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母亲卡泰丽娜

达·芬奇的母亲卡泰丽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意大利农家女子,一个非常美丽、清秀而纯朴的姑娘。她有一头仙女般的长长的金黄色的鬈发,长着一双水汪汪的蓝宝石般的大眼睛。

她平常跟父母亲一起上田头劳作,每当夜晚,或者赋闲在家的白天,还要到芬奇镇上的小酒馆里去当服务员,挣点钱贴补家用。很多年以后,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她与皮耶罗在那家小酒馆里的相遇,然后两人双双坠入了爱河。

那是在1451年春天。白天的时候,太阳暖洋洋地照耀着芬奇小河,水中的鱼儿们自由穿梭嬉戏,岸边的花儿们尽情吐露芬芳。万物复苏,这条古老的河流也因为冬天的逝去而呈现出了自然的生机。到了夜晚,人们纷纷聚拢到小镇上的酒馆,聊天的聊天,唱歌的唱歌。

从佛罗伦萨城来的年轻人皮耶罗,左手端着一杯新鲜的葡萄酒,右手横着一支烟,在与他光屁股一起长大的儿时伙伴们的簇拥下,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城里的“新闻”。

“连那些拉马车的马,都他妈的高贵得不得了。它们从不会在街上随便拉屎。比乌奇奥强多了。”人群中便传出一阵嘘声,那个叫做乌奇奥的农家青年把涨得通红的一张脸埋了下去。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那是在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吧,有一次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他和皮耶罗一起躲在一只酿葡萄酒的大缸里,也许是那天乌奇奥吃坏了肚子,在缸里不停地放屁,不仅如此,憋不住了还拉肚子,就屙在了缸里。这可臭坏了皮耶罗!但这是在做游戏啊,不能乱动乱喊。后来,也许实在是太“臭气熏天”了,对手闻臭而至——他们被“逮”住了。皮耶罗这才捂着鼻子,大喊着“我的妈呀”,逃将出来……

大家哈哈地笑起来,也惹得那位美丽的服务员卡泰丽娜吃吃地笑起来,笑得差一点洒了托盘中的一杯美酒。

那真是个愉快的夜晚啊。

年方二十四岁、事业刚刚起步的皮耶罗,便和他同龄的那位卡泰丽娜小姐一见钟情了。每星期处理完纷繁复杂的事务后,他都会骑上马来到芬奇镇上,说是来看望老父亲,其实每次来都要邀那帮哥们,到小酒馆坐上半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嘛。

在他热烈而执著的追求下,两个年轻人很快就相爱了。

卡泰丽娜也很欣赏这个风流倜傥、幽默俊朗的公证师。

可是,正当这对恋人相亲相爱、难舍难分、正欲谈婚论嫁之际,皮耶罗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坚决反对儿子的这桩婚事,命令皮耶罗立刻离开芬奇镇,回到佛罗伦萨城去。

父亲语重心长地对皮耶罗说:“孩子,我们是有名望的家族,你怎么可以喜欢一个农民家的女孩子呢?”

皮耶罗说:“可是,爸爸,我们很相爱啊。”

父亲可不管这些,马上变了脸色:“我命令你两年内不许再来我这里!我的芬奇不欢迎你!否则我和你妈妈会被你活活气死,你相信吗?”

在家里,无论大事小事,皮耶罗总是听他父亲的。父亲这么勃然大怒,也是他第一次看到。

皮耶罗想:我有今天的成就,一半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剩下一半则是父亲带给他的。所以,他不敢造次。他就是这么个“胆小鬼”。虽然他内心里深爱着卡泰丽娜,但却不敢违背父亲的命令,只好铁了心,含泪离开自己心爱的女孩。

离别那一夜,他去酒馆找她,想跟她说着缠绵的情话,他甚至想带着卡泰丽娜私奔,或把她名正言顺地接到城里去,从此告别这种低三下四的乡下人生活。可是,那天他没有发现美丽的卡泰丽娜的身影。

他去问酒馆老板,老板告诉他:卡泰丽娜有了身孕,请假回家了。皮耶罗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可忠实的卡泰丽娜,为什么要瞒着他这个喜讯呢?也许是她感受到了什么吗?她曾经充满担忧地跟他讲起过他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

那一天晚上,乌云沉沉地笼罩着这个小镇,雷声隆隆。真是很奇怪,冬天的时候居然还会打雷。皮耶罗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杯酒,是怎么回的家。他感到自己很冷,特别是心里面,仿佛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他又感到自己很轻,轻飘飘的,像经历着一个痛苦的梦。

