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大家都憎恨绩效考核

绩效的“原罪”

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中就存在对人的考评,并依据考评结果来“录用”“奖惩”。但21世纪以来,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考评”“评价”“考核”等工作,成了员工和管理学者讨伐最多的对象,似乎这项被称为“绩效”的工作天然地带着“原罪”。

对于传统绩效模式的讨伐,始于何时不易明确。索尼董事天外伺郎十几年前所发表的《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文,被中国管理学者与管理实践者频繁引用,用于说明绩效给企业带来的重大危害。在该文中,天外伺郎认为绩效主义让索尼丧失了激情集团、挑战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

有感于过度追求绩效主义与KPI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众多知名企业家也都谈及绩效过度给企业带来的危害。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深刻反省过企业内部过度追求KPI造成的危害,“因为从管理层到员工对短期KPI的追逐,我们的价值观被挤压变形了,业绩增长凌驾于用户体验之上,简单经营替代了简单可依赖,我们与用户渐行渐远,我们与创业初期坚守的使命和价值观渐行渐远。”

曾经被很多企业视为“万能灵药”的绩效管理体系,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视为洪水猛兽。只要企业出现了问题,谁都可以对企业的绩效考核与KPI指责一番,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绩效上来。

绩效越来越不“灵验”

为什么曾经那么好用的绩效考核,现在就不奏效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企业面临的三大变化:

一是目标更加灵活多变。

二是对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加多元。

三是内在动机成为驱动绩效的根本。

目标更加灵活多变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当今世界改变的速度不同以往,每当文明经历一个颠覆性的技术革命,都给这个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过去数年很多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公司遭受失败是因为:面对无法回避甚至无法预测的挑战,它们缺乏适应这些挑战所必需的领导力、灵活性和想象力。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Robert McDonald)借用一个军事术语来描述这一新的商业世界格局:“这是一个VUCA的世界。”VUCA指的是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麦克唐纳还指出,宝洁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学习的能力,以及保持学习的能力。

管理者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确保组织能够应对不确定时代的挑战,而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组织的目标需要最大限度地体现灵活性,那么以不变的目标为基础的绩效体系也更易陷入困境。

无所适从的年度目标与考核体系

领蒙公司是一家特种设备零部件生产企业,年初公司管理层提出三年时间实现业绩增长60%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设定了2018年的增长目标与绩效指标。

因中美贸易摩擦、国际市场需求波动、原材料供应不稳定,2018年上半年领蒙公司所生产的零部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价格快速上涨、订单源源不断,所以半年度就已经完成了全年目标的大半。

显然,市场不会一直这样好下去。下半年,产品价格快速下滑,订单量也随之快速减少。这一年市场波动给了管理层、销售团队和供应链团队极大的考验。而领蒙公司高管团队也在反思:在我们无法预测和干预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我们的目标管理、绩效体系该如何做出更好的应对?

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都面临着更大的波动性与不可预见性,固守原来的绩效管理模式显然已经行不通了。正因为如此,领蒙公司管理层才会对绩效考核本身产生怀疑。

对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加多元

领蒙公司在2018年实施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只设置了财务指标,却忽视了过程性的指标,如客户的持续开发与关系维护、内部运营流程与管理机制的完善、人才团队的优化与培养等。当市场波动对于财务目标产生较大冲击的时候,公司管理层与员工就会对绩效考核工作如何继续开展无所适从。

早在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Norton)就以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提示企业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财务业绩,还应有那些实现业绩的驱动因素。在当下的经营环境中,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

海底捞是一家有传奇色彩的企业,作为餐饮连锁企业,只设置了一个很难量化的考核店长与门店的核心指标——顾客满意度。但没有人会担心海底捞获取顾客与利润的能力,因为对于餐饮服务企业来说,顾客的满意意味着更多的顾客消费,随之而来的就是更丰厚的经济回报。

相比于20世纪传统企业的单一财务衡量指标,当代企业的业绩衡量标准更加多元与个性化,那些战略性指标都很难被量化。难以量化的战略性指标如表1-1所示。

表1-1 难以量化的战略性指标

内在动机成为驱动绩效的根本

传统绩效考核的一个核心假设是,员工都是懒惰的,需要通过高额奖金、扣减奖金的方式,或者其他的奖惩手段,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是典型的基于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的X理论形成的绩效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绩效管理只能激发员工的外在动机,但外在动机无法持续驱动员工的高绩效行动,甚至会带来负面效果。

