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社交礼仪的内涵

案例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孔融这种谦虚礼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来,孔融步入仕途,虽位高权重,但仍保持这一美德。《三国演义》中载,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开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某东莱黄县人也,复姓太史,名慈,字子义,老母重蒙恩顾。某昨自辽东回家省亲,知贼寇城,老母说:‘屡受府君深恩,汝当往救。’故单马而来。” 原来,太史慈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母感其恩,才命太史慈来救。孔融为官数十年,尊友敬邻,扶老爱幼,“座上客常满”,深得民心。

点评: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朝历代流传下来许多蕴含礼仪之道的词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尚往来”“相敬如宾”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借鉴、继承和发扬的美德。

人际交往是现代人的必修课,愉悦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我们讨厌面具、虚伪和险恶,渴望别人对自己友善、理解和宽容,希望与每一个人相处都融洽、快乐。这并不是奢望,前提是要先学会友善、理解和宽容。个人的恒久魅力到底在哪里?是高雅的气质、优美的仪态及谈吐、姣好的面容、游刃有余的处世方式,还是脱俗的品位?本书将介绍如何塑造及巧妙应用人格魅力。

一、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在人类文明经过演进的今天,礼貌、礼节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成为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也是每个人成功地与他人交往的有效武器,正所谓有“礼”走遍天下。

1.礼仪的概念

视野拓展

阅读《杨澜:没义务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优秀的内在》一文,了解一个人的外表在社交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西方,“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中的单词“Etiquette”,原意是在法庭上使用的一种长方形的纸板,纸板上标明进入法庭所必须遵守的规矩和行为规范,即“法庭通行证”。后来“礼仪”一词进入英文,这个词引申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通行证(即礼仪)。西方各国都非常重视礼仪,认为礼仪是一个人通向文明社会和主流文化的通行证,是人们和谐相处的通行证。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谦虚有礼的行为(语言和举动);二是指教养、规矩、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从概念上讲礼仪是表示敬意的统称,是指人们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符合礼仪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规范及惯用形式的总和。

礼仪是人类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礼仪对个人而言,是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包含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体现人们的品行修养。礼仪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

2.礼仪的构成

礼仪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一般由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四部分组成。

(1)礼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等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2)礼节是礼貌的具体体现。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及表示相互尊重的惯用形式。

(3)仪表是指人的外表,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自我表现,包括人的仪容、举止、表情、谈吐、服饰和个人卫生等。

(4)仪式是礼的秩序形式,即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活动。如各种各样的庆典、聚会,各民族的婚礼、葬礼,各种场合的颁奖仪式、签字仪式等。

视频园地

推荐观看《感恩父母,感恩教育》公益广告视频,并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和我们同行的人。

综上所述,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礼节、仪表、仪式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由上述四者组成的礼仪则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案例

总统鞠躬

《林肯传》中有这样一件事:一天,林肯总统与一位南方的绅士乘坐马车外出,途遇一老年黑人向他鞠躬。林肯点头微笑并也摘帽还礼。同行的绅士问道:“为什么你要向黑鬼摘帽?”林肯说:“因为我不愿意在礼貌上不如任何人。”1982年美国举行民意测验,要求人们在美国历届40位总统中挑选一位“最佳总统”时,名列前茅的就是林肯。

点评: 人际交往中,对人表示礼貌的行为举止,能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林肯向老年黑人脱帽还礼表现出礼仪的精髓所在——尊重、友好。

二、社交礼仪

现代人离不开社交,良好的社交又离不开社交礼仪。

1.社交礼仪的概念

社交礼仪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的总称。

思考与讨论

审视自我形象是否有不符合社交礼仪要求之处?

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私人聚会的场合,只要你与他人交往,你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处世作风等外在形象就会呈现在他人的眼里,并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在现代社交活动中,一个人外在形象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社交活动的成功与否,而遵守社交礼仪就是塑造良好外在形象的捷径。

视频园地

魅力何来?不同的外表会给人不同的印象。您喜欢短视频中的哪个形象?为什么?

2.社交礼仪的深层内涵

思考与讨论

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怎样满足交往对象的这种需求?

社交礼仪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社交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社交礼仪规范是对社交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规矩、章法和条条框框,它规定了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在单位见到上司时要先打招呼致意,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前要先敲门,社交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得多。违反社交礼仪规范,会让别人产生厌恶,破坏与群体的关系,社交礼仪的遵守要靠个人自律。

(2)社交礼仪体现的宗旨是尊重。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按照社交礼仪的要求去做,不仅会使人获得尊重,身心愉悦,还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课堂训练

找出同桌的兴趣、爱好,拟订让同桌感到愉悦的行动方案。

(3)社交礼仪只要求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被遵守,这是社交礼仪的应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但是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在单位躺着是失礼的,在家里躺着是舒服的。

视野拓展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1954年马斯洛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一书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层:生理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安全需求(指希望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尊重需求(指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也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社交礼仪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尊重他人,满足他人的需求。

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社交活动中适宜地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是尊重他人的重要内容。推荐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关键词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网络百科词条,对其做更多的了解。 eUpuwxVBXe6RXkxMNytiUCZOgy00g0tb5PlD9s4XSobh/TzdsKripGdyi8m05x8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