第二天,他骑上马,踩着一条泥泞的结着冰碴儿的乡村小路,进城了。

半个月之后,皮耶罗的父亲就给他选定了一个相貌平平但嫁妆丰厚且门当户对的姑娘做未婚妻。父亲写信对他说:“皮耶罗,你年纪不小了,我年事已高,以后我们家族大业都是你来挑的。我给你在城里找了个姑娘,家境不错,父亲是个法官……”

后来,皮耶罗就和这个姑娘在城里举办了热闹的婚礼。此时的卡泰丽娜已经身怀六甲。当她听说了这桩婚事,很多日子都恍恍惚惚的。她感到自己太可怜了,就像一只生下来不久的小猫被人遗弃了一样。

1452年的春天来到了芬奇小镇。4月15日,这是个微微有些寒冷的夜晚。谁也预料不到,一个“全才”将会在这个捉襟见肘的家庭里诞生。

达·芬奇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父亲皮耶罗并不在身边。这也是达·芬奇在漫长的艺术旅程中备感孤独的原因,哪怕以后他跟随父亲去了佛罗伦萨,但那时亲生母亲却不在身边了。再以后他就独个儿地生活了,谁也不依靠,终身未娶,什么都不牵挂,一门心思地投身在伟大的艺术和创造之中。

达·芬奇响亮的哭声,打破了春夜的芬奇镇的静谧。这哭声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预告,它告知世界一个生命来到了人间。

达·芬奇绘画作品

母亲眼角含着一滴眼泪。她侧过脸,看着孩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感到自己很疲惫,也很愉悦。

由于没有奶水,卡泰丽娜的父亲只好租赁了一只母山羊,来给婴儿喂奶。

达·芬奇出生大约一年后,卡泰丽娜和当地一名男子结婚了。

这名男子是个孤儿,曾经当过几年兵,战争结束之后,回到村子里当了一个农民。当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是老光棍一条,不过却是个勤劳、快乐的“穷光蛋”。

达·芬奇绘画作品《哺乳圣母》

有个媒婆来跟他说亲,说是村里有个女人,抚养着一个男婴,日子过得挺艰辛的,她父亲想让她早点嫁出去,收点嫁礼……他觉得那女子很可怜,年纪轻轻而且没有结婚就被人遗弃了。同时呢,也觉得她比较勇敢,明明知道那个负心人不再会和她结合,但却把他们的骨肉给生下来了。

他听完之后,二话没说,马上上山去打来了一头野猪。第二天一早,就送到卡泰丽娜家里。

卡泰丽娜父亲看这位小伙子人长得壮实、憨厚,而且把一头野猪搬到家来了——那时,一头野猪在市场上可以卖不少钱呢。这令那位老实巴交的父亲感到十分高兴,一门亲事也就这么定了下来。半年后,他与卡泰丽娜结为夫妻。名正言顺地,也就成了达·芬奇的继父。

他的名字叫阿卡塔布里加——这相当于是个绰号,翻译成字面意思就是“爱争吵的人”。虽然取了这么个绰号,但继父和母亲却从不吵架,他以另外一种方式深深地爱着卡泰丽娜。而且,他还对达·芬奇疼爱有加。每次上山打猎捉到了小兔子,总是不舍得把它弄死,而是带回家来,让小达·芬奇玩。

看着一天天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孩子,看着他的每一步成长,看着他的渐渐懂事,卡泰丽娜心里又开始有了微笑,日子久了,这微笑又开始从心底浮现到嘴角。这微笑是并不朦胧的,但似乎却含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如画一般的永恒。

达·芬奇一生都热爱他的母亲。他感到自己就像是一个纯真、欢欣的胎儿,在艺术之神的身体里充满生命节奏般地跳动。 cF8jCV7hPsAY1vfN+1slgkBYQUIMflvOVnq0YMTNOKkMD7G4ea1M9JlFzhJIf6I+




与大自然交朋友

乔·瓦萨里是著名的达·芬奇研究专家,他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上天往往像降雨一样赐给某些人卓绝的禀赋,有时甚至以一种神奇奥妙的方式把多方面的才艺汇集在一个人身上:美貌、风度、才能,这个人都应有尽有,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别人都是望尘莫及。这充分证明他得天独厚,其所以能超群轶伦并非由于人力的教导或安排。”

