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纪行【一】

(明治三十五年 三月至同年六月)

北京—汤山—明陵—居庸关及八达岭—怀来县—土木堡—鸡鸣驿—宣化府—张家口—台水—山西高原—大同府—云冈—应州—茄越口及铁吉岭—繁畤县—五台山—龙泉关—直隶平原—曲阳—定州—北京

一、绪言

笔者的亚洲之行,始自明治三十五年三月,止于明治三十八年六月,差不多正好3年4个月。此间,海道、陆路,行程总计约6万英里。由于费时不长,可谓是行色匆匆,宛若当年日本江户时代快步流星的信使、邮差,故一路行来,多是浮光掠影,乃至惊鸿一瞥,致令笔者不无挂漏甚多之憾。旅途中,与自身学术研究并不密切相关的各地风土世情,却又不免让笔者兴趣盎然。是故,此著述所记内容并不仅限于自己从事的建筑专业领域,而且也将旅途中的各种奇闻、趣事杂糅其中。切莫将此篇文字纯以学术著述看待,视其为海外逸闻趣谈或奇谭可也,愿读者诸君如是览之。笔者先就此行路线做一交代。

二、旅行路线

笔者先从日本跨海来至中国,在中国北京作短暂停留,并以北京为此次亚洲行旅之枢纽。此后,从北京出发,启程赴山西考察。路线为先往张家口,次转山西大同,而后折往五台山,再出定州,又归返北京。继之,再从北京出发,行经保定、正定、顺德、彰德、卫辉诸府,后赴河南开封,又从开封沿郑州、河南府 、陕州、潼关、华州一路行来,遂至西安。再从西安依次经咸阳府、凤翔府,越秦岭而至汉中。后从汉中经沔县、广元、剑州、绵州——其间,还行经所谓的西蜀栈道——来至成都。又自成都出发,行往嘉定府,并登峨眉山。随后,自岷江顺水而下,来至叙州府。又从叙州府直下长江,经泸州、重庆、万县、巫山县、宜昌府,遂抵汉口。更从汉口向内陆腹地进发,转向湖南省。先是由水路经岳州至长沙,更向常德行去。由常德再走陆路,经辰州、沅州、镇远诸府,遂抵贵州省贵阳府。而后复行如是,翻越诸多崇山峻岭,行至云南府 。又从云南府更经楚雄府,行至大理府,再从大理府经永昌府,前往腾越。之后,穿过广漠的蛮荒之地,抵达缅甸的八莫。 ……

在讲述中国纪行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虽然笔者也知读者诸君对中国不无相当程度之了解,或许笔者的介绍纯属多此一举,不免有冗繁之嫌,但姑且作为此次中国之行的背景介绍,先就中国全貌略述一二。

三、中国地理

作者在中国内地旅行的观感判断,此前有关中国人口的统计数字,远远多于实际的人口数。要说理由,先以北京为例,实际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北京人口要比一般人所认为的少得多,大概五六十万。再看西安,举凡地理书载,俱称西安人口在50万以上。亲自到西安府一看,不难发现,西安人口实际不过五六万而已。事实上,中国政府当局所作官方统计也表明西安实际人口数在五六万之间。此外还可以举成都为例。地理书明言成都人口有五六十万,有的还称成都人口60万,甚至80万。但是,据四川省地方当局的调查报告,成都人口不过25万余。其他城镇人口数字,基本同出一辙,俱有虚高之嫌。实际上,于旅途所见中国都市,无不是人口稀疏,是以笔者判定中国实际人口不可能有4亿之多。客观估计,中国人口最多也就3亿左右。总之,公布的中国人口数字,要比实际的夸大许多,这应是已成定论。

四、北方、中部与南方

再述中国全域的地形地势。

对中国的地理划分亦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比如将中国全域划作东、西、南、北四大块者有之。窃以为,以大江大河为界对中国进行地域划分最为合适。照此,则大致可将中国一分而三。

其一乃是黄河流域。

黄河源头在西藏东北部。黄河之水自此流向东北,然受阻于六盘山,只好折往北去,可之后又受阻于阴山山脉,于是再转身向东流去,遂至山西境内;又受阻于此地的崇山峻岭,复转正南方向奔腾而去,却又受阻于秦岭山脉,故再次急转向东;而后出河南,并流经山东平原,最后从直隶湾入海。此即黄河流域是也,包括南面的秦岭及伏牛山脉,以及北面的白河水域,俱属之。换言之,整条黄河流经的地域均称黄河流域。

其二则为长江流域。

长江亦是源自西藏,从西藏中部一路行来,如长蛇逶迤蜿蜒。长江干流长达1500日里。若加上支流,光长数百日里的水系就有许多,长江支流所覆盖的地域就占整个长江流域面积的几乎一半。整个长江流域,有最南端的云南及贵州北部的一半,还有湖南、江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北省全境,河南、陕西南部近半,以及四川全境。这一地域乃是中国土地最为广袤、最为肥沃的地带,也是气候条件不错的地带。长江流域可谓中国的脊梁与砥柱。

其三系从南海以及印度洋入海的江河水系的流经地域,此乃中国地理划分的第三个区域。

属于这一区域的有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诸省的全部,以及贵州、云南南部的一半。流经此地域的江河,计有云南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及作为怒江支流的龙川江与太平河,还有从东京湾入海的红河以及从广东境内入海的西江。将此地带称作南方地域并无不妥,其自然环境及气候属亚热带或热带。

作者不妨将属于黄河流域的地区称为北方,将长江流域覆盖的地区称为中部,并将从南海、印度洋入海的江河所流经地域称为南方。显然,如此北方、中部、南方的三大区域划分,不仅从地理意义上,而且从人文意义上也是成立的,盖北方、中部、南方三大区域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民风民俗、历史传承、艺术表现风格俱各不相同。

五、气候与动植物

就气候而言,作为北方地域代表的北京,因其纬度甚高,故气候相当寒冷,年平均气温11.8℃。较之北京,作为中部地域的上海,其年平均气温则是15.2℃。而可代表南方地域的广东,年平均气温更达20.7℃。因此,即使就气候差异如此显著的事实本身,已有足够理由支持作者上文对中国本土所作的区域划分。

再就动物而论,在北方地域往来于各地的双峰骆驼却不见于中部地域。并且,越向南行,则热带动物越为多见。如水牛一类,或穿山甲等,多见于与印度、缅甸接壤的边境地区。岂止水牛、穿山甲,其他热带动物的种类尚有许多。而后再转向滇西,一路行去,可看到鹦鹉飞翔,其品种繁多,更有被称为“麝香” 的动物。凡此热带动物,在中部地域则是见所未见。虎、豹二者,虽是南北俱有,但北方更多,熊罴亦是以北方为多。豺狼以下的小型动物,如狐、獾一类,则是到处可见。至于家畜类,如猪、羊、牛、马、鸡、鹅等动物,地域不同,体型大小亦有差异。

其次,植物方面,不同地域亦差异明显。要说南方地域,则是椰林茂密、芭蕉翠绿,更有茂竹丛生,以及叶肉丰腴、被称为“芦荟”的植物。若往滇西行去,其观感与印度游历几无不同。之后,再看中部地域,但见沃土千里,因此也就有水田成片。此外,群山尽为森林覆盖。若是行往北方地域,则恰恰相反,树木几近绝迹。绵亘数百里,望去只是罕有植被的山峦,鲜见树长,偶尔有之,也就是柳树、杨树一类的北方树种。此类树木只长于水畔,至于其他植物,则成活难矣。北方地区旱地作物,种植最多者莫过于高粱。

由此可见,中国的南方、中部、北方,地域差异非常明显。如此地域差异也一样反映在建筑上面。对此笔者还将在随后的行旅中娓娓道来。简言之,北方地区,因树木稀少,故纯属木造的建筑罕见,而多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此外,若是北方沙漠边上的农家,则先备石料,后和泥浆,并砌石为墙,再葺以高粱秸杆或生长水边的芦苇,之后抹上层泥,遂成屋顶。由于建筑材料匮乏,北方地域尤其是沙漠地区的建筑甚显简陋。但是,一到中部地区,正好相反。但见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正是中国的木材产地,于是木造建筑结构在此一地域也就遍地可见。其建筑式样与风格也明显不同于北方地区,如深轩出双抄,又如飞檐翘起,倶为中部地区建筑风格之范式。究其因,毕竟是木材充足,尽可匠心独具。后来,当笔者行至贵州以及滇西南,则发现黔、滇二地的建筑又往北方地区靠近。主要原因依旧在建筑材料本身。如云南一带,系海拔6000尺的高原,尽管其纬度属于亚热带,但高原的自然环境在诸多方面却与北方地域颇为相近。

