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才的诞生

在佛罗伦萨近郊的芬奇镇上,一座名叫安奇亚诺的小乡村,像古老而静谧的油画般呈现在时光的河流之中。

1452年,此地诞生了一位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全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的全名叫做列奥纳多·达·芬奇。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的话,那么达·芬奇无疑就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世界油画史上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正是出自达·芬奇之手。我们小时候学过的《画蛋》一文,讲述的也正是少年达·芬奇一段非常奇特的学画经历。

达·芬奇不但是举世公认的大画家,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同样还是成就斐然的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发明家、体育运动员(擅长跳高和跳远)、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会演奏多种乐器(尤其喜欢弹竖琴),甚至还能亲手制作这些乐器。

一个人能在他有限的生命之中,保持如此旺盛的无穷无尽的创造能力,这真让人匪夷所思!

而且,他还设计出了许多对当时的人们而言无法想象也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

比如他模仿鸟儿飞翔的模样,发明过“扑翼飞机”,这可比莱特兄弟1903年的发明要早上好几百年哪!

如果印名片的话,达·芬奇的这些头衔和成就,正反两面加起来恐怕都要排不下了。说句笑话,起码这张名片得印得像门板那么大啊!他出门要是扛上这么大一张名片,还不把人给累死?

确切地说,达·芬奇不是他的名字,他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列奥纳多。他的全名在意大利文中的含义是“芬奇镇的列奥纳多”。“芬奇”表示他是芬奇镇这个地方的人。也就是说,达·芬奇的邻居,其名字里很可能也有“达·芬奇”这几个字的,比如张三·达·芬奇、李四·达·芬奇等等。

假如有朝一日我们去造访那个小镇,打听一个叫做达·芬奇的人,绝对会同时跑出成千上万个人来,不仅仅是张三李四,还有王五赵六——那还了得啊,开“国际玩笑”啦!

当然在我国,一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叫他达·芬奇了。既然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那我们也这么叫好了——其实我们该叫他列奥纳多的。总而言之,世界上真正的达·芬奇只有一个,那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前不久,网络上曾有个惊天大“发现”,国外一些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达·芬奇是耶稣的后代!天哪,怎么可能?——固然这没有一点可信之处,但却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芬丝”或者“奇迷”们对达·芬奇的喜爱与尊崇,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达·芬奇的全身雕像

不过,世界上无巧不成书的事情还是经常会发生的。在意大利的都灵大教堂里,有一只由铁、大理石和银制成的三重圣骨盒,据说里面存放着的是耶稣的裹尸布。而离这教堂不远的都灵皇家图书馆,则收藏着一幅用红粉笔画成的达·芬奇的自画像。究竟能否据此证明达·芬奇就是耶稣的“骨肉”呢?尚是个“谜”,但却由此拉近了两位伟人间的距离。

这就是达·芬奇的魅力,也是无数“天才”的魅力:既出名又神秘,如同神话中被埋在黑暗里的宝物。

15世纪的佛罗伦萨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它敞开了圣母般高贵典雅的怀抱,来迎接这位神童的出世。

佛罗伦萨——以前根据译音,曾被诗人徐志摩翻译成“翡冷翠”,多美丽的名字呀,它是文艺复兴的策源地,被誉为“文艺复兴之都”,当时是意大利乃至全世界的精神文化活动的中心。后来,这里的人文艺术逐渐达到顶峰,成了全世界一流艺术家们向往和聚集的地方。

除了达·芬奇,在这里出生的还有举世闻名的有“文艺复兴的开创者”和“欧洲绘画之父”美誉的乔托、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以及大诗人但丁、大作家薄伽丘等。佛罗伦萨城虽然不大,但这些名字的主人可全都是超重量级的大人物。

在那个年代,城市里的贵族、官员和银行家们都狂热地喜爱艺术——哪怕他们之中很多人图的不过只是一种附庸风雅。为了获取艺术家的绘画、雕塑及其他作品,他们常常不惜花重金购买。有的达官贵人还会把艺术家们请到自己家里,包吃包住,待为上宾,替全家人画上几幅肖像——这种肖像画有点像今天的摄影,人生在世,谁不想留下些光彩动人的形象给后世呢?

