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到外婆家看社戏

鲁迅的母亲是一个戏迷,鲁迅常常跟母亲到乡下外婆家去看社戏。但鲁迅不是戏迷,他一听到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起来,就哈欠连天,骂声连天。

鲁迅看社戏,不听咿咿呀呀的唱戏,他看什么呢?

莫非“迅哥之意不在戏”?

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每年在扫墓完毕之后,都要跟着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我在那里第一盼望的,就是乘船到赵庄去看戏。

那天晚上,月亮很好,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绍兴古镇 谢国民 摄

过了一丛松柏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这时船慢了,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节选自《呐喊·社戏》,标题为编者所加)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在这里,你是否也看到了一个喜欲狂的迅哥儿呀?

你的家乡一定也有类似社戏这样的民间风俗吧!你觉得这样的酬神祈福,是封建迷信呢,还是老百姓一年劳累之余的娱乐聚会? LxAW4YCosFQmAeXqwjZBRjcAyQaWNK1ARVHEM9ng7catipqiFzjeGABqdtAMFr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