瓦萨里说的就是达·芬奇。但他只说中了某一方面。先天的禀赋固然是达·芬奇成才的首要条件之一,但后天的勤奋,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这些才是他日后成才的重要原因。

每个艺术家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换言之,如果某人对周遭的环境熟视无睹,冷眼旁观,那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

芬奇镇四周是郁郁葱葱的田野,田野之外则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那里不是寸毛不生的,反之倒是拥有着数不清的瀑布溪川、巉岩峭壁,还常常出没着各种飞禽走兽,是猎人的天堂。

小孩子们谁都不敢擅自越过庄稼地,进入这片区域。

但少年达·芬奇不同,在他三四岁的时候,他就骄傲地骑在继父阿卡塔布里加的脖子上,征服过这里的一个又一个陡坡。当他们登上高高的山头,他抱着继父暖融融的帽子,远远注视着村庄中袅袅升起的炊烟之时,他蓦然感受到大自然的庄严和造物主的神奇,耳畔似乎有一种强大的音乐在不断回响。那是风,还是河流?它从哪里来?

他不知道人们怎么突破了这片像死一般的自然的疆域,而选择了在那里筑墙造屋,挖沟开渠,延续生命。

他问阿卡塔布里加:“爸爸,你害怕野兽吗?”

“不怕。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

“那你为什么要猎杀它们呢?”

阿卡塔布里加一时语塞,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了。

他为自己的儿子具有一颗敏感、善良的心灵而自豪。于是他背着小达·芬奇,沉默地走了会儿路,抬了一下头,对他说:“列奥纳多,快看,头顶上有鸢。它们飞得多么自由自在啊!”

“爸爸,我们不能出声,它会飞下来啄我们脑袋的。”

小达·芬奇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少。这时候,他感到一切都是如此迷惘,又仿佛置身于无穷无尽的危险之中,身边埋伏着各种各样的野兽和鬼怪。但他的心却跳动着,很欢快,因为在他一生里面,还从未离家来到这么远的地方。

又一座高山横亘在眼前,继父让达·芬奇从脖子上滑下来,自己稍微驼了下背,托住他。让达·芬奇两只小手用力地环抱住他粗壮的脖子,而他两只粗糙的大手包围住达·芬奇的小屁股。

达·芬奇听着继父均匀有力的呼吸,感受着他的心跳,渐渐地沉入了睡眠。他能闻到荒无人烟的小路边那些婆娑的橄榄树叶所发出的阵阵清香。

他开始做那个婴孩时的梦了。一只鸢——就是老鹰,俯冲下来,用它的嘴巴轻轻地、亲昵地敲打着他的嘴巴。

也许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记得自己婴孩时的梦吧,但达·芬奇却记得一清二楚,还把它记录下来,也许这就是天才与常人的区别吧。

像这样特别写到鸢好像是我命中注定的,因为我儿时最早的记忆就好像是它。当我还在摇篮里时,一只鸢向我飞了过来,用它的尾巴敲开我的口,在我嘴唇之间拍打了多次。

这段文字后来收入在达·芬奇的《飞鸟手抄本》中,成了后世很多研究者争相研究的对象。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弟子们认为,达·芬奇最早的记忆明显不是他母亲,也不是他父亲,也不是其他什么人,而是源于那只鸟。

达·芬奇在手抄本中留下的充满想象力的素描作品

他如此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梦境——渴望被它带走吗?它会喂他食吗?谁知道他将被鸢带到哪里去呢?也许是带到艺术之神那里吧。

在芬奇镇上空,阿尔巴诺山上升气流中展翅翱翔的鸢,那是十分常见的景象。今天如果我们去那旅游,运气好的话也还可以看到它们:长长的分叉的尾巴,优雅舒展而又略微拱起的翼翅,翅末尾羽上那些浓密的、柔和的黄褐色绒毛,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

这就是达·芬奇的自然。这才是达·芬奇的自然。

也许读者要问:公园里的那些花草树木是自然吗?当然是的。城郊田野上农家乐里的蔬菜瓜果是自然吗?当然也是的。避暑山庄里啁啾的鸟鸣是自然吗?是的。风景名胜中的秀色美景是自然吗?是的。可是这样的自然,对达·芬奇而言,似乎又不是自然了。