六、中国历史

其次,还须对中国历史做一番简介。笔者并非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亦未曾深入研究,但总以为,中国历史,概言之,无非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其他北方民族生存竞争的历史。汉民族究竟来自何方,迄今未详,然而,多认为应该是来自中亚细亚边缘区域的民族。该民族不断东迁,先是徙至黄河上游,而后沿黄河来到平原地区,是以生息于斯,并开拓土地,开始农业耕种。其来如斯,故中国最早的帝王——三皇五帝,俱是相继建都于黄河附近。且看,黄帝都于涿鹿,乃今日直隶的涿州 ;小昊都于曲阜 ,即山东曲阜;颛顼都于帝邱 ,即今日直隶的开州;帝喾都于昊 ,即今日河南偃师;尧都于平阳,即今日山西平阳;舜都于蒲阪,即今日山西蒲州;夏都于安邑,即今日山西安义;殷都于亳。由是可见,中国最早的帝王都是建都在山东、直隶、山西、河南一带。但是,如同作者前面所言,黄河流域,毕竟土地贫瘠,生存困难,因此,汉民族又迁徙南下,以占取长江流域附近一带的肥沃土地。是故,原先生息在长江流域的民族为外来者的汉人所逐赶,遂遁往贵州、云南一带,乃至更有远徙印度者。今日贵州、云南的苗族,以及散居于云南、缅甸、暹罗的掸族人,即当年为汉人所驱逐的长江流域先民的后裔。另一方面,虽然汉人原系北方民族,只因北方大漠的不毛之地令其生存困难,是以想占取南方肥沃土地而开始其挺进中原之攻略。但汉民族却也开始了与北方其他民族从未间断的争斗,如此异民族间的纷争甚至延续至今。毫无疑问,汉民族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民族,在秦汉时期,汉民族对其他北方民族占有绝对优势。至南北朝时期,双方力量对比则呈现不相上下之态势。所谓的北朝,无非就是胡人统治的疆域,其版图占有当时中国疆土的一半,即中国北方全域。后来的隋朝,并南、北二朝为大一统帝国。至李唐一代,汉民族的强盛可谓登峰造极,但也正是此时,契丹,即辽国,崛起在今日东北地域,并夺取直隶省以及山西北部。后来,更有女真,即金国,吞并辽国,并对赵宋王朝维持高压态势,步步进逼。金国虽然终于占领整个黄河流域,但却没能最后夺取整个江南地区。就在宋、金角斗之际,蒙古,即后来的元朝却异军突起,不仅吞并宋、金二国,最终统一中国全境,而且几乎统治了整个亚洲。有明一代,中原复为汉家天下,然而,原先乃女真部落的爱新觉罗氏又在东北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全境,且改朝换代。也就是说,南北双方角斗的结果,如今乃是以北方一边的胜利告终。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南方的原住民,亘古至今,均未曾参与逐鹿中原的斗争。尤其是生息于云南一带的掸人,虽然在李唐时期建立过南诏国,宋时则称大理国,唐宋期间,其势如炽,称雄一方,但毕竟其远在云南,并不占有参与逐鹿中原之地利,亦国力有限,遂没能对中原造成威胁。大理国最后为蒙古人所灭,成为元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其实就是南北民族的生存争斗史。双方争斗,从古到今,一直都在黄河流域附近进行。今日到中国内地旅行即知,在北方地域,昔日的古迹名胜,随处可见。而在江南地区,原本古迹就已不多,更为不幸的是近来又惨遭太平天国军队破坏,可谓毁灭殆尽。正是如此,作者感兴趣的建筑及相关各种文化艺术的历史遗物,多散见于黄河流域地区,如洛阳、西安等地。因其乃周代以来最为帝王青睐的都城,故得以留存各种名胜古迹至今。

七、中国旅行常识

在讲述笔者的中国旅行之前,有必要就中国旅行常识以及相关必备条件略述一二。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南船北马”一说。此话绝对不假。中国南方的水网纵横与舟楫之便,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自由与有利条件,舟船自是出行者交通工具的最佳选择。北方,却多是荒原大漠,要论最佳交通工具,当然非马莫属。在中国北方,人们或用马拉车,或用人抬轿。马车并无机械动力可驱使,只能根据路况,或用马2匹、3匹、4匹,乃至更多,以作牵拽。轿子类型则多种多样,最简便者,当推2人抬竹轿。普通轿子要3人抬,更夸张者有4人抬乃至6人抬大轿。若无轿、马之便,只能徒步行走,别无他途。在中国旅行,不管采用何种交通手段,不管是骑马、坐轿,抑或徒步行走,一日行程,也不过五六十里,至多八九十里。一般不可能比之更快。若是赶路太过,以致误过驿站、客栈,结果就会是找不到投宿过夜之处。

(一)度量衡

此次中国之旅,最让人头痛者莫过于币值问题。盖中国未有统一的度量衡,致使各省各地度量衡标准五花八门。譬如,若身携若干银两自北京出门旅行,一到其他省域,所带银两币值就与北京不同,已被贬值几许。再到另一行省,又是另一种估值。若往第三省去,则币值又会有些许变动。有人戏谑说,若是行在中国,即使一文不花,最终也会让你身无一文。此话怎说?且听笔者细细道来。假定身揣百元货币出了直隶,来至山东,此百元货币的币值在山东之地已经被贬百分之五,再向河南行去,原先百元此时只剩90元,中国十八行省走一圈,就算一文没花,最初的百元货币也已被贬至乌有。虽然此话纯属玩笑,却也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中国不仅没有币值统一标准,而且也没有度量衡统一标准。有人曾经收集中国长度计量单位的种类、名称,结果竟有数百之多,终究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中国各省不仅长度计量单位互不相同,而且,即便是同一省域,亦是长短各异。极端地说,甚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度计量标准。说来滑稽可笑,旅行中,我等一行总不免要在里程上面出问题。从甲地到乙地,要问其远几何,向当地人打听,却是各说不一,问十个人,就有十个不同回答。与其说此乃长度计量在中国未有统一之标准,莫如说是中国人根本就没将所谓的长度计量标准当真过。问某地方官从甲地经乙地、丙地,最终抵达丁地的这一路线全程总长,再换一种方式问甲地到乙地,而后乙地到丙地,再从丙地到丁地的里程分别多少,最后将甲地至乙地、乙地至丙地、丙地至丁地的三个里程数据相加,结果发现,这3个里程相加的数字,与前面询问从甲地到丁地全程总长的数字,二者并不相吻合。再问该地方官何以如此,其人自会神闲气定告之:全段路程的测量数字与分段路程的测量数据自古以来就相径庭,又何怪之有?如此回答不能不令我等错愕非常。

以上说明或嫌冗长,但可以肯定说,中国的里程长度概念确实暧昧不清。同样以例为证,四川省的1里相当于日本的4町 不到;但在直隶省,同样是1里,却比日本的5町还长。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所称的1里,竟有日本的6町之长。结论便是:中国概念中的1里,其长度标准大致在日本的4~6町。

(二)通货

其次,再叙中国货币。在中国,银子乃是以“两”为计算单位,而且,1两银子可再细分为10钱。如此计量,系用于以银锭勘算的场合,若是日常通用的货币,则是中间开孔的金属币,与日本以往所用相同。在中国,一个钱币就是1文,大致是1000文左右兑1两银子。但也不尽然,须1200文方可兑1两银子的地方有之,仅800文即可兑1两银子的地方亦有之。此种1文钱币,形形色色,各种各样,品质、大小俱有差异。其大几何?答曰:有直径三四分者,亦有直径七八分以上者。最大和最小的钱币,相差竟有十来倍。此乃中国人用于日常流通及兑换的钱币。对我等日本人来说,使用如此钱币确实有两大不利之处,一是秤衡不同造成损失,二是不同地方不同兑率造成损失。看来要到中国旅行,实有必要自带衡具。中国通常都靠秤杆来行商买卖,然而买卖双方的秤各不相同,故古来有“锱铢必较”一说,总要为多一厘或少一毛而各不相让、争执不下。于日常生活而言,可谓大不方便。有趣的是,在中国流通的钱币中,居然还混有诸多日本的“宽永通宝” 。只是,混在中国钱币中流通的“宽永通宝”均为1厘钱,未曾见有币值2厘以上者。在100文中,大致就有五六文是“宽永通宝”。除“宽永通宝”外,中国流通的货币还混有诸多古钱币,笔者就从中发现并收集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钱币。

中国旅行的另一不方便之处则是语言交流与沟通。中国幅员辽阔,故地域不同,各地语言差异甚为明显。南方与北方,两个地域,彼此语言不通,绝对是鸡同鸭讲。不过,北京官话大致还算全国通用。可是,若到乡村僻地,北京官话也是无济于事,不乏需要三重传译才把意思搞清楚之时。窃以为,最易沟通者莫过于笔谈。是故,重要的交谈,比之依靠翻译,莫如借助笔谈更为实际。若要前往中国旅行,还是日常性的旅行用语略知一二为好,在此基础上再借助笔谈,那就不难应付了。

(三)道路

中国旅行又一难处在于道路。众所周知,中国道路难行是世界闻名,道路从来不加养护,故路状只能是每况愈下。尤其是进入雨季,道路尽是泥泞,若以马车代步,即便是用3匹或4匹马拉,以日本长度计量单位“日里”计之,一天充其量也就走三四日里。若遇大雨滂沱,甚至无法启程上路。行路难,堪称中国旅行最为不便之处。此外,中国各地客栈、旅舍设施太陋,此亦是毋庸赘述之事实,有时不得不在比乞丐容身之处更脏污不堪的所在过夜。因此,旅行者还须自带寝具才好。有的地方,旅行者投宿的人家并不向借宿者提供餐具与食物。虽说出门在外,不妨将就凑合,只要当地人能予果腹,旅行者亦可来者不拒,照吃不误,但依愚见,只要认定前往之地是个饮食提供方面并无保障的所在,还是自带一定数量的食物上路方为上策。

