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亲情、感情与爱

亲情、感情和爱是人们在描绘爱情时常用的另一类词语,它们强调的都是爱情之中稳定、平和与持久的那一面。如果说(单纯的、初步的)感觉和喜欢通常与爱情发展的早期阶段联系在一起,那么亲情、感情或者一般意义上的爱则处于爱情发展的后期。换言之,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对爱情的理解隐含着一种时间逻辑。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爱情被认为终究会变成亲情。

一、爱情终究会变成亲情

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简单呈现几个。

问:刚才你说你分辨不出来什么是爱情、喜欢什么的?

冬葑:说不清楚。

问:那你觉得“爱”呢?爱和爱情你能分辨清楚吗?

冬葑:爱情不就是三个月的保鲜期嘛,过了还有什么啊?以后爱情就是一种亲情了。

艾歆:名著当中有好多爱情,(我)基本上各国的名著都通读了,但是就算你看了那么多,那也不是我的经历。那些都是经过美化的东西,真正的爱情还是要细水长流的。

问:细水长流?

艾歆:爱情最后肯定会变成亲情,就是这样。

问:就是说,你觉得爱情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吗?

檀香:会。

问:有什么变化?

檀香:我觉得是一个……开始是兴奋、激情,慢慢地会归于平淡,但是依赖感会越来越重(强),真的是一种从爱情到亲情的感觉。

冬葑认为,爱情只有“三个月的保鲜期”,之后就变成亲情了。当然,她这里所说的爱情指的正是檀香所说的充满“兴奋、激情”的爱情。不止一个被访者提到“爱情的保鲜期”,只不过他们所说的保鲜期有长有短:冬葑说只有三个月,其他人则提到六个月、一年、两年或三年。有的被访者还提到与保鲜期的生物化学基础有关的研究 ,认为爱情的兴奋和激情是由特定的化学物质导致的,但这些物质会衰减甚至消失,从而导致爱情归于平淡。

艾歆基于自己的经历,谈到爱情文学对其爱情观念的影响。她认为,文学名著把爱情理想化了,过于强调了爱情所带来的兴奋、激情和轰轰烈烈的特征。在年幼并且缺乏恋爱经验的阶段,她对爱情的想象深受文学作品的影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有了恋爱经历之后,她逐渐意识到爱情文学的虚幻性质。对她而言,“真正的爱情”——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是细水长流的。爱情可能都会有一个轰轰烈烈的阶段,但这个阶段不会持久,至少不会像文学作品所描绘的那样持久。艾歆把自己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描绘成一个从爱情文学的影响中脱魅的过程。

檀香具体地谈到了亲情这种体验的特征:平淡,但是依赖感很强。这其实也呼应了前面双渔对爱情的描绘:“就是没有对方感觉生活……实在离不开对方,就是达到了很依赖的感觉……爱情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感情过程,是(一个)稳定的、一会儿也不能分开的。”

二、亲情之爱情:还有激情与浪漫吗?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被访者是不是强调感觉对于爱情的重要性,无论是不是认为爱情就是一种感觉,但都倾向于认为,爱情总体上将向亲情的方向发展。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关于其中的深意,我们后面再讨论。在这里,我们想讨论的是,激情之爱会彻底转化为亲情之爱吗?与激情和浪漫相联系的“感觉”会彻底消失吗?被访者是如何理解的?

总体来看,被访者倾向于认为,如果两个人之间还存在爱情,如果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被称为爱情,那么爱情就不会彻底转化为亲情,或者不会变得和其他亲情完全一样,仍然会保留“情侣之爱”的某些“特色”。

问:好多女孩子都这样说,什么爱情到亲情。亲情和爱情有区别吗?

檀香:有啊。

问:区别在哪儿?

檀香:爱情就是你会很激动啊,你看见他会脸红心跳啊那种。但是,到稳定阶段,你就觉得再也没有那种激情了,就不会……但是他好像已经成了你的一部分,跟你父母一样都是你的亲人,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这就是区别啊,就很平淡,就绝对不能少,会很依赖。但是,爱情那种激情不一样啊,你会很浪漫啊,为他去死都行啊,什么什么的。现在会归于理性吧,越来越理性,就不会失去理智的那种,这是一个阶段。

问:亲情?你刚刚说,好像变成了自己的亲人,然后说你和你父母是一种亲人,你和你丈夫也可能是一种亲人。

檀香:对啊,对啊。

问:那有区别吗?

