也不受道德的强制,并以两种方式活动,所以完全可以称作自由心境。如果我们称感性规定性的状态为物质状态,称理性规定性的状态为逻辑的和道德状态,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种现实的和能动的可规定性的状态称为 审美 状态。 [1]


[1] 对于这个由于无知而往往被滥用之词的纯粹意义,这里为不太熟悉的读者提供如下的解释。对于在现象中所能出现的一切事物,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关系来考虑。一种是事物可以直接涉及我们的感性状态(我们的生存及健康),这是它的 物质 属性;或者它可以涉及知性,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这是它的 逻辑 属性;或者它可以涉及我们的意志,作为一个选择的对象可以被看作是理性的存在,这是它的 道德 的属性;最后或者它可以涉及我们不同能力的整体,而个别能力不是这一规定的客体,这是它的 审美 属性。一个人可以由于他的称职而令人愉快;他可以通过他的交谈使我们思考;他可以由于他的性格引起我们的尊敬;最后他可以不依靠所有这些,使我们对他的判断既不根据任何法则又不考虑任何目的,在单纯的观照中通过他单纯的表现而产生快感,就这一方面我们对他进行审美的判断。因此,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但是因为人受不正确鉴赏力的诱惑,在审美概念中往往同时接受了随意性的概念,由于不正确的理智更巩固了这种错误。我这里再说明就是多余的了(尽管这些有关美育的书简除了反驳那些错误之外,几乎没有提到别的)。心灵在审美状态下虽然是自由的,并且是摆脱了一切强制的最大程度的自由,但是,它绝不是脱离规律去行动,而且这种审美自由与思维中的逻辑必然性以及意志中的道德必然性只有通过下面一点来区分:心灵虽然按照规律行事,但是这些规律并不被表现出来,因为它们没有遇到抵抗,不是作为强制表现出来的。——作者注 qcqwplfDxEngGCbnqssZzoDkm/2gHrXNPUWB+xrF5gHpJSPTTesFE9Hui5zS4hJ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