此外,要到中国旅行,若说有何需要准备在先者,窃以为,无非是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地理的了解。假如对二者近乎无知,则中国旅行不免会是大煞风景,其乐趣十不足二三,致使对旅途风光及风土世情冷漠、麻木,遂对中国旅行厌倦至极。就算不是为一饱眼福的异国游,即便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如果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地理无从了解,也将会困难重重。所有与中国相关的研究内容,都与中国历史与中国地理关联密切,尤其是笔者自己的研究项目,就更是与中国历史及中国地理关系密切。所幸中国各地,各府各县都有称作《府志》与《县志》的文献,有关此地的地理、历史,以及相关的世风民俗、物产所出,俱有详细记载,因此,大有必要对此等《地方志》细心披览。若在《地方志》一类文献上没有下足工夫,则相关研究将不免步履艰难。至少,像《大清一统志》之类是必须详加披览的。笔者此趟中国之旅,终究是中国相关的知识储备有所不足,是以造成笔者的诸多不便,常常浪费时间并影响研究工作。为此,忠告拟往中国旅行的日本人,行前对中国一般的历史、地理,以及旅行目的地的历史与地理,务必多加了解。

八、宗教

若与笔者相同,进行的是建筑以及与建筑相关的艺术领域研究,那么,所需准备者,除一般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外,还得对中国文化的沿革与变迁有所了解。其中,以宗教方面的知识最为重要。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民族,与其最为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一是宗教,一是艺术。对该民族所信奉宗教的沿革及其性质若能了如指掌,则与此宗教相随相伴的该民族艺术的沿革及其性质也就了然于胸。只是,中国的宗教史说来话长,请恕笔者此处暂且略去不谈。今日中国宗教,乃是多教杂处共存之状况。在当今各种宗教中,居首者当推佛教中的一派,曰“喇嘛教”,此系中国影响最为广泛之教派。众所周知,元初,西藏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封为国师并传喇嘛教。后来,至明代中期,宗喀巴整合的新教被称为“黄教”,八思巴派所传喇嘛教派则被称“红教”。“红教”与“黄教”之称,缘于八思巴派僧众衣物用红色,而宗喀巴派一方则着黄衣。当今黄、红二教,以势力论,黄教占有压倒性绝对优势,传承宗喀巴衣钵者,即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于今日中国佛教而言,除喇嘛教派之外,传统佛教已是萎靡不振,说深受喇嘛教派压制亦不为过。思往昔,迄李唐时期,传统佛教盛极一时,竟有宗门十三,然时至今日,却是十三宗门尽归禅教一门。佛教即为禅宗,禅宗又分五家,曰法眼、临济、沩仰、云门、曹洞。但禅宗教门的来龙去脉,于今即便是佛门僧人也少有了如指掌者。在笔者中国之行中,但凡拜访佛教寺院,询问寺中僧人所奉宗门为何,能够明确告知者,十人之中竟无一人。被问僧人开口闭口只称所奉者乃禅宗是也,至于禅宗的五家禅又如何区别,则鲜有知其然者。闻名遐迩的天台山乃是天台宗祖庭,可如今却已是改奉禅宗。还有五台山,原本也是奉华严宗门,可时至今日,五台山佛教寺院,已是十有六七归与喇嘛教。概言之,传统佛教所谓宗门,今日已是名存实亡,唯剩禅宗一派。继佛教之后,道教乃今日最为强势之宗教。有关道教,姑且略去不述。道教之后则是儒教,要说儒教本非宗教一类,却不无宗教况味于其中。儒教之后为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遍散国中,几乎无处不有,伊斯兰教徒持伊斯兰戒律,虔诚至极。最后则是基督教,基督教分天主教和新教二种,众所周知,于今已有诸多外国传教士在华传教。

九、建筑物

有关宗教,恕笔者简述至此。在中国,建筑物亦因宗教不同而造型别具。建筑物的雕刻、绘彩、用色、装饰,凡此亦各有其独特艺术风格。建筑物以不同宗教分类,佛教建筑称为“寺”;道教建筑称为“观”;儒教建筑则称为“文庙”或“书院”;伊斯兰教建筑必定称作“清真寺”或者“礼拜寺”,其造型、布局完全是阿拉伯风格,且阿拉伯的器物一应俱全。至于基督教教堂则不过尔尔,大可不必对此多费笔墨。除以上之外,属宗教建筑的还有庙、祠一类。凡此庙、祠,多为道教统属,如守护一方、保境安民的城隍庙、关帝庙、娘娘庙,以及供奉祭祀火神、财神一类神祇的祝融祠、财神庙,等等。陵墓建筑,亦可归为宗教建筑类型。至于非宗教建筑,如城堡、宫殿、楼阁、宅院等,以及另有形式独具一格者,如会馆、戏台、牌楼,即属此类。中国的会馆,称其为客居异地的同乡人俱乐部亦无不可。如四川人来至北京,于是便在北京设四川会馆;或者是山西人到四川去,亦一样在四川建山西会馆。会馆建筑极考究者有之,且非建戏台不可。虽然大的庙、祠建筑也不乏配带戏台,但举凡会馆者,则悉数带有戏台。以上为中国建筑主要类型。除上述者外,店铺一类也是中国建筑重要部分。还有官府衙门建筑,亦属别具一格。若是牌楼类建筑,则节孝坊无疑是其重要一种。至于碑、碣,则系附件最不一般的建筑类型。

第85图 雍和宫平面图

恕绪言部分太过冗长。下面言归正传,即说此次中国之旅。按行走顺序,应是先从山西之旅谈起。只是,有关此趟山西之行,此前已在建筑杂志刊载的文章中多有述及,恕笔者不再重复,仅添补漏之笔。在此之前,笔者想先费少许笔墨,就北京附近一带的建筑略述一二。

十、喇嘛教寺庙

北京皇城内外,让人感兴趣的建筑可谓不胜枚举,笔者有幸观瞻的不过是北京重要古建筑的一部分。再者,本书亦难将笔者亲眼所见之物无一挂漏地悉数道来,只能就其中几处重要建筑略加介绍。但是,诸如天宁寺、白塔寺、卧佛寺等,之前已见载于建筑杂志,故此处不再旧话重叙。 除上述者外,要说北京寺院,窃以为,首推应是雍和宫,可谓喇嘛教寺院之圭臬。雍和宫本是雍正皇帝登基之前尚身为皇子时的潜邸,登基之后,即改作喇嘛教寺,故其规制、格局与一般的喇嘛教寺有所不同。雍和宫规模宏伟,殿堂众多。第85图为雍和宫平面图,图中所标雍和门至雍和宫区域,当年雍正朝所建宫殿于今故貌依然,至于其他地段的殿阁堂宇,则多为后来所造。雍和宫后面的万佛楼中,供有弥勒佛立像,其高7丈。有关雍和宫建筑结构,作者拟以研究报告形式专文另撰,此处姑且寥寥数笔带过。另有白塔寺,如第86图、第87图所示,作为喇嘛教寺之塔婆,此塔最为完美无缺。

此外,还有位于北京北郊的黄寺 。黄寺,又分为东黄寺与西黄寺,其间,还有达赖喇嘛的祀庙。西黄寺里的班禅喇嘛墓,亦是不能不看。班禅喇嘛墓,如第90图所示,正中一座八角形塔婆,乃一喇嘛塔。在此塔四角,还立有4座八角形小塔。之所以令作者兴趣盎然,原因即在此塔与印度佛陀迦叶 的塔婆二者形制相似。想来,如此的五塔布局,莫非与印度佛陀迦叶有某种关联?尤其是喇嘛教塔乃是传自西藏,若对西藏建筑未详孰是,则无从谈论喇嘛教塔之由来。只是,西藏建筑本来就与印度建筑渊源颇深,结果是印度、中国西藏地区、中国内地,三方形成一种影响由此及彼的三角关系。此话题由塔而起,不妨就其再举例一二。

一是北京五塔寺。其形制如第94图所示,下方是一方形基座,上建5塔,故称五塔寺。只是,基座上除5塔之外,尚有一圆穹顶状建筑物,但此圆穹顶状建筑物与5塔之间却又毫无干系。五塔寺原本是一佛寺,后改为喇嘛教寺。且看,五塔寺前,寺门之处有一拱顶,拱顶上方绘有迦楼罗,也就是金翅大鹏鸟 。此鸟犹如乌天狗 一般,但见其双爪紧扣小龙女。迦楼罗乃是女身蛇尾,独见于印度教与喇嘛教,在涅婆罗的喇嘛教寺也见有如此造型。据称北京五塔寺系明代成化九年由印度僧人班迪达依照佛陀迦叶塔图形建造。(破折线部分表示上方。)

第86图 白塔寺塔婆

第87图 白塔寺塔婆正面图

第88图 三河桥白塔平面图

第89图 西黄寺塔院伽蓝平面图

第90图 西黄寺班禅寺喇嘛

第91图 西黄寺

第92图 东黄寺伽蓝平面图

二是北京西山碧云寺 。西山就在北京西面,乃太行山脉前突的部分。西山寺庙甚多,其中,碧云寺、卧佛寺、八大处,三者比肩,俱属西山大寺之首。虽说西山碧云寺系禅宗寺院,却已相当程度的喇嘛教化。第95图(甲)(乙)为西山碧云寺塔婆俯视图,其格局与五塔寺大体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除五塔之外,更有2座小圆塔并立于前。