檀香:我觉得,慢慢地,区别就越来越小了。之前是跟他爱情比较多一点,如果以后成了我的丈夫,他就跟我的父母、我的孩子(一样)就同样的都是亲人了,就区别不大了。

日常语言具有模糊性,不够严谨。例如,在上面的引文中,当檀香提到“爱情”时,其实指的是“激情之爱”;当她说“亲情”时,其实指的是“亲情之爱”。准确地说,激情之爱和亲情之爱都是爱情,是爱情的两种不同形态。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倾向于把爱情同激情联系在一起,把爱情等同于激情之爱。

檀香把激情之爱同脸红心跳的强烈感觉联系在一起,把亲情之爱与理性、平淡但却无法摆脱的依赖感联系在一起。在相处的早期阶段,激情之爱所占的比重更大。相处日久,亲情之爱的成分逐渐增多,伴侣之间的亲情与亲子之间或者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变得越来越相似。但是,无论如何相似,檀香只是说两者“区别不大了”,并未说区别彻底消失。换言之,即使是对老夫老妻来说,激情的感觉仍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下来。

问:比如说,那种亲情还可以说成是爱情吗?

檀香:可以吧,我也不知道。我觉得,你和他之间肯定还是有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啊,但是,还是亲情多一点吧。或者,这种爱情需要某种事情来触发了,再找回这种激情。比如说,在某年的纪念日上,他又给了你一个大大的惊喜,然后你突然发现这种激情又重现了。但是,这种重现的激情绝对是你父母给不了你的,就是你父母给你准备一个生日宴会和你的丈夫突然说今天是我们认识多少多少天啊什么的,然后你突然……啊,你突然那种感觉应该还是跟你父母说“啊!今年给你准备了一个生日宴会”是不一样的吧!但是,你平时生活当中的那种亲情应该差不多。

檀香区分了两种生活状态:平淡的日常生活与惊喜的纪念日。平时,情侣之亲情与父母子女之亲情“差不多”。但是,如果在特殊的纪念日,情侣的一方为另一方准备了“大大的惊喜”,那么就会使激情重现。但是,这种重现的激情是父母、子女或者兄弟姐妹这些亲人所无法带来的。就此而言,伴侣之情仍然包含特殊的成分,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完全变为一般的亲情。但是,长期共同生活的伴侣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来“触发”和“找回”激情。如果缺乏这些努力,那么伴侣间的激情就会被日常生活的涓涓细流冲淡,甚至完全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

三、日久生情:感情与爱情

如前所述,荆山认为,爱情(或作为爱情之基础的感觉)产生的方式有两种: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对荆山而言,“日久生情”中的“情”指的是爱情或爱情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想指出,除了荆山所说的情况之外,“日久生情”还可以概括另一种情况:因为长期的共同生活,人们产生了感情,但这种“感情”并不是“爱情”,也不是能为爱情提供发展基础的那种“感觉”。让我们看看思瑗的例子。

问:那感情和你刚才所说的“爱”,能等同吗?

思瑗:不同,感情是感情,爱是爱。比如你不爱一个人,但你长期和他在一起,你跟他会有感情,你会不舍得去伤害他,但你会更痛苦。因为你和一个你不爱的人在一起,你明明知道你不爱他,却要和他在一起,那是很痛苦的。如果你碰到一个你爱的人,你会更痛苦。

问:你爱一个人的话,和“有感情”能分辨清楚吗?

思瑗:可以,因为我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我和我初恋男朋友六年,在第四个年头的时候分手了,我那时候特别痛苦,他对我简直就是精神上的虐待。那时候出现了一个我的追求者吧,他是我的一个小表哥,就是认识了很多很多年,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小表哥。他也知道我这件事情,后来我们俩就在一起了。那个时候,就是我失恋的时候,我特别希望一种被呵护的爱情。当我有了这个爱情的时候,我特别兴奋,但这个兴奋期只维持了两个月。过了这两个月之后,我就知道,其实我根本不爱这个人,我还在思念我那个初恋。但是,我跟他毕竟有了感情,因为这两个月他跟我朝夕相处,对我特别好,我们家里人也同意了,就是结婚吧。但是,我知道我根本不爱他。最后,我决定,我不能和一个我不爱的人生活一辈子。他对我越好,我越觉得是一种愧疚。最后还是分开了,虽然他特别不愿意,但我还是坚持分开了。爱不爱,自己心里太清楚了。爱一个人,这就是一种感觉,我肯定知道。我根本就不爱他,他对我好,我当然很感动,但那就不是爱了。

问:那这是感情?

