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精神之道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物质丰富多样,但这个时代的人看上去却并不安乐。生活富足却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

在我的家乡德格,至今还保持着藏民族传统的生活状态,而且人们非常虔诚地信仰佛教,修持佛法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在那里,物质条件与大都市相去甚远,但人们的内心很安乐,常常能看到有人边干活边跳舞。走在夏季的草原上,更是随处可以看见人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而站在拥挤的城市街头,我很少看到人们发自内心地欢笑,只有一个个匆忙的身影。

科技和物质只能满足一些感官需求,无法满足精神需求,解决精神层面的烦恼。人对物质很容易厌倦,没得到时不甘心,千方百计去争取,一旦满足却又立即生厌。一个人如果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和厌倦的循环,导致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助排遣负面情绪,保持生活的平衡喜乐。

也有人把烦恼增多、内心空虚归咎于物质繁荣,其实不尽然。物质会对人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关键是人心在作怪。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着的东西更多了。内心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人们可以更频繁地变换安慰的方式,结果便更频繁地感受到不满足和挫败。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为了追求富足而苦恼或者整日忙碌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

高楼大厦、飞机、网络,这些先进的技术只是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便利,对学佛人来说,并不意味着发达。在我们看来,社会没有犯罪、众生平等、人们安居乐业,没有烦恼才是发达。

在这个幻化游舞的世界当中,金钱和地位没有什么实质的利益,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烦恼与痛苦。真正能对治这些烦恼与痛苦的只有佛法。

许多人没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或者不能谦逊地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每个人的世界观应由自己建立,盲目或被迫接受他人的观点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但是封闭内心、固守成见同样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虽然在我幼年的时候,藏地的寺庙基本都被毁坏了,但我在十一岁那年听说了札熙寺的哥宁活佛,就很想去拜见。阿妈一直没答应,因为路远,我年纪又太小。过了一两年,经不住我反复乞求,阿妈借了一匹马,拜托一位正好顺路的老喇嘛带我去札熙寺。那个时候,我就坚信自己这一生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跟随上师学习佛法,寻求终极的快乐和解脱。

我并不排斥其他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也很愿意增加对它们的了解,但我四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和见闻让我确信:寻遍整个世界,唯有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妙法能帮助人们实现永久的安乐。

幸福源自内心的安宁。许多人到了老年才真正开始关注心灵和生命的价值,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去思考自己的一生何去何从。然而,无常的脚步从来不会为谁而停止,生命中的痛苦也不会因为谁忽略和回避它而减少一些。

希望过安定富足的生活,这一点藏族人与其他的民族并没有区别。然而,佛陀关于无常和因果的开示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哪怕目不识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并无惧地接受无常,有着世俗教育难以造就的见地和胸襟。

真正的佛教绝对不是迷信, 它一定能真真切切地给众生带来利益。释迦牟尼佛也不鼓励盲目相信, 他说:“就像金子被加热、切割和打磨一样,你们要好好检视我说过的话,不要只是出于对我的敬畏而接受。”

很多不信佛的人,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认同佛陀的教法,而是他们没有机会了解佛法,所以尽管对痛苦、无常有认识体会,却也无可奈何,不知道人竟然还有可能从痛苦中完全解脱。

为了让自己的心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无论是否接受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佛教。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烦恼,产生的原因,止息的方法,佛法里都有清晰的解释。 EkINMRw5QLeCHXXl4hqzwD9inhzl7ShjWYyu87dfDr6ujz/gVE638CGqFRsowo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