第95图 西山碧云寺塔婆

第96图 西山碧云寺伽蓝配置图

尚有一个同样与塔相关的去处亦值得一看,也就是玉泉山。玉泉山,其实就是一小山丘,在北京以西2里处,于今已是一处皇庄。玉泉山上有一妙高寺,妙高寺塔刹的创意令人匪夷所思。其平面布局与前述诸塔俱无不同,有趣的是,妙高寺塔刹的5塔却尽为圆形。同样是位于西山的戒台寺,该寺戒坛堂屋顶为方形,最上端处则削成梯形,在此梯形屋盖的平面中央矗一喇嘛教塔婆。此塔有一个八角台,塔婆四隅更立4座方形小塔。虽说创意独特,但妙高寺塔刹布局与前述诸塔依旧是同工异曲,可归一宗,实在有趣。

同属西山佛教丛林的潭柘寺亦是一例。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面约8里处,与戒台寺西北相望,两寺相距一里半。据称潭柘寺建于辽金时期,确否待考。其规模如第97图所示,堪称宏伟。

基本上已被喇嘛教同化了的禅刹——卧佛寺,其建筑布局如第98图、第99图所示。卧佛寺的正殿,即大殿,亦称大雄宝殿,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尊,左右立十八罗汉,并供有观音像,观音像与本尊佛陀背对背。大殿前面有一天王殿,天王殿内供奉四天王,即摩利清、摩利红、摩利受、摩利海,分立左右两边。正面中央,供有布袋和尚,即弥勒佛陀。并有韦驮天,与弥勒佛陀背对背。如此格局,天下佛寺,到处皆同。

此外,还有山门、钟鼓楼、回廊、建于回廊内的客堂、司房等,凡此建筑配置,俱取用左右对称原则。

十一、佛寺·道观·祠庙

要说纯为佛寺者,如北京城内双塔寺等,即属此列。双塔寺有塔2座,西塔八角九层,东塔八角七层,二者俱造型别致。此外,天宁寺塔刹,则与辽金时期的塔婆建造属同一类型 。有关天宁寺塔,作者之前曾撰文并发表于建筑学杂志,故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还有塔婆,八角十三层,位于北京西面慈寿寺,距北京城8里之遥。再就是位于北京东面、距北京城10里之遥的通州的塔刹,此塔亦是八角十三层。八里庄与通州二处佛塔,亦同属辽金时代。八里庄的塔刹,如第104图所示;通州的塔刹,则如第106图 所示。通州塔刹,基座上有与日本法隆寺 勾栏相同的图案,据说系唐代时期建造,只是未予证实,确否待考。另外,还有此前也在建筑学杂志介绍过、可谓典型西藏式建筑的白塔寺佛塔,以及位于北京西郊的三河桥佛塔 ,凡此,俱属同一类型。

第97图 潭柘寺伽蓝配置图

第98图 卧佛寺

第99图 卧佛寺伽蓝

至于道观,典型者莫过于北京白云观。如第106图所示,其主建筑与配套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堪称美轮美奂。所谓道观,无非是就其建筑物的宗教归属而言,其实,建筑本身与佛寺并无二致。论建筑物的配置及其造型,道观与佛寺,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假如将拜殿内本尊造像拿掉,则道观在建筑上与佛寺根本就看不出有何不同。就是殿内所见的器皿物件,道观一样是敲木鱼、鸣钲、诵经,也已表现出明显的佛寺特征。只是道教称诵经为“诡讽”,系挺膝站立诵读。总体而言,道教仪规已然佛教化。因此,道观建筑,已不具其独有的宗教风格与特色。

第100图通州胜教禅林舍利

第101图通州胜教禅林勾栏样式

第102图(甲)通州胜教禅林上成坛

第103图(乙)通州胜教禅

第106图 白云观平面图

第104图慈寿寺十三重塔平面图

第105图天宁寺十三重塔平面图

其次为儒教建筑,可举者有北京大成殿。大成殿前,通常都会有一大成门。北京大成殿的大成门还配有石鼓,此石鼓可是赫赫有名,石鼓上镌有周代铭文。除此之外,北京大成殿在建筑方面似无独特之处值得作者更做叙述,是以一笔带过。

十二、汤山

言归正传,且述从北京往山西之旅。笔者所选线路乃是出长城,抵张家口,再访大同、五台山,最后回到北京。此趟山西之行,系之后中国之旅的试探与演练。笔者一行,有翻译岩原大三君,以及后来殉于日俄战争的横川省三君,还有宇都宫五郎君。此外,再加脚夫一名。要往张家口,先是在北京雇大车一辆,此乃众所熟悉的那种皮实大车,毫无机械动力,全靠两头骡子拉拽。作者和岩原大三君坐在车上。车上宽敞,坐上两人空间依然绰绰有余,只是,马车后部及车辕部位还要捆载部分行李。横川君与宇都君权充驭手,但见鞭花一甩,骡子奋蹄疾行。横川君与宇都君二人行李,则交由脚夫肩挑,尾随车后。如此画面,何等有趣!只见我等数人俱是洋装打扮,看去几分怪异,头上又都戴着夏天防晒的大盔帽,再看肩上、腰间,必备之物尽数披挂,倒也威风飒爽。

一行人风尘仆仆,出京城北门,即德胜门,向北进发。为探访汤山,笔者与横川君一行暂告分手。汤山在北京正北方向,距京城50里许,位于称为小汤山的一处村庄。有温泉自地下汩汩冒出,自古以来,此地就一直是帝王离宫。而今,殿堂廊阁,均已倾圮,荒草萋萋,狐獾出没。值守人衣衫褴褛,看去与乞丐相差无几,在其带领下,笔者来到温泉浴池。但见浴池尽贴白色大理石,并有图案精雕细琢,规模宏大。温泉自地下涌出,无色无味,据称对脚气病疗效尤其显著。笔者来时还看到有三五浴客泡在温泉中。

十三、明陵

离开汤山,折向西北,但见道路右边冈峦叠嶂,蜿蜒30里直至昌平。此间,往南方望去,乃绵延数百里的一片大平原,海市蜃楼时而可见。再望朝向北京一面,则仿若平湖秋水,几可照见水中树木倒影。反之,朝北一面,乃峻岳屏风,巉峻峭立,山岳冈峦,多有据其形以名之,如蝙蝠岳、骆驼峰、锯山,等等。抵昌平州,迎面望去,果然是城墙巍巍、故垒犹在,可惜是长年未加修固,城墙多已倾圮。进入城门,穿过鼓楼,来至横川君等人先期下榻的旅栈。说是旅栈,在中国,其实属租房的一种,从食物到寝具、灯火、汤水,一应所需,住宿者须自行解决,只交房东些许房钱即可。若是由房东提供汤水、油灯,则还须另付汤水费或油灯钱。至于下榻之处,则可以说是脏污不堪,其景其状,难以言喻。

第107图 长陵平面图及其他3景

次日,从昌平州出发,往访明陵。明陵位在昌平州以北五六里处。有关明陵详情,笔者已撰文并发表在建筑学杂志第189号,此处不再赘述 。第107图(イ)系长陵平面图、(ロ)为明陵之大殿、(ハ)乃石碑台座,建在碑楼中央。

十四、居庸关及八达岭

离开明陵,复往北进,行30里,遂至南口。此处乃八达岭之起点,两边尽是巍峨群山。只见山峦起伏中一径独辟,气势何其磅礴,蔚为壮观。自此处始,道路渐次陡峻。行约15里,遂见万里长城真容。此处的长城关隘,名曰“居庸关”,历史上极负盛名,美术作品中亦雄姿常见。有关居庸关,笔者在建筑学杂志第189号亦有撰述 。居庸关关门内有六种文字,究竟是哪六种?在建筑学杂志第189号上,笔者曾称未详孰是,于今,此六种文字正身已经验明,不妨补叙在此。

所谓六种文字,即:

(1)汉文

(2)西夏文(Tangut)

(3)畏吾儿文(Uigur)

(4)八思巴蒙古文

(5)藏文

(6)印度天城体文

此六种文字大致如下图所示。

上图文字乃是甘肃沙州发现的古碑碑文。碑上所刻文字正是上述六种文字,字音正是汉语“唵嘛呢叭咪吽”,系喇嘛教之咒语。

西夏与金国为同一时期,西夏建国于现在的甘肃,公元1227年,西夏为成吉思汗所灭。畏吾儿,即古代回纥。畏吾儿文,据称乃叙利亚文转化而成。叙利亚文系横写文字,且是从右到左,结果,畏吾儿文字体稍变,并改横写为竖写。至于八思巴蒙古文,实为八思巴所创制、脱颖于藏文的新文字。

如此六字六体的咒文曾见于甘肃沙州的莫高窟,有大元至正八年铭文。居庸关所留存的六种文字,题铭则是大元至正五年。除此六种文字外,还有关门内的四天王雕像、天花板上曼陀罗 图案外缘拱梁处的雕刻、迦楼罗与小龙女的图像,俱是妙趣横生,难以言喻

就在笔者观览这一元代历史文化遗物之时,只见从张家口方向过来一队骆驼,驼帮中还间杂有骡、马及毛驴。驼峰前后相接,络绎不绝,致使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加之驼铃 声甚为震耳,让人不无窒息之感。整个驼帮通过居庸关的时间不下两小时,以每秒钟1峰骆驼通过关门的速度计算,此队骆驼数量之多不难想见,是以北京、张家口、库伦,以及西伯利亚几处货物集散地的物流盛况亦不难窥豹于一斑。