思瑗:对。我现在依然会想起他现在过得好不好,过得怎么样,有没有找到自己的爱人,有没有结婚,心情好不好,身体好不好。我经常会想起,有时候会发个短信问问,但这是一种曾经感情上的关心,这不是爱。

可能是因为有过切身经历,思瑗确信自己能够清楚地区分爱情和一般的感情。她认为,即使是和不爱的人一起生活,也会慢慢产生感情。她提到了感情滋生后的几个表现:(1)如果对方对你好,你会感动;(2)你会不舍得伤害对方;(3)不爱对方,又担心分手会伤害对方,这样就把自己置于痛苦的两难境地;(4)分手后仍然会关心对方,偶尔也会联系问候。

思瑗认为,在与远房“小表哥”恋爱的最初阶段,她所体验到的“兴奋”并非源于我们前面所描绘的那种“心动的感觉”,而是因为小表哥在她失恋之后所提供的温暖和呵护,这正好满足了她当时的需要。当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她发现自己仍然思念初恋男友。换言之,思瑗认为,她“与小表哥”的恋情缺乏心动的基础,他们之间生发的不是爱情,而是“一般的感情”,即普通人只要共同生活便可能产生的感情。

前面提到,很多被访者认为,爱情需要心动的感觉作基础。但是,心动的感觉可以在初次见面就产生,也可以在长久的相处之后才产生。按照这种逻辑,至少从理论上说,如果两人目前还未产生心动的感觉,并不意味着今后不会产生。但是,思瑗之所以能从“我知道我根本不爱他”导出“我不能和一个我不爱的人生活一辈子”,恰恰表明她从“当下的不爱”推导出“一辈子不爱”。这或许表明,无论思瑗是否承认未来产生心动感觉的“理论可能性”,但她并不看重这种可能性;或者这种可能性太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无论如何,在缺乏心动感觉的时候,日久所生之情并非爱情,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情。

四、感情、亲情与爱

如果“爱情终究会变成亲情”,那么亲情亦是日久所生之情。于是,感情和亲情是什么关系呢?为了澄清二者的关系,我们必须首先澄清二者的语境。

在“爱情终究会变成亲情”这句话的语境中,人们已经首先假定了爱情的存在,因而也就假定了爱情的基础——心动的感觉——的存在。前面的分析表明,日常语言通常并不严谨。很多被访者都倾向于笼统地承认,“爱情终究会变成亲情”。但如果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询,便会发现,他们并不认为爱情会彻底、百分百地转化为亲情,而是仍然保留爱情的某些特质。或者,更准确地说,伴随共同生活的展开,伴侣之间以浪漫、兴奋和心动为特征的情感内容日益淡薄,而以熟悉、默契和依赖为特征的情感内容则日益深厚。

在谈论“感情”时,被访者通常假定了爱情以及心动的感觉的缺席。在这种语境中,人们强调的是,由于缺乏爱情发展的基础,共同生活会催生感情,但并不会激发爱情。换言之,人们倾向于认为,感情与爱情代表两种不同的情感类型或情感发展脉络。

第一个语境忽视的问题是:是否存在爱情彻底消失的状况?假如两个人感觉不再爱对方,那么双方之间的情感是否只剩下“亲情”?此时的亲情和第二个语境中所说的“感情”是否类似?

第二个语境忽视的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感情”这个词的使用方法充满弹性和模糊性。当把感情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时,人们倾向于强调二者的差异,而忽视了二者的联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感情”当作一个“一级概念”,把“爱情-感情”和“非爱情的感情”当作两个“次级概念”?这样是否更利于理解两个次级类型之间的关联?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和爱情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日常)概念——“爱”。很多被访者都提到,“爱”是一个更加综合的概念,包括多种类型,伴侣之间的爱情、亲人或朋友之间的感情等都可以被称为“爱”。换言之,“爱”类似于作为一级概念的感情,其下可以区分出不同类型的爱或感情,前述两个语境中提到的各种情况都可以归纳到这个框架之下。例如,在“爱情终究会变成亲情”这句话中,“爱情”指的是以强烈的心动为特征的激情之爱,“亲情”指的是以强烈的依赖感为特征但并不完全排斥激情的伴侣之爱。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个类型:当双方之间的爱情消磨殆尽,剩下的可能只是普通亲人或朋友之间的那种“亲情”,而此时的“亲情”也可以被称为“感情”,接近于第二个语境所说的“非爱情的感情”。

必须再次提醒的是,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可以方便地把爱或感情当作一级概念,把激情之爱、部分转化为亲情的爱情、全部转化成亲情的爱情、心动之感从未出现的非爱情的感情等作为次级概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爱情、感情、亲情和爱这些词的用法就不会这么严谨。不仅不同人的用法可能存在差异,就是同一个人的用法也会随着语境不断变化。然而,这正是日常概念的特征,也是作为日常概念之基础和来源的文化库存的特征。 LqQ4wH5xdSXIdhmwiOGIWssimhYB0eLWf3BbudV892P/5L1mKemZXqoM9PojA0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