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1

像micro:bit一样思考

我基本上不研究前沿技术,只研究成熟技术,但是我很关心采用了前沿技术的板子到我手里的时间。记得在micro:bit刚刚发布不久,谢作如老师就通过朋友搞到了两块micro:bit,从英国漂洋过海地来到了我在北京的家里。那是一个朴素的纸盒,里面填充着一些那种纸条堆积起来的填充物,看起来很像是一只小鸟的巢,里面有一个牛皮纸袋子,袋子的边缘用铝条固定,精致地折了起来。袋子只有信用卡大小,打开袋子以后,一块小小的micro:bit就走进了我的生活,这样,一走进就是两年。

那时候micro:bit的图形化界面还没有做好,10英镑,折合一百多元人民币的价格对我来说并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Arduino在网上也能找到十几元钱一块的,直到我明白了老外的玩法,我才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有趣了。

首先,micro:bit有一个基金会做背后推广的工作,这个项目跟英国广播公司(BBC)有关,而英国广播公司曾经参与过一个传统的低成本的信息技术普及项目,就是OLPC项目—俗称 100美元学生电脑项目。一连串的事情看来是有历史沿革的。micro:bit的设计、外形、定位具有天然的教育基因,设计足够克制,它只明显地提供几个连接导线夹子的接口,俗称“金手指”,方便任何年龄段的人,特别是孩子使用这个东西,也符合科学老师、计算机老师的使用习惯。金手指的设计配合表面的表情LED,使得micro:bit有一种天然的萌感。应本书主编梁森山的邀请,我做这篇序的时候,micro:bit的出货量上来就是一百万片,显然这些东西会在中国深圳制造,它的工艺很好,体现了一种电路裸板的天然的美感。micro:bit所用的主控芯片和Arduino的主控芯片是两家不同公司的产品,Atmel间接通过Arduino取得了开源硬件界头把交椅的位置,而其他人也看在眼里,讲了那么多年开源、社区的故事,怎么不会迎头赶上呢?只不过和Arduino的草根范儿不同,micro:bit从出生开始就含着ARM这把金勺子。micro:bit是一个天然的用软件生态来覆盖硬件生态的项目,微软有至少 20个工程师来维护它的软件生态,包括蓝牙连接、手机App、在线编程系统等一系列的东西。micro:bit的运算能力足以在上面安装一个微型的操作系统,完成一个类似Windows一样的“你和微软共享一台电脑”的目的,它虽然是一款开源硬件,但是还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好的,这就是我眼中的micro:bit,大家喜欢的micro:bit,适合入门教学的micro:bit,已经安排好全球生态的micro:bit。

在 2017年暑假的第 5届STEAM教育大会期间,老师们一起吃饭聊天,大家觉得需要一本micro:bit的零门槛、无痛入门书籍,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说想写这个案例,我说应该加这样一个章节,并且推选梁森山担任这本micro:bit的书的主编。于是半年过去了,这本凝聚了我的学习过程和诸多体会的《爱上micro:bit》问世了,着实欣喜,书写得真好,我为共同参与这本书集体创作的其他作者感到由衷的自豪。不是么?有这样纯粹的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有如此执行力的创客教育生态圈是多么难得啊。

一群人走得远,在我们看到micro:bit的故事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未来的各种趋势和可能性。我们是否能够学着像micro:bit一样去思考,或者像Arduino一样去思考,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来呢?谢作如老师 2018年启动了一个面向中小学人工智能的一线教学开源硬件项目—“虚谷号”,管雪沨老师启动了一个低成本的Scra tch传感器编程教学项目叫“掌控”,我也启动了一个基于激光切割的开源结构件项目—Laserblock,还有成都的张子红老师的开源传感器板项目、我还不太熟悉的“老张”的开源硬件漂流项目……它们都代表着一种来自实践者的勇气和最初的梦想。这本书的大部分作者同属一个共同的机构—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我相信这个融合了各种不忘初心的人的团队,能够抓住STEAM与创客教育赋予这个时代的机会,赢得挑战。

看完这本书,好像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呢?好兴奋……那么,像micro:bit一样思考之后,你的独立的思考又是怎样的呢?

北京景山学校创客名师 吴俊杰
2018年 5月 rwOciuzcwclwKRpZLTI0aNnuMah5g8E9BhP7hA7GQyFeY5kugVVX4HEfDw3LUo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