出居庸关隘,继续前行,山路愈加险峻。过弹琴峡,来至山巅处,此地海拔2200尺,乃八达岭是也。八达岭可谓雄关坚固,关门北面,镌刻“北门锁匙”4个大字。城墙顺关门左右两侧的山岭跌宕起伏,逶迤蛇行,翻过山脊,绕过山腰,越过山谷,一路向前。站立在此八达岭,天光山色,尽入眼帘。其实,万里长城的主要地段,每隔几十步就有一箭楼,若到蒙古界域,一路过去,每隔数里就有一烽火台。只是,要塞的修筑虽然至为坚固,但城墙整体——如第107图(ニ)所示——却是意想不到的低矮与单薄。当然,今人所见城墙均是明朝时修筑,并非秦始皇时代遗物。

十五、怀来县

站在八达岭上向西俯瞰,方圆几十里旷漠荒野尽收眼底。此地附近一带亦属永定河水域。于苍茫大地间,极目眺望,唯见柳树萋萋,至于其他树木,以及旱地水田,则无从望见,其物其景,与戈壁大漠相差无几。从八达岭下来,行5里许,遂抵山麓。山麓处有一岔道,此道通往延庆州。我等一行沿通邑大道复往前行,脚踩沙砾地面,西行25里,来至榆林,又再西行25里,遂抵怀来县。

怀来县乃是户有千余人家的通都大邑,市面并不冷清。临街店面,在其店前均建有骑楼。骑楼屋顶与店面本体建筑相接,或是在其左右两侧另加山墙。此景堪称怀来县一大建筑奇观,与日本北陆道上的“厢道” 建筑如出一辙。怀来县城外,东郊山上有泰山庙,此庙建筑别有情致,还有四层塔刹一座。如第108图所示,(イ)图为泰山庙飞檐两端鸱吻 造型;(ロ)图为泰山庙飞檐正中鸱吻造型之一;(ハ)图系怀来县民家所见窗牗式样。

十六、土木堡

离开怀来县,复往西行,脚下沙砾路长达30里,终于来到土木堡。土木堡乃当年明英宗为瓦剌生擒的古战场,名头甚响,但其实不过是一寥落寒村而已。村中有一戏台,看上去挺有意思,此戏台为山墙式建筑构造,墙头葺瓦,以成护檐。戏台梁拱雕刻如第108图(ホ)所示;戏台两侧花窗框缘部分的雕刻则如第108图(ニ)所示。凡此雕刻,皆特色各具,值得细看。第108图(ヘ)为戏台入口上方所绘图案。此地附近一带村落,村前庄后出入通道,多建有庙祠以保境佑民,而建庙祠则必造戏台,故戏台自然也就成为地方上神庙祠堂的附属建筑。第108图(ト)为此地神庙檐前圆状檩条端部造型,即在木头横断面处雕刻人面像,并让其口衔铃铛,其创意既幽默又滑稽。

十七、鸡鸣驿

再从土木堡启程,在沙漠中西行20里,至沙城,又行20里,抵新保安。此地乡民贫困至极,房屋乃是土坯垒成。如此住居,既低矮又污秽不堪,其简陋状实是难以言表。八宝山就在道路右手边,但见其高耸云天,巉岩峭立,目测其高不下5000尺。在西边,则有雄狵山拔地而起。再往西去,还有鸡鸣山岿然屹立,其形其状宛如富士山。但见鸡鸣山山脊嶙峋,崖壁高峻,其高当有2500尺许。鸡鸣驿即在鸡鸣山麓,据称鸡鸣驿与沙城相距40里。笔者一行从鸡鸣驿易辙折往西北,沿东洋河行进。(此东洋河流自蒙古,从鸡鸣驿正南方向流往永定河。)河流两岸几乎尽是绝壁峭立,所谓道路,或是没入山腹,或是干脆就以河床为路。马车或是陷于河床沙中难以自拔,或是磕碰到道旁山边岩石而颠簸剧烈,总之,道路难行至极。何况,还与几万头骆驼、马、骡、驴(总称“牲口”可也)在狭隘山路迎面相遇,其混乱嘈杂状不难想象,只能是大费周折,费时颇多。记得离鸡鸣驿10里处有一名曰“小花园”的镇落,再往前走,离鸡鸣驿30里处还有一处叫“响水铺”的地方。再往前走,山地坡道变少,取而代之的却是大片沙地,沙深数尺,马蹄没入沙中,极为难行。加之,马的粪尿随处都是,随着车轮滚滚而被碾成泥末化为肥料,遍及辙道,一股臊臭随尘土飞扬弥散空中,其味难闻,令人作呕。笔者亦被吞没在此牲口粪尿化作的漫天尘埃中,真真正正是风尘仆仆。继续前行,少时,看到西面的黄阳山,好一副巍峨高山向平原缓缓滑去的秀丽姿容,其身姿婀娜蜿蜒数十里。如此山岭,雄踞于平原之上,又像是被风吹来,如波涛翻滚,跌宕起伏。黄阳山其实是座死火山,海拔7000尺许,可谓张家口沿线附近一带最高山岳。再往前行,只见方圆数十里的大平原扑面而来,一大城郭横亘其间,此即宣化府。从鸡鸣驿到宣化府,路程共计60里。

第108图 怀来县泰山庙旁鸱吻及其他12景

十八、宣化府

宣化府城,有“四通八达”之美称,市面相当繁华。笔者在拜会当地知府时,曾打听宣化府城人口多少,知府答曰:“数万。”笔者再请告知精确数字,对方则不无几分困惑茫然,回答是“数万”乃何等庞大之数字,岂能精确算度?因而拒之。中国官员,粗疏至如是者实属少见。城里值得一看的有钟楼、鼓楼、玉皇阁。只是,凡此建筑,笔者之前已有详细介绍,故此处不再赘述 。如第108图所示,(リ)图为万寿宫悬鱼;(ヌ)图为玉皇阁下面一层料拱。6月6日下午2时左右,在阳光直射状态下用温度计测得宣化府城内温度为137℉。当时,笔者等人正在进行古建筑考察,当地闲杂人等却是蜂拥而至,骚扰喧嚣,不胜其烦。

是夜,在旅舍歇息之时,有一91岁老妪上门拜访,说是想认识认识日本人。当晚与笔者在同一客栈下榻的还有几位贵客,一位是要到北京去的蒙古准噶尔王公大臣;一个是陕西省榆林府官员,同样是要行往北京;一个是来自蒙古的喇嘛僧人。其间,我等一行与这几位贵客围桌闲聊,来自陕西榆林的官员有关蒙古的闲谈尤其让笔者受益匪浅。有一段话不妨摘录如下:

最难的要算蒙古旅行。途中没有水喝,也没有可供住宿之处。由于水甚匮乏,故蒙古人连脸都难得一洗。蒙古人日常吃的是肉类与小米,没有蔬菜。买卖乃是以物易物,不用钱币。当地蒙古人愚昧无知,多受汉人欺诈盘剥,只有吃亏的份儿。只是,蒙古人擅骑马,即便是蒙古女人,骑马亦可日行300里。蒙古分为48旗,各旗旗主即为可汗。总体而言,内蒙之地还算是教化略开,若是外蒙古地方,可绝对是混沌世界,化外之地。

同座闲谈的蒙古王爷听不懂汉语,还好随行的下人懂汉语,故笔者只能通过双重转译与之交谈。

十九、张家口

翌日,离开宣化府向张家口出发。骡车悠悠,行走在荒漠大野的沙砾地上,直到日暮时分,我等一行才渡过东洋河,进入张家口。张家口在北京西北方向,与北京相距395里,又与万里长城相接,并与蒙古交界,有人口十来万,系蒙古与中国其他地方重要的商品贸易集散地,故有诸多外国人杂居此地。我等一行在张家口投宿的客栈,据称就是一名德国人在此打理,此人名叫休梅卢兹。

客栈设施半中半西。已逾经日,我等投宿的一直是鸡茅小店,一行人似乎也已习惯住宿环境的脏污不堪,现在住进这般客栈,不由得恍若置身玉宇琼楼。在张家口,笔者首当其先的就是登万里长城。有关张家口长城的著文,之前已发表在建筑学杂志第189号,恕笔者此处不再赘述。张家口长城,窃以为,当属后魏时期所建。至于张家口本地建筑,如关帝庙、财神庙、万寿宫、文昌阁,虽说看上去金碧辉煌,然俱属近世以来新建。凡此建筑,可参见第108图(ル)至(ワ),及第109图(ィ)。

笔者先前用以代步的车马只雇至张家口,后段旅行何以为继,立即成为头等重大问题。笔者一行下榻客栈的二掌柜,名叫鲍森。在甲午战争期间,鲍森还是大兵一个,而今客栈的大掌柜,当时则是一士官。二掌柜鲍森屡屡向笔者建议骑马前行,虽然我等一行皆不惯骑马,但禁不住其一再劝说,也就欣然采纳,并依其建议,采买马匹、鞍具等物。鲍森非常热情,穿针引线,从中斡旋,帮助买下5匹被称为张家口名产的蒙古马。5匹蒙古马,原本出价170大洋,且鞍具作价另算,后经一再讨价,最终连马带鞍具,全部150大洋成交。待后来再看,当时此桩交易并无便宜可图,因为5匹马均非好马,各有怪习难改。

二十、台水

6月10日,离开张家口,行向西南,前往山西大同府。加上随行脚夫,笔者一行共5人。横川君走在最前头,论骑马,一行人中数横川君最有经验。其他人跟随其后,不知不觉间,也都陆续扬鞭策马。然骑行还不到15里,5匹马中,最桀骜不驯的一匹突然受惊发狂,将背上所负人、物皆甩落在地,而后脱缰狂奔,落荒而逃。好在横川君紧追不舍,翻山越野,将其追上。最后,人多势众,总算将其截住。为这匹马的捉拿归案,一行人就这样耗去一天时间,以致当晚只好借宿在当地一户农家的杂物间,此事说来让人捧腹。第二天,将这匹悍马与一匹用来驮重的老马相兑换,胆战心惊地又上路。我等一行,多不擅骑马,故行进之难,难以言喻。却说涉过西洋河后再往前行,少时,又需渡河,此河名曰“台水”。一行人穿过遍是鹅卵石的河床之后,意味着平原地上的行程到此告止,继之而来乃是不尽的崎岖山路。不仅道路险恶,而且天不作美,阴雨阵阵。中午时分,气温可达125℉,黄昏时分,当我等一行抵旧怀安城时,气温却已降至62℉,可真是寒冷彻骨。

翌日清晨,淫雨霏霏,温度计上的刻度显示气温已降至58℉。就在一行人即将动身启程之时,却因结账与店家发生争执。为此,店家关门闭户,不予放行。横川君虽大声咆哮亦不奏效,无奈之下,我方只好妥协,依店家所要之数,付足之后才一走了之。在中国,像店家如此的犟人大有人在,实在不可理喻。

离开台水后,行进在高原丘壑间,行20里许,笔者一行来至新怀安。新怀安有照化寺,此前笔者撰文介绍过照化寺建筑,此文发表在建筑学杂志第189号。请看第109图(ロ)、(ハ)、(ニ),俱是此地极具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细部写生。离开新怀安,复往西行,翻过道道山梁,来到子儿岭,再往前行,翻过一小山岭,终于进入山西地界,行走在山西大高原。记得山西境内首个驿站名叫“张家河得”。第109图(ホ)、(ヘ),系张家河得附近一带民居的写生。

二十一、山西高原

从张家河得出发,再往西行,原本峰峦起伏的丘陵地貌倏忽间消失不见,此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大平原,此乃西洋河平原。但见其方圆数百里,绵延不断,伸向远方。西洋河平原两边,则是崇山相对。虽为山岭裹挟,西洋河平原却是磅礴气势不减、广袤辽阔依然,看上去面积不下五六十里。平原上绿茵如画,牧草青青,只是未见有农田耕种。少时,我等一行来至天镇县。天镇县人口约略六七千,有慈云寺、玉皇阁、孔子庙等建筑。第109图(ト)、(チ)、(リ),即是上述建筑之写生。

离开天镇县,再向前行,却在荒凉高原上路遇大雷雨,一时昏天暗地,来到三十里铺时,只好下马在此投宿。晚上9时(6月13日),用温度计测,发现此时气温只有58℉。次日清晨,好个清凉天气,再测气温,发现已降至45℉。不久之后,又起身上路,遂至阳高县。

阳高县人口三四千许,有文庙、紫霞宫、玉皇阁等建筑。第109图(ヌ)、(ル)、(ヲ)即上述建筑之写生。

二十二、大同府与云冈

自阳高县始,所行路线,折向西南。来到王官屯时,已是酷暑逼人,尽管户外凉风习习,温度计却显示温高为115℉。此地建筑有观音庙。第109图(ワ)、(カ)系此观音庙写生。从王官屯继续前行,终于来至聚乐驿。此地有一崇宁寺,崇宁寺建筑颇有看点。第109图(ヨ)所示者,即崇宁寺建筑细部。我等一行,行行复行行,过三十里铺,为溯西洋河源,一行人转而登高往上(海拔约4700尺),而后再向西直下,来至谷底,遂见河流横亘在前。此即玉河,流自内蒙古,最后注入桑干河。渡过玉河,但见一处城郭屹立在前,城内商铺数千,鳞次栉比,户列门盈,直是通都大邑之气象。此城郭即大同府,海拔4300尺,距张家口正好370里。

大同乃昔日北魏之都城,曰“平城”。北魏王朝为拓跋氏政权,拓跋氏属鲜卑族,崛起于五胡十六国乱华之时,最终吞并北方诸邦,建立北朝政权。后来,大同为辽国所属,名叫“西京”。至金代,此地依然叫“西京”。是故,大同不乏北魏及辽、金二代的历史文化旧迹,堪称一情趣别致之古城。有关府城内大华严寺、善化寺等,笔者此前已在建筑学杂志第189号撰文介绍,恕笔者不再赘述 。第110图(イ)、(ロ)乃大华严寺;同第110图(ハ)则系大同府衙二道门,造型甚是别致。如此形制,在日本,似乎见于镰仓时代,故此门建造年代恐在明代以前。

第109图 张家口文昌庙斗拱及其他14景

第110图 大同府大华严寺正殿吻兽及其他2景

又从大同启程,向西行往归化城。我等一行,沿武周川行约30日里,遂至云冈。云冈者,一寥落寒村而已,但却有一石窟寺。有关石窟寺,笔者亦已先前在建筑学杂志第189号 撰文介绍,此处补叙一二。石窟寺起造于北魏明元帝神瑞年间 ,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年中 竣工,历七朝七代皇帝,耗时百余年方告功成。其建造之早,远早于日本推古朝 。依笔者所见,此石窟寺建造风格与古代印度犍陀罗 佛教艺术可谓是一脉相承。当年北魏势力盛极一时,西域40余国皆来朝贡,甚至有从西天竺前来朝觐者。当时的高丽,亦是每年必来献贡。北魏时期,前来朝贡的西域诸国,以波斯(即萨珊王朝时期的波斯)、阿富汗、嚈哒等国路途最为遥远 。只是,彼时,大月氏的犍陀罗国受到嚈哒打压,国家已濒临灭绝,故史书不见犍陀罗国正式遣使朝觐之记载,但当时犍陀罗与北魏之间保持联系则毋庸置疑。当时,西域诸国俱奉佛教,故西域诸国的艺术也是必属犍陀罗艺术无疑。窃以为,此乃北魏艺术何以与犍陀罗艺术一脉相承之原委,亦是后来北魏艺术何以传入朝鲜半岛之缘由。朝鲜半岛的佛教传来,最早可溯至前秦苻坚时期。但在那之后,中国佛教依旧不断影响朝鲜半岛,北魏的佛教亦然。第111图系云冈写生。其中,从(ロ)到(ト)为此前载于建筑学杂志第189号文章内容之补遗。

凡此建筑,纯属西域风格,与先秦及两汉以来汉民族地道、纯正的建造手法大相径庭。只是关于此话题,另日再作深入探析。不妨言归正传,且谈石窟寺。

云冈石窟寺的发现纯属偶然,原先做梦也想不到此地竟有拓跋氏时代遗迹。当初,只是想搜寻大同境内辽金二代遗物,石窟寺的意外发现自然令人欢欣鼓舞。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加之日程安排亦有问题,致使没能对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用心考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笔者判断,大同附近一带,应有拓跋氏历代帝王墓陵,以及其他北魏时期古迹。非常遗憾,笔者不得不放弃云冈考察的绝好机会。倘若此后行走路线改从大同向西经朔平至归化,进而深入西边的沙漠地带,定能有幸寻见昭示石窟寺与西域二者相关联的古代遗迹。想到此,西行之念实在是蠢蠢欲动,甚至难以抑制。实在可惜,假如此次旅行只是笔者孑然一身,别无他顾,恐怕就会在大同多待几日,而后从归化城溯黄河而上,进入甘肃,最后再行往土耳其。

我等一行从大同出发,望五台山而去。由于是抄近道而行,所以一路少有人烟,尽是荒山野地。启程后,出大同府城南门,南行10里许,武周川跃然眼前。过河之后,极目所至,大平原一片苍茫,唯见牧草蔽野,却看不到农地开垦,也见不到树木生长。除了原上离草萋萋,映入眼里的就只是道路两边绵延数十里的逶迤山脉。行30里许,来至一村庄,村名就叫“肥村子”。已是晌午时分,须在此觅果腹之物。然而我等一行能吃到的只是一种状似杂草、称作荞麦的麦粉蒸饼,仅此而已,再无其他佐食与充饥之物。

无奈饥肠辘辘,我等一行总算将此感觉怪异的陌生食物塞进肚里,而后继续赶路,向南行去。但见平路逐渐远去,山路迎面而来。转入山道后,坡越行越陡,山越来越高,四周景色亦愈显荒凉、旷寞,路旁山边,时有狐獾出没。日暮时分,来至一处叫“南米庄”的村落。此处荒村的贫寒凋敝,实是超出常人想象,我等一行的过夜之处,比猪圈还要污秽不堪。虽然对投宿之地栖身之处的脏污早已见怪不怪,并已经习惯将就对付,但此处的脏污却实在是太过不堪,于是,一行人只好寻一古寺叩门求宿。想不到寺中可宿夜之处亦与猪圈一般无异。无可奈何,一行人在此巴掌大的南米庄中来回找寻,最后总算在一民家找到栖身之处。这是一户善良人家,主人甚至为客人腾出自己的房间。我等一行总算有下榻之处,夜里得以安然入睡。