市政厅和大教堂甚至还请艺术家们终年累月地为他们服务,设计各种《圣经》画像,建造各种城市雕塑。

总之,走进佛罗伦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堂、钟楼、广场和浮雕,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爱上这座艺术的瑰丽之殿。你瞧,教堂里的油画、雕塑,如此让人浮想联翩。随处可见的尖屋顶和拥有清晰线条的圆屋顶总是那么容易让人产生出一种宗教般的情绪。这里的每条街都像是一个古老的陈列馆,它们是最好的老师,会引领着你窥视到艺术的美妙甚至真谛……

芬奇镇距离佛罗伦萨大约三十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当时,骑上马,需要走一天才能抵达;现在呢,驾驶汽车的话半个多小时就差不多了。

那时候,城里活跃着许多艺术家,他们总爱钻到这个静谧的乡间来采风和写生。

小镇依山而建,石头垒成的房屋被起伏的山坡围绕着,显得参差错落。在这些看起来有点粗糙的房子周围,生长着灌木一般密集的橄榄树。而在地势稍微平坦一点的地方则种植着金灿灿的向日葵、绿油油的小麦。总之,这是个风景怡人、山清水秀的幽静小镇,盛产葡萄酒、矿泉水和农家自烤面包。

在历史上,芬奇镇曾隶属于伊特鲁里亚,后又归罗马管辖。它的地理位置介于阿尔巴诺山与阿尔诺山谷之间,拥有一座属于圭迪伯爵的中世纪古堡,一座圣十字教堂和一家收容所,除此之外,就是荒原、田野和几片零零星星的农家屋顶了。

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达·芬奇的故乡

当地人生活也完全自给自足,白天大伙儿都在地里辛勤耕作,夜晚就是休闲的时刻,他们爱扎堆聚在镇上唯一的小酒馆里欣赏着现场演奏版的曼陀铃音乐,边啜饮几口新鲜的葡萄酒,边插科打诨地讲上几段笑话。

有时候到了星光璀璨的晴夜,他们还会在田野的草垛边燃起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在外人看来这简直就像是一座紧挨着大城市的世外桃源。在此,达·芬奇度过了他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孩提时代。

他心中的艺术种子最初正是在这里萌芽的。

几乎每个艺术大师的代表作中都少不了故乡的影子、童年的烙印。的确如此,古老的芬奇镇,便成了达·芬奇童年梦幻生活的全部缩影。

也许是一种巧合,达·芬奇的名字和芬奇镇这名字十分吻合,而芬奇镇这个名字又和当地的一种植物和一条河流的名字相关。

有人说,芬奇这个名字源于一种名为芬基(Vinchi)的生长在托斯卡纳农村的灯心草。也有人认为,是源自小镇上的那一条小小的芬基河,它缓缓流淌,日日夜夜发出竖琴弹奏般的天籁之音,灌溉着达·芬奇的故乡。

于是,在达·芬奇看来,Vinchi这个词既代表了故乡又代表了姓氏,于是也就成了自己的生命标志。后来,在他的《手稿》和其他一些重要作品中,还都出现过以芬基草打成草结的图案。

“当周围一片黑暗、人人沉睡之时,他却过早地醒来。”这孤独的“早醒者”达·芬奇在五百多年前,就将自己的发现和发明完全隐藏在独有的“密码”之中,涵盖了未寄出的信件、各色表格、不同语言的读书笔记、机械和工程草图等,都被人们称作“含义模糊的纸片”,卷帙浩繁却疏于整理。

