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曾国藩传略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清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公历一八一一年。他的祖籍原在湖南衡阳,清朝初年,有名孟学 者,始由衡阳迁居湘乡,遂为湘乡人。孟学四传至玉屏 字星冈,便是国藩的祖父。星冈为人,笃实勤谨,凡事皆具有规模,曾氏家道之基,完全创立于星冈公之手。星冈生竹亭、鼎尊、骥云,鼎尊早卒,竹亭生五子,长即国藩,次国潢字澄侯,次国华字温甫,次国荃字沅甫,次国葆字季洪。国藩秉性朴质笃厚,不尚虚华,少时器宇卓荦,状貌端重,五岁读书,九岁读毕“五经”,可以执笔为文,因此他最得星冈公的抚爱,而他脑筋中,留得祖父的印象亦最深。所以后来他立身为人,一举一动,都隐隐是承袭祖父的规模。

道光十四年,国藩乡试得举人,诗文之名颇著于乡里;不过此时所谓诗文,仅时文试帖诗之类,不足语于学问。次年他到京师会试落第,因即留在北京读书,自是之后,才算切实地做真实学问,穷研经史,留心经世之学。在京住了十几年,一方面京师人文荟萃之区,相与往还者很多有学问的人,便于磋磨研习;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与他一个结识天下贤土储才待用的机会。同时他又从善化唐鉴讲求为学之方,唐为程朱派的学者,曾氏义理学的基础,便建筑于此时。计此十余年中,他自己立身为人之道,辞章义理之学,都很有些根基;而又广结许多师友,后来事业上的助手,大半都是在此时认识清楚的。他在京师,一面专心研读,一面又参与过几次会试,后来清廷给他做礼部侍郎,其地位略等于今之次长,原是一个清闲的地位,仍得以大部分工夫,在学问上讲求。咸丰二年,国藩母亲死了,乃由京请假回籍治丧,在籍不多时,而太平军起,国藩奉清廷命,在湖南帮同办理本省团练,搜查土匪,保卫地方。

先是清廷自鸦片战败之后,种种腐败,完全暴露,割地赔款通商,颇激起人民的公愤。而广东一带,又值连年荒旱,上下官吏类皆庸暗无识,怙 权揽势,以残酷搜刮、粉饰太平为能事;人民水深火热,无以为生,洪秀全等乃于道光三十年,起义于广西桂平县之金田村,称太平天国。以民族革命相号召,采分田授产制度,标榜天主教义,人民风起云涌,争相附从。是时广西巡抚郑祖琛,老朽昏庸,因循畏事,太平军初起时,祖琛一味掩饰,及声势渐大,始张皇入奏,而事已无可奈何。提督向荣、都统乌兰泰、赛尚阿等,见匪盗四起,太平军尤所至无敌,颇有应接不暇手忙脚乱的气象,而向荣、乌兰泰又常闹意见,坐令数十营大军,处处搁浅,予太平军以从容布置的机会。然太平军亦不能联合两广的匪盗而成一大势力,不得已乃于咸丰二年二月,率其老弱男女不及一万人,由广西转入湖南。是时湖南官兵久疲,太平军长驱北上,而湘水正涨,顺流而下,指日可抵长沙。清廷大惧,江忠源、罗泽南、王珍等,以地方团练,与总兵和春,在长沙与太平军相持,向荣亦自桂林追至,激战三月,长沙未破;太平军乃夜造浮桥,渡湘而西,破益阳,渡洞庭,大破岳州。岳州城内贮有吴三桂所遗军械炮位甚多,悉为太平军所获。搜掳仓库,估舟五千余艘,蔽江而东,所过城镇,望风披靡。至咸丰三年二月,不过一年之间,太平军竟占了道州、桂阳、郴州、醴陵、岳州、武汉,再沿长江,顺流东下,陷取九江、安庆、芜湖、太平,而定都于南京。