达·芬奇深深地爱着他的芬奇镇。从小,他就迷恋上了这块紧紧地包围着小镇的、充满着生命气息的古老荒原。他渴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头顶上自由翱翔的老鹰一样,飞到十万八千里远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且他也渴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诵咏它,描摹它。我们知道,在达·芬奇早年第一批画作之中就有这样一幅风景画,画的是他的出生地的崎岖的荒原。他用比较细致的笔触,画出了线条不规整的山谷,长着植物的嶙峋山岩,还有左边高高耸立着的城堡方塔。那年他才二十一岁,学画没几年,笔触还显得有些紧张和生硬,但却很好地画出了影子在风中轻轻地抖动。这不是凭想象能画就的。这座方塔是矗立在他生命中的事物。从此他真正知道了自己需要表达的是什么,他也知道了自己是为何而生的。

画的背景是匆匆勾勒的山冈的轮廓,树林间的一座石桥拱,一个赤裸的男子在天上踱步,在一张笑脸上方,从左到右写着一句话:“我在安东尼奥家停留,我很高兴。”艺术的真谛,有时候就是那两个字:“高兴”。

古往今来,多少大文豪、大诗人、大画家,在开怀畅饮之后,往往能挥笔出章、出口成诗、泼墨成画,凭的就是那两个字——高兴。

诚然,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是磨炼一个天才的必要手段,那么要释放这个天才的全部激情,绝对是少不了“高兴”这两个字的。

少年达·芬奇就这样很高兴地和他身边的大自然交上了朋友。他沉迷上了大自然中的一切奥秘与神奇。

有人说,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每次外出游玩,总会带回一些奇形怪状的小动物或奇花异草,日后经常观察,描绘。那些巉岩,那些急流,那些陡坡……那些达·芬奇童年时熟稔的风景,都镌刻到他的心中去了,只要他拿出画笔,灵感便能像自来水一样哗哗流出来。

不仅如此,在和它们接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对地质学、植物学、水力学——对一切自然科学的兴趣。他成年后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都得益于童年时学到的知识——因为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零碎地念过几年小学。

在他的大部分成名画作里,我们都能找到那些被艺术和回忆,这双重的放大镜,放大了的朦胧的自然痕迹,如:《岩间圣母》、《圣母子和圣安娜》或《蒙娜丽莎》。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用在达·芬奇的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

正如达·芬奇的名字一样,没有一个孩子会对这个芬芳的世界保持如此深的好奇。还在三四岁的时候,达·芬奇就很喜欢把那双漂亮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更细致地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早晨乡村的曚昽阳光,草上的露珠,教堂里的窗户,小块的玻璃,橄榄树,橡树,青松,山毛榉,月桂树,玫瑰花,牛马,羊群,草地,田野等等,无一不是他感兴趣的事物。

达·芬奇还是一个有点“贪玩”的孩子。

他常和一些比他年长的小伙伴们去亚诺河岸玩耍。亚诺河是芬奇镇一条名河,通过佛罗伦萨流入利古里亚海。河水清澈,风景如画。夏天的时候,这里就更是成了他们的天堂乐园,常常在河水里一泡就是一下午。有时候运气好,还能摸到好多银鳞闪闪的大鱼。

在黄昏的夕阳中,大伙儿像一只只晒得漆黑的小乌龟,爬上岸来,感受微风习习吹着皮肤,凉沁入心,然后划拳定胜负,输的人要去岸边的葡萄园中偷一些葡萄来供大家品尝。玩够了,吃饱了,暮色也差不多像件黑斗篷一样笼罩下来,大家才拍着肚皮回家去了。

阿诺河是意大利中部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吃完晚饭,月挂树梢,星灿银河。他们还会玩一种“过家家”一样的游戏。达·芬奇常常在小伙伴们的簇拥下,爬上停在镇上广场里的那辆大车,头上戴着女孩子们为他编的玫瑰花环。他在扮演游戏中的主角,任务是胡乱地向围着大车的小伙伴们射出纸箭。

那些伙伴们载歌载舞,被纸箭射中的就要做“新郎”或“新娘”了。欢笑声此起彼伏。这种民俗游戏趣味盎然,在意大利一直延续至今,而且,很多青年男女也爱欢聚在一起玩这样的“游戏”。

达·芬奇就是这么一个“自然的精灵”。 cF8jCV7hPsAY1vfN+1slgkBYQUIMflvOVnq0YMTNOKkMD7G4ea1M9JlFzhJIf6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