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人类会对猫星人产生如此的保护欲和爱,心理学已有研究。
在认知科学里,科学家Parsons等人在2010年提出了养育脑的理论,Swain在 2011强化了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是指人类母亲对婴孩之间存在的一种亲密无间、正向积极的感情,正是因为养育脑系统的参与。婴儿之所以看起来可爱,是因为养育脑系统使人类产生一种怜爱、想要照顾他们的保护欲及养护欲。
人们对宠物的这种不自觉的喜爱和养护,使得研究学者们去思考宠物是否也会激活人类的养育脑系统。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表明,人类与宠物的关系,是一种类似于婴儿与父母的亲密关系(Topal,Miklósi,Csanyi,& Doka,1998)。
家中的猫咪是一个被照顾的对象,铲屎官在承担照顾责任的过程中,(尤其是女性)不仅会使用妈妈语,还会自发地像抚摸婴儿一样给猫咪以肢体安抚。而猫咪会像孩子一样,通过用头蹭、发出呼噜声、踩奶、替你舔毛、甚至送你“礼物”来表达它们的依恋和爱。在双方互动中,猫咪的回馈行为让主人在养育中不断地获得类似的满足感。这样的可爱回应激发了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使得人类更愿意去付出持续的照顾与无条件的爱。
进化学研究也给类亲子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人类拥有养育后代的天性,养育基因越强的人群,基因越容易流传下去。研究显示,女性的养育基因强于男性。长此以往,人类身上“养育者”的基因就比较普及,对婴儿的特征逐渐形成了天然的喜爱。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观看可爱的猫咪图片时,人类的“育儿”神经网络也会被激活。也就是说,可爱的猫咪能够激活人类的母性和父性,刺激人类提供无条件的爱。
人在照料猫咪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责任感,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同时自我存在感会提升。另一方面,猫的回馈则会让饲养者在照料中不断获得一种满足感。在一些情况下, 猫给予人的满足感会超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猫与人类之间的情谊十分纯粹,几乎不受外界现实条件的影响, 这种真诚的关系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却相对稀少。一项比较猫类伙伴和人类伙伴的研究发现,可爱和无条件的爱是猫类伙伴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特征,(Zasloff & Kidd,1994)。而猫的积极反馈则会大大激发和强化了饲养者的“照料”行为,(Marks,Koepke,& Bradley,1994), 就如同亲子之间的照料关系一样。
猫咪也聪明地利用了人类的育儿天性。我国陕西新石器遗址(公元前3200-2800年)中挖掘出的家猫头骨具有较长的脸和尖锐的獠牙,因为彼时人类与猫只是简单的互利共生关系,野猫被老鼠吸引而来,而人类利用猫咪控制鼠患。但5300年后的今天,猫咪已经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聪明地进化出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更大的头身比例和更可爱的模样,这些都是人类婴儿的共同特征。更为明显的是,猫咪的声音高频而软萌,与婴儿的哭叫频率极为相似。且成年的猫咪也保有人类婴儿的特征,而不像其他动物,为了捕猎发育出更为健壮有力的身躯和四肢。
这种自带的“萌”,容易让人联想到婴儿的面孔,生物学家将这样更吸引人的、更可爱的圆脸称为“婴儿图式”(Babyschema),并将人类对这种圆脸所激发的保护欲称为“可爱回应”(the Cute Response),即人类在看到这种面孔时,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使主客体之间变得更加亲近、友好。
   本次大规模调查问卷的结果也侧面支持了这一观点。68.38%的爱猫人士为女性,且其中93.50%的女性受访者没有子女,更有高达73%的女性受访者是处于最佳育龄期的90后。萌猫的特点激发了这些单身年轻女性的“养育”本能,而猫的积极反馈则会大大强化了年轻女性的“养育”行为 (Marks,Koepke,& Bradley,1994)。这种联系激发了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让人类在照料中不断地获得一种满足感,甚至逐渐可以用类似于理解人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猫咪。
由于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女性的生育率也向发达国家靠拢,变得越来越低迷。这为猫咪赋予了更大的力量,也为猫文化传播和猫咪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猫咪的天赋之一是仗着美与萌俘获人类的爱,听起来有点“绿茶”。
但实际上,人类从这种关系中获得的抚慰和支持要多得多。从生理性来说,他们满足了人类的养育本能和保护欲。从心理上,对于人类的情感抚慰和社交需求,猫咪都扮演着重要的“治愈”角色。
   图来源: http://www.anyv.net/index.php/article-1620575
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杰西卡·米瑞克研究了 6795 位志愿者。通过心理实验,米瑞克发现:看猫片后,吸猫者被治愈了。人的负性情绪显著减少,正性情绪明显增加。
有趣的是,本调查中,71.4%的受访者与自己的配偶、家人或室友一起生活。这类群体不乏亲人的陪伴和关爱,拥有充足的人际支持,但仍有59.7%的受访者感到猫咪能缓解自己的孤独感。而对于独自居住的受访者来说,63.2%的受访者感受到了猫咪的支持力量,认为猫咪能缓解自己的孤独感,一颗失意和沮丧的心会因此得到慰藉。只需猫咪的一颦一笑一喵一叫,人类大脑的快乐中枢就开始分泌多巴胺等快乐激素。这样的抚慰来得如此容易,人类就这样落入温柔乡,轻而易举染上了猫瘾。
该调查中,吸猫人群中,54.8%的人吸猫史在两年以上,中毒已久不可自拔。如此稳定而持续的吸猫成瘾症你也患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