达·芬奇是个左撇子。他能用两只手同时写字,能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写,但和所有的左撇子一样,他反着写更顺。达·芬奇的“镜写字”——一般人只能通过镜子看明白,不仅仅是字母顺序与一般拼写相反,连字母本身也是反过来的。所以读它们的时候要用镜子。

后来他的很多学生都问过他:“老师,你这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呀,能不能教教我们?”当然,我们也会对此感到“好奇”,达·芬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达·芬奇微笑着告诉他的学生们说:“这是天生的,我可没专门学着去这样写。”他知道,有些同时代的人出于忌妒,时常会在背后“嚼舌头”:

“你瞧,达·芬奇这个家伙神神道道的,不知道在玩什么花样。”

“就是嘛,他总是疑神疑鬼的,写的笔记连他学生都看不懂。”

这些话传到达·芬奇耳朵里,他也没说什么,只是一门心思画他的画,专注于他的发明。

他发现,“镜写字”可以防止贪婪者的利用和剽窃,而且,也很符合他的神秘爱好。后来,达·芬奇一直使用他自己发明的这种独特的方式书写。并且,他还用自己创造的密码对它们进行加密。

已知达·芬奇最早的绘画《阿尔诺河河谷》

今天,达·芬奇的那些经过诸多波折的手稿,已经分散在世界各地,遗憾的是很多都已经销声匿迹了。

达·芬奇一生都不曾改变的笔迹,使用同一种纸张的习惯,和所有被刻意打乱了顺序的手稿,令试图为他那些作品重新排序的研究者们一筹莫展。

还有,即使同一张纸上也往往会有其不同研究领域的痕迹。比如,一篇关于光学的文章旁边可能是一幅人脸素描,可能是一种关于特别颜料的配制方法,或者是关于某篇医药配方的论文。

总之,达·芬奇是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多种思考的人。他可以同时对不同领域的几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艺术家”这词,如今在很多人心目中也许会打上不少折扣,有些人甚至会认为,如果上天把一只恩惠的大饼套在艺术家的脖颈之上,他们也只知道吃前面,却不知道吃后面。还有人也许会想,即使时钟坏了不走,一天也有两个时间是准确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一部坏时钟。

一句话,现如今太多个“艺术家”实在是很颓废、很窝囊、很不争气的。但达·芬奇注定会成为所有地球人的“超级偶像”!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我们的星球上,可能很难再出现像达·芬奇那样的伟大天才了!

当今世界,有一个每秒能赚两百五十美元、每天能赚两千万美元、一年可以赚七十八亿美元的超级富豪——对了,你猜对了,我们说的就是比尔·盖茨,不过他现在已经退休了——他是达·芬奇现存手稿的唯一私人收藏者。

1994年,盖茨花了三千一百万美元从一个名叫哈默的巨富手中购得了达·芬奇所作的《莱彻斯特手稿》——一本七十二页的达·芬奇手抄本,当时按照收藏界惯例,它已经以收藏者的名字更名成为《哈默手稿》了。

盖茨,或许是在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来向那位生于五百多年前,第一个“真正”思考人和世界运转机理的科学巨匠致敬,或者,至少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情绪的流露。因为在科学分工过度细密的21世纪,已经鲜有人能像达·芬奇那样,有兴趣和能力来全方位地思考这个世界了。

这份《莱彻斯特手稿》,包含了对水的性质、天文学、岩石和化石的观察记录。盖茨没有将它更名成《盖茨手稿》,而是恢复了它原来的叫法。他也不孤芳自赏,而是每年将它放在全球不同的城市公开展览一次。

如果有一天他来我们所在的城市展出的时候,我们可千万别错过这么个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眼这珍贵的达·芬奇“密码”。希望到时我们能长出一双“火眼金睛”,从达·芬奇的手稿中破译出一点什么。 tHfyjxG1jbBMvd3BkePRHXLyeK/q2WgbbUTkSGbKfjhtj5i3W9BU0D7gkX7Tenv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