我们翻开地图看看,太平军所过之地,——自广西至南京——途中遭挫折而未能夺得者,惟长沙一处而已。长沙之所以如此坚强,完全得力于地方团练。太平事起,曾国藩正在家守母丧,罗泽南、王珍等,力请曾氏出来主持地方团练。会清廷亦降旨命国藩在乡就近帮办湘省团练,国藩辞以母忧 不肯出,且言书生不知兵,其友郭嵩焘曰:“公本有澄清天下之志,今不乘时而出,拘守古礼何益于君父?且墨绖从戎 ,古之制也。”其弟国荃亦力劝之,国藩乃投袂而起,治军力主严明,常以岳武穆“不爱钱,不怕死”一语自励;但是此时兵政废弛,土寇蜂起,敌众未至,一夕数惊,地方官每畏葸养痈 ,国藩则先整顿军中纪律,十旬之中,戮二百余人,一时谤讟 四起,至送他一个绰号叫作“曾剃头”,意思就是说他好杀人罢了。国藩置之不理,勤加训练,湘团遂称劲旅,湖南境内渐次肃清。又奉命募为官勇,出境剿敌,他便仿明戚继光成法,束伍练技,编为湘勇,令罗泽南、王珍、塔齐布、邹寿璋、周凤山、储玫躬及其弟国葆等分将之,是为湘军陆师编制之始。翌年——咸丰三年,又用江忠源及编修郭嵩焘等所建水攻之策,购造兵船,编成水师,以成名标、诸殿元、杨岳斌、彭玉麟、邹汉章、龙献琛、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等分统之,是为湘军水师编制之始。声势渐渐浩大了。

太平军所过之地,只是奸掳焚杀,并没有政治上的设施;虽然从广西一口气跑到南京,裹胁民众百余万,但是他们所破的城镇,往往不多时间,仍为官军收复。迨 定都南京之后,始分两路作大规模的出征,一路是由扬州出皖北,经临淮凤阳而入河南,攻山西,以袭京畿;由丞相林凤祥、吉文元,主将李开芳等领之。又一路是沿江而上,经安徽之太平、芜湖、安庆,攻江西以争长江上游;由豫王胡以晃,丞相赖汉英、石祥贞等领之。是时清廷主要军队,则有钦差大臣琦善所统直隶、河南、陕西、黑龙江马步各兵,由河南信阳驰抵扬州,号为江北大营。向荣追太平军至江宁,屯孝陵卫,号为江南大营。外面看来,清军是很壮盛了,实则内容都是些京旗绿营之兵,老弱骄惰,久已无用,一遇劲敌,直如摧枯拉朽,风卷残云。虽江南大营得张国梁等之助,得维持七八年之久,然太平军得在南京支持十四年,亦未尝不是向 军老弱无能的表现。是故太平军虽受清军两路夹击,而其兵锋之锐,迄不为之少减。林凤祥等北路之军,既以半年之间,横行江苏、安徽、河南、山西四省之地,转战四千五百余里;而胡以晃等南路之军,亦以咸丰三年,先攻安徽桐城,破集贤关,再陷安庆,攻九江湖口,进围南昌。江忠源等屡战未下,飞书国藩告急,国藩遣郭嵩焘等,率湘勇千二百人,楚勇二千人,营兵六百人至,罗泽南亦率子弟乡人自成一军以偕,南昌之围始解。太平军见军势不利,乃回军沿长江而上,次年春,太平军水陆兼进,直破黄州,清将吴文镕战败自杀,武汉等处,望风瓦解;国藩自率水陆师由长沙北进应援。是时太平军气最盛,而国藩水师初出洞庭湖,遇大风,连坏数十艘,陆师至岳州,一战又不利,回走长沙。太平军乘胜溯湘而上,列舟靖港,复以一军出间道袭陷湘潭,踞长沙上游,国藩自督战船四十号,陆勇八百名,击太平军于靖港市。时西南风大作,水流迅急,不能停泊,为太平军所乘,水勇溃散,战船或被焚,或被虏,几乎全军覆没。国藩自愤成师以来,一出即失利于岳州,又惨败于靖港,痛恨之余,乃投水自杀,为幕客章寿龄援出。而国藩终以事不可为,遂草遗疏,秘密的把自己后事都办妥了,正准备自杀,却好塔齐布等大败太平军于湘潭,国藩闻之大喜,乃益遣水师往助。八月之间,水陆十战十胜,遂复湘潭。由是乘胜分兵三路,以提督塔齐布,道员褚汝航,知府罗泽南为中路,趋岳州。贵东道胡林翼为西路,趋常德。江忠源之弟知府江忠淑,直牧林源为东路,趋崇阳、通城。太平军乃弃常德,走岳州,复走湖北,湖南境内肃清。国藩又与湖南巡抚骆秉章,湖广总督杨霈,荆州将军官文等所遣各路兵,略定湖北。清廷闻之,命曾国藩署湖北巡抚,国藩以母丧未除辞,乃以兵部侍郎衔领兵攻战。时北路太平军,亦渐次为僧格林沁、胜保等所破,林凤祥、李开芳皆被擒不屈而死,清军始渐有起色。

