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修行,是改变态度和行为

大乘佛子须守持菩萨戒,菩萨戒总分为三类:

一、摄律仪戒,即诸恶莫作;

二、摄善法戒,即众善奉行;

三、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

发四无量心,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行,引导众生趣向解脱,不舍弃六道轮回任何一个有情。


大乘戒律以小乘戒为基础,小乘戒律总为别解脱戒,其核心可概括为不伤害,或说不侵犯,这实在是所有佛教徒都该努力去做到的。发心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而上求菩提、圆满觉悟,是大乘的发心。以此发心摄持身口意的,可称为大乘佛教徒。若不能停止伤害,何谈慈悲利益众生?自己尚不能解脱烦恼,何谈度化众生离苦得乐?

莫以为大乘佛子就不需要求解脱。

菩萨是智不住轮回,悲不入涅槃。他们有能力出轮回,却因为慈悲而不离轮回,继续在轮回里度化众生。他们入轮回,是因为慈悲愿力,来去自在,游舞世间。这完全不同于凡夫因业力牵引,身不由己在六道中轮转。

认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流转轮回帮助众生,这是对菩提心的误读。

愿菩提心有三种:

你可以发愿自己先觉悟,之后再引导众生离苦得乐,这称为国王般的发心,像是一位从宝洲归来的国王,领着他的子民去那珍宝所成的乐土;

也可以发愿与其他众生一起到达究竟解脱的彼岸,这称为船夫般的发心,像是一位船夫,与他渡船上的乘客一起登岸;

或者发愿除非所有众生都解脱,否则誓不成觉,这称为牧童般的发心,像是一名尽职尽责的牧童,暮色降临之时,把看护的牛羊全部带回圈里安顿好之后,他才回家。

以上三种发心,无论哪一种都包括了发愿自己要圆满觉悟,不是只求自己成佛,而是为了所有众生都成佛。

破除了对“人我”的执著,以及大部分对“人我”之外的事物、现象的执著,就能解脱轮回的束缚。进一步把所有微细的执著都无遗破除,就是圆满觉悟,即成就佛果。可见发愿证得菩提、圆满佛果,自然包含了发愿解脱轮回。如果说我们现在所处被烦恼束缚不得自由的状态,是在一楼,解脱轮回是在二楼,圆满觉悟成就佛果是在三楼,那么从一楼到三楼,不论你在二楼停不停,都会经过二楼。

有些佛子发愿要在轮回中救度众生,这很好,但前提是你自己要有能力解脱烦恼,“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


守持小乘别解脱戒,正如戒名所指示的,不犯则能解脱。

别解脱戒条目繁多,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受持。总的来说,别解脱戒可帮助我们远离恶业,端正言行,少欲知足,并训练敏锐的觉察力,培养耐心和忍辱的精神。即使被攻击、被侵扰,也不失不忘“不伤害”的誓愿。


修行意味着改变态度,对自己、对其他众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

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

修行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多么重大的变化,也都是从当下、小小的改变开始的。学佛要有耐心,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那样很容易失望,退失道心;也不要急于求成,那样会很危险,而且难有实质的效果。

不管是不是能够理解深奥的佛法,此时此刻,要做一个好人。善良,正直,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其他众生。 548Q5yYnMz1Ayv9heO1L5Npf+G9w9Elqke0bN4yx+hw3EQCuF+lKWAA92Iyy5Q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