第111图 云冈石佛寺弥勒殿内壁及其他9景

二十三、应州

次日,又于高原台地上往南行去。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地面泛白的结晶盐碱,而且,地上亦到处是小水洼,水洼里积的即碱卤水。据闻,当地人即用此水洼中卤水熬盐。路上,野兔、栗鼠等啮齿类动物频现草丛间,鹫鹰为搜寻猎物在高空盘旋,何等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风情。一行人行有30里,来至桑干河上游处,并在此渡河。当地乡民牵马涉水而过,但见河水深及大腿上方。渡过桑干河,再往前行,时不多久,望见南边有一巨塔擎天,此塔便是应州塔。

应州塔系一木塔,八角五层,建于辽代清宁二年。有关应州木塔,详情可参阅笔者此前发表在《东洋建筑》(上)的《北清建筑调查报告》。就在我等一行考察应州木塔时,当地基督教堂堂主前来致候。盛情难却,当晚,一行人即留宿在堂主家中。此位堂主系中国人,提到当年义和团时,据其言,由于身系基督教徒,母亲与妻、妹均惨死。堂主自己总算死里逃生,连夜兼程,赶了4天的路才逃到北京。当时,大同附近一带被杀者不下300人,其中有10名外国人。由于主人提议唱《赞美歌》,大家虽音调不齐,却也荒腔走板跟着合唱,其情其景,多少有点滑稽。

二十四、茄越口·铁吉岭·繁畤县

从应州启程,继续前行。先抄一近道,而且算是近道中的近道,故非有本地人做向导不可。为此,笔者请地方衙门予以帮助,遂得一名向导带路。在向导带领下,一行人南行30里,来到崔家庄,在此歇息并用中饭。此处亦是除了荞麦饼外别无他物。仅此尚无大碍,最不堪忍受的是全村人尽出,层层围观,喧骚中还夹杂叫骂声。一行人只好轮番驱赶围观的村人,不胜疲乏。要说我等一行为中国人围观,又何止一次,被围观时的身心疲乏实在难以言表。离开崔家庄,继续南行,不久就见崇山峻岭迎面而来,转眼间已在眼前。此崇山一脉乃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万里长城正是沿此山脉的走向建造。雁门关可谓闻名遐迩,就在西边前方,距此地60里许。行至山脚一看,此处关隘名曰“茄越口”,关隘与城墙,尚是古长城风貌犹存。

穿过长城关隘茄越口后,又涉一条已经断流的溪谷。但见河床乱石累累,颇似日本古都的河原滩地,让人不无似曾相识之感。溪谷两岸,峭壁巉岩,犹斧錾刀削,更有磐石如剑山,雄踞在旁。我等一行,走20里许,来至一寒村,名叫“梨树坪” ,当晚即投宿在此。但栖身斗室的空间之狭小,以及卫生环境之不堪,实非语言所能描述。用于洗手擦脸的热水也没有,吃的无非照样是荞麦面饼,加上鸡蛋,此外再无他物。

第二天,依旧是跋山涉水。行走10余里,来至一山口。山口名叫“铁吉岭”,海拔9000尺许,巍然高耸。从铁吉岭处北望,只见大同平原一马平川,广袤无垠;再向南望,万仞峰外,有五台山擎天接地。如此画面,磅礴恢宏,美不胜收。山谷底下,滹沱河水咆哮奔腾,繁畤县城,看上去就像豆粒大小,蜷缩在滹沱河边。翻过山口,倏忽之间,上山变为下山。下山道路的陡峭难行,更是难以言状。时而行走在千仞断崖之上,时而陡坡急下如在屏风滑落,一行人无不冷汗直冒、心惊胆颤,时常还要下马徒步徐行。劳苦如斯,无以言状,好不容易下到山底。来至繁畤县城,眼前别是一幅新画卷,犹如舞台场景瞬间转换。但见滹沱河水清澈晶莹如明珠,泛着涟漪,潺潺流过,还有不知名的小鱼在水中嬉戏。再看那河畔水汀,芳草萋萋,更有杨柳依依。平川上是精耕细作的农地,生长麦子、蔬菜、罂粟。在此繁畤县城,我等一行所获食物,已不像早先那般为舍荞麦面饼则别无他物而犯愁,猪肉、白菜、红萝卜,一应俱全。北魏朝代,帝王屡屡临幸繁畤之地,想来,事非偶然,盖繁畤自有其诱人之处。

二十五、五台山

笔者拟自繁畤县城前往五台山,当地衙门欲派4名兵丁以作护卫,亦兼向导,笔者给予谢绝,只要了1名兵丁随行以充向导。离开繁畤县,先渡滹沱河,再向前行,即至五台山麓。山脚下淌过一条溪流,名曰“鹅河”。沿此鹅河,我等一行登山而上。五台山脉,远非日前攀登的铁吉岭那般险峻而又荒凉,山坡上到处可见松柏、杨、柳,且有畦垅田畴,处处阡陌。溪流两岸,岭高山峻,仪态万方,变化不断。一路看去,赏心悦目,一点不觉景色单调,大有峰回路转,更有胜景在前的舒心之感。是日,在一个名叫岩头的地方过夜。借清清溪流,涤尽身上汗渍、秽垢。在溪中洗浴之时,看见对面山头有鹿二三,目光惊奇望着这边,还听见山中野鸡鸣叫声声。此时此刻,何等心旷神怡;此情此景,至今难忘。

翌日,继续沿溪谷一路上山,终于来到分水岭。山顶处有一地名“狮子窝”,此地有一道场,又有一处葺琉璃瓦的十三层佛塔。佛塔高8丈许,十三塔层中层高以顶层最低,此塔建造于明万历二十七年。从岭上看去,五台山的五峰近在咫尺之间。不妨浏览一下五台山地图 。从狮子窝山岭处直指东北方向,前方的山峰便是中台,海拔大致10500尺;与中台西面相邻的山峰则是西台,海拔10000尺许;与中台东北方向相望的山峰乃是北台,海拔约11500尺,系五台诸峰最高;位在东面、隔着断谷深壑与中台遥相对望的东台,高约11000尺;还有中台南面的一柱擎天——南台,挺拔于群山巍峨中,高亦11000尺。五峰环抱的山中腹地,聚落着几多人家,此即五台山村,亦见堂塔、伽蓝,参差此间。

五台山村,恰是处于山腹正中,犹如上缘五角凸起的碗底,而此上缘凸起的五角,正好就是五台山的五峰。

我等一行,或许是因为眺望五台的巍峨五峰而雄姿英发,下山途中,个个精神抖擞,一路呐喊而去。路边遇一古寺,有一座五层佛塔作伴,只是此塔第四层高得出奇。再往前走,又见一佛塔,只是塔仅三层。我等一行依旧沿溪谷前行,终于来到清水河畔。自五峰奔泻下来的水流汇聚在此河谷中,而后冲破五角凸起的大碗一角,向南咆哮奔腾而去。一行人沿河谷溯流上行数里,来到一处地方,名叫“台怀镇”。笔者径投当地衙门,希予安排住宿,于是,衙门公差领路带往杨林街,到一名叫“塔院寺”的大寺院投宿。

自早,五台山被认作文殊菩萨道场,一直与南海普陀山以及四川峨眉山,共被视为中国佛教三大名山。五台山原本殿宇堂塔众多,只是不少已经荒芜破落,于今寺院只剩百余,而且,当今所存寺院中有六成带有喇嘛教色彩。寺中僧人,根本就是无学无识,对笔者的提问,所作回答完全不得要领,却又是相当利欲熏心,见钱眼开。五台山,看上去犹如日本的高野山,并无专供外人宿夜的旅栈客舍,前来拜山的香客就只能是宿在寺中。因此,五台山寺院中的和尚亦属半僧半商,念佛之外,似乎还兼香客食宿的营生。

我等一行先观显通寺,此寺号称五台山六十四寺院总舵 。次之,往菩萨顶,其乃五台全山喇嘛教寺的班头领袖。次之,往慈福寺 ,慈福寺内殿的欢喜天 造像,号称冠盖绝伦。次之,往罗睺寺。正巧,一位蒙古王爷在奴婢下人的前呼后拥下朝拜五台并下榻此寺。此人在大清朝爵高位重,傲慢至极,旁若无人,就连横川君也顿时神情惶然,气势全被压倒。次之,往塔院寺一游。塔院寺中,有一大白塔,高21丈。此塔据称造于明万历十年,好不气宇轩然,冠盖五台。白塔塔尖兀立于峰峦起伏的群山之外,一柱擎天,与蓝天白云相接,从远处便能听到那风铎铮铮作响 。离开塔院寺后,又往殊像寺,之后还去关帝庙,以及南山极乐寺