两湖粗定,国藩为直捣金陵之计,进图江西,围攻九江。惟其时蕲州以下,西自九江东至饶州、广信所在皆有太平军足迹,而德化、小池口、湖口诸滨江要隘,为入皖门户,尤太平军之精锐所聚,石达开在安庆,遥为声援,皖赣形势,异常巩固。国藩遣萧捷三率水师越湖口,入鄱阳湖攻姑塘,湖口太平军则造浮桥连接两岸以封锁湘军。湘军水师半在江,半在湖,有外江内湖之别,石达开自将御国藩军,掷火烧外江战船数百艘,夺国藩坐船。国藩水师大溃,驰罗泽南军以免,愤欲自刎,泽南止之。石达开又以清军上游空虚可乘,因命秦日纲等进攻湖北,于是武昌已定而复陷。疆吏又畏葸莫敢撄其锋,太平军复攻江西。咸丰五六年间,江西七府一州五十余县,几全为太平军所有。当九江、武昌战事最激烈时,名将塔齐布、罗泽南皆先后阵亡,亦可见此时两军肉搏的情形了。

泽南既死,胡林翼分四千人令国藩弟国华统之,往救九江。既而国藩之父竹亭于咸丰七年二月死于里第 ,国藩、国华自瑞州奔丧,国荃自吉安奔丧。时国藩所经营者以水师为一大端,有战船五百余号,炮二千余尊,他请假回籍之后,就把这件事保荐杨岳斌与彭玉麟两人担任,其他饷糈 及陆军诸事,则由官文、胡林翼主之。此时正江西军事吃紧的时期,故清廷只准他三个月假,他却要坚请在家终制 。后来因为事势的逼迫,国华、国荃于是年秋先销假回任;次年夏四月,国华与李续宾等收复九江;秋八月,国荃收复古安;石达开窜浙闽边界,而湖北、江西之太平军乃渐渐荡平。

咸丰八年秋,国藩膺 清廷之命,复出料理军务,由武昌历九江、湖口,以达南昌。先是官文、胡林翼会筹东征之策,陆师渡江先皖而后及江南,水师先安庆而后及南京。以图皖之事,属之李续宾,疏请加巡抚衔,专折奏事。时太平英王陈玉成主皖事,既陷庐州,乃于距庐州九十里之三河,屯粮械,筑大城,环以九垒,防守甚严。续宾既下桐城,遂进攻三河,大战破之,九垒皆下,而所部伤亡亦众。玉成暨侍王李世贤,纠合捻匪首领张乐行自庐州至,抄续宾后路,四面围裹,愈集愈厚,续宾知事不可为,夜乘跃马,入太平军而死。曾国华及诸弁 员死者六千人,湘军精锐歼灭殆尽,国藩闻之大惧,深恐湘军从此不能复振。会是时江南大营为李秀成所袭,提督和春、张国梁皆战没。和春督师江南,张国梁帮办江南军务,东南半壁,倚如长城。国梁谋勇兼优,数年以来,规划江宁,自谓克复在指顾间,乃兵饷大权,为和春所掣肘,以致援绝力竭,皆捐躯以死。江南大军三百营,悉为太平军夷为平地,清廷闻之大为震动。

道光以来,满人的腐败无能,已大白于天下,至咸丰时,始有文庆、肃顺等人,稍稍