内在动机的力量:索玛立方块试验

1969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通过索玛立方块游戏进行了一次关于“积极性”的心理学试验。参与测试者被分成A、B两组,每天参加1小时的试验,每个测试者可以拿到7个索玛立方块。这种立方块有不同的基础形状,可以组装成数百万种不同的形状,同时桌子上还会印有索玛立方块所拼图形的三张图片和几本杂志。第一天的试验中,测试者都按照图片所示组装立方块,第二天则是按照新的图片继续组装,但德西告诉A组的测试者,他们每拼成一个图片上的图形,就会得到6美元的奖励,B组也按照新的图片组装,但没有任何奖励。第三天则与第一天一样,按照全新的图片组装后,两组都没有任何奖励。

在测试者完成三张图片中的两张时,德西都会借故出去几分钟,其间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实际上德西在观察测试者们的表现。在第一天的8分钟观察时间内,两组测试者没有什么区别,两组人都是继续玩拼图,平均每人会玩3.5~4分钟,说明拼图本身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

在第二天的试验中,B组没有奖励,表现与第一天差不多,A组成员每拼好一张图就会得到奖励,突然变得对组装立方块更加感兴趣,平均每人在自由时间内会花5分钟以上去组装立方块,试图在对第三幅图发起挑战时能够占得先机,这似乎印证了常识理解的那样:给予奖励,会更加积极地完成目标。

但在第三天的试验中,两组都没有奖励的情况下,自由活动的8分钟时间内B组花在组装立方块上的时间比前两次都长,但A组花在拼图上的时间明显减少,不仅比第二天少了2分多钟,而且比第一天少了1分钟。

德西得到的结论是:“把金钱作为某种行为的奖励时,行为主体就会失去对这项活动的内在兴趣。”奖励只会带来短期的爆发,却会降低人们从事这项工作的长期积极性。

这个试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有“发现新奇事物、进行挑战、拓展并施展才能以及探索学习的内在倾向”,也就是说,取得成绩本身的奖励是一种巨大的内在驱动力(驱动力3.0),但这种驱动力比生物性的驱动力(驱动力1.0)和奖励或惩罚带来的驱动力(驱动力2.0)更加脆弱,只适合在特定的环境下存在,金钱奖励这样的外在驱动因素会干扰内在驱动力。

如今,毫无技术含量的机械性劳动已经越来越少,涉及创造、艺术、情感等非机械性工作需要创新的脑力劳动,“胡萝卜加大棒”的奖励模式可能比较危险。《驱动力》的作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H.Pink)认为这种模式存在以下7个方面的致命弱点:使内在动机消失,使成绩下降,扼杀创造力,抑制善行,鼓励欺诈、走捷径及不道德行为,让人上瘾,滋生短视思维。

在一次高管培训班中,讲师就激励的逻辑向在场的管理者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回忆一下,你有过的一段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的经历,原因是什么?

问题2:在希望员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时,你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结果如表1-2所示,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新的、挑战性的、感兴趣的工作”“得到公司、上级的信任、认可和尊重”,没有人提到因为公司有严苛的绩效考核。

表1-2 现场调查:被激励与激励

对于第二个问题,则有很多人选择了“完成不了任务扣奖金”“给做好的员工加薪和发奖金”。

这种自相矛盾的激励逻辑,反映出大多数管理者目前在认知和行动上的偏差,他们认识到了外在激励的局限,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对这种方式形成了依赖。

正因为目标逐渐从稳定转变为灵活多变,对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内在动机成为驱动绩效的根本,传统绩效考核方式越来越不灵验。但除了这些外在原因,绩效不再有效的内在原因是,很多企业存在绩效过度的情况——不是绩效管理本身的问题,而是企业使用方式的问题。 RS1xoWOiNYbeS/BTuY/ugMnYVnjhoHy2G58QY4DBiwPQRsBj0om3BtLahe6usu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