如此这般,五台山几处有名的伽蓝全观览一番。之后便是五台登顶。笔者决定先登距离最近也是最容易登上的西台与中台。一行人全都骑马,由一名向导在前带路,沿溪流从西北方向上山。走这条路,坡度最缓,上山不会感觉太难。走10余里,遂至溪流尽头,从这里再转入羊肠小道,继续上行,再走5里许,来至一山口,狮子窝的山岭逶迤绵延至此。翻过山口后却是一路下山,直插鹅河河谷。复从鹅河河谷再上山去,又行10余里,终于登至西台绝顶。好一处西台绝顶,地势开阔,不知名的野花四处开放,地上绿草如茵。在西台顶上,极目北眺,目光越过逶迤长城依伏跌宕的绵延群山,可以望见远方的大同平原;往南望去,群山不断,峰峦叠嶂,烟岚四合;远眺东方,透过峰峦万仞间,直隶大平原尽收眼底;云汉西望,滹沱河就在脚下。登临万仞高台,于笔者而言,乃平生首次,故别是一番感慨涌上心头。唯一遗憾的是,西台顶上的寺院堂塔已尽倾圮,佛像泥胎狼藉遍地,唯有大明洪武年间镌刻的碑石形影相吊,何等孤寂冷清。一行人在石室内各自镌名留念,而后辞西台而去。

第112图 五台山附近一带地图

中台位在西台东北,二者相距7里许。中台要比西台高出500尺,中台台顶也比西台更加开阔,若眺望四方,中台亦更显豁然开朗。站在中台台顶,自会感觉五台峰岳的东西南北近在咫尺,其余四台即在身侧。置身于此,散落在东西南北四台山谷间的一应寺院堂塔尽收眼底,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纵览四方,如米粒般大小、蠕动不停的是羊群,身上间有杂色斑点的是牛马,我等一行人,如醉如痴,陶然于如此旷阔辽远的风光景色。笔者在中台对一座明代古塔进行拍照,随后下山。古时,五台的各处绝顶都有寺院堂塔,于今几近毁废殆尽,只有中台与南台,尚有塔婆残存。

山上天高气爽,凉风习习,何等心旷神怡,又何等神清目明。今天是6月28日,山下正是暑气逼人,酷热难耐。然而,在此中台之上,却刚好相反,甚至有点寒气逼人,连手指头都有点发僵。后来听说五台山早至七八月份就会降雪,5月时节的五台山,犹是寒冷彻骨,不宜登山,只是6月中旬风和日丽之时方宜登山。照此说来,我等一行此次的五台登顶刚好就是恰逢其时,不能不说是幸运非常。

下中台后,于归途中在吉祥寺驻足小歇。寺中僧人让笔者观瞻据说是文殊菩萨的牙齿与用过的鞋履,那牙齿却是象牙,那鞋竟有2尺之长,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看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迷信的事儿还真是无处不在。

笔者本想东、北、南三台无一遗漏悉数登遍,后在一行人劝阻下只好作罢。于是,众人议定离开五台之后仍旧折返北京。坦言之,五台山有山崇岭峻之雄姿,却无山明水秀之丽容,五台山的寺院僧人也称不上学识与品德兼具。就此而言,我等此次五台之行,实在是乘兴而来却扫兴而返。

但是,毫无疑问,此次五台山之行,却也大开眼界,因此不能不说是获益良多。

第113图(1)乃五台山寺院常用的火钵;第113图(2)为西藏建筑风格的柱子;第113图(3)、(4)系藏式锡杖。

离开五台,沿清水河向南下山而去。路越行山越低,河面却越是豁然开阔。行有40日里远,来至一处叫作“金刚库” 的地方。路旁的寺院大门已毀,殿堂亦是破败不堪,寺内堂前,杂草丛生,已然是一处废寺。姑且抱以能有意外惊喜的侥幸心理进去一看,但见一条瘦狗狂吠不停,与此同时,一老僧从后堂出来,容颜枯槁,老迈至极,身上所披袈裟,破烂如海藻状,褴褛不堪。笔者简直不敢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僧人。问其日子如何过,回答说山上尚有少许田地,就靠种地为生。好一副五台山佛教丛林最为贫困寺院的真实画面。

再行10日里,来至石嘴。此地有一关帝庙,还有一碑石,此碑石为元代所立。庙里有一张6尺余长的剥制豹皮,问其来历,答曰系10年前于附近山上用火铳猎杀之物。据称,直至今日,此处附近一带还时有云豹出没。

二十六、龙泉关

从石嘴开始,我等一行东行20日里许,抵龙泉关。龙泉关乃太行山脉最高处,为直隶与山西二省交界。过龙泉关隘,乍一东望,惊讶发现下面即是万丈深渊,如奈何桥下的地狱深处,头上却又像是兜率天云霄殿,但见峰峦万仞,刺破青天。见此,一行人无不惊叹不已。此时我等所在位置乃是海拔五六千尺的高原之上,说五台山峰高有万尺以上,此时始信确非诳言。下山时,速度快如破竹,直下20日里,遂达龙泉村。再从龙泉村顺溪流而下,行20日里至下关,又行20日里抵不老树,寻至一已荒废的喇嘛寺庙,在此投宿过夜。随着直隶平原的渐行渐近,气候变化也越来越明显。在五台山区,早晚感觉凉爽,地里高粱高不过尺半,罂粟也还未开花。但来到此地,就是早晚也是酷热不堪,地里高粱已高过4尺,罂粟不仅早就开过花,而且也已灌浆结果,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收成了事。

第113图 寺院常用的火钵及其他5景

二十七、直隶平原

第二天,我等一行继续向东行进。群山逐渐隐去,眼前的大地渐显开阔、平坦。抵达阜平县时,虽说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所幸地形风景颇引人入胜。这里的山雄峻奇拔,大有冲霄而去之气势,可是这里的河流却是曲水蜿蜒,柔美而又温和。但见小鱼在路旁的流水中嬉戏,水边芦荻萋萋,大片的水田,稻青如茵,长势喜人,枣树林随处可见。在这里,既可以感受到一种日本农村田园风光的情趣,另一方面,此处农田,一块地里就栽有几色不同品种的时蔬,如此旖旎风情,令笔者心旷神怡,旅途劳顿也因此消失许多。一行人过了西庄,来至王快,并在王快投宿过夜。

二十八、从曲阳到定州

次日,又向东南方向行去。这一天,暑气嚣狂,一行人连骑在马上也觉酷热难耐,每至有树荫的地方都要停下歇息。沿沙河前行,十里长路,道旁全不见有树荫,一行人无处歇凉,其热非常,几近窒息。

赤日炎炎,热浪滚滚,我等发现路边田地里的农夫却是赤膊干活。再往前行,翻过一小山岗,眼前豁然开朗,但见直隶大平原一马平川,广袤无垠,如浩瀚大洋无边无际。曲阳县城就在前面。遥望前方定州大塔,不难想象,此时此际,我等天涯客心情何等激动。久在崎岖山路跋涉而疲惫不堪的一行人,不由得欢呼雀跃。不久之后,一行人来到曲阳县城,身上却是湿漉漉的,因为刚刚下过一阵滂沱大雨。用餐时,我等向客栈掌柜讨肉吃,却遭拒绝,说是今日合城官民祈雨,甚是灵验,是以得获如此甘霖,故须斋戒以谢神灵云云。无可奈何,我等只能自叹今日没有口福

翌日,我等一行顶着烈日在平原上行走,日行55日里,一路无恙,安抵定州。当地一所中学叫作“定武书院”,有一位日本人叫松崎保一——后来亦与横川君一起殁于日俄战争——在此执教,因此,我等冒昧前往拜访。看到有客来访,松崎君大喜过望,先烧好热水让大家洗澡,然后再招待晚餐。一行人恍若隔世,如醍醐灌顶,身心俱爽。第二天,炎阳依旧,天气热得似可将铁融化,身体肥胖的横川君终于不敌酷暑而病倒。笔者鼓足勇气,不惧烈日,大胆外出,前往众春园观瞻韩魏公以及苏东坡的遗迹,之后再到开元寺考察寺中的十一层高塔 。第113图(6)从ィ至ト部分,乃是塔内天花板面的花纹图案。看过开元寺后,还去过孔子庙,并在孔子庙发现一些古碑。

二十九、经芦汉铁路往北京

定州与北京之间通有芦汉铁路,故一行人决定利用铁路返回。至于马匹,则让随行脚夫带回北京。

从定州出发,当日就在中途于保定下车,并在保定稍作逗留。有关保定的经历,容后再叙,这里暂且省略。由于保定的理事衙门有横川君的一位朋友,名叫剑持,所以我等一行冒昧前往拜访。想不到还有一位叫冲祯介的日本人正巧也从北京来此造访剑持,因此大家一同于中庭围桌共餐,并交谈至夜阑更深。写到此,想到此次山西之旅苦乐与共的横川君,以及旅途中曾受他热情招待的松崎君,还有冲祯介君,俱已为国捐躯,永辞人世,不由悲恸欲绝。

7月6日,一行人离开保定回到北京,此趟算是中国之行预演的山西之旅也就画上句号。自6月1日从北京出发,屈指算来,此趟山西之旅正好费时36天。其间,行程1871里,即相当于267日里。旅途中,大家平安无恙,各自达到预期目的,不能不说此乃幸中之幸。通过此次山西之旅,笔者获得许多旅行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更具体地说,即能够在山西之旅之后立即办妥前往洛阳、长安、成都旅行的相关事项。笔者于是8月5日从北京出发,先到河南开封。有关这次新的旅行,请听下回分解。

旅程表一 pAt/2XZaqom5pb70fzRLaDdGWRfKmlKMWJEwexi2l0+XSb5Z63+PrX4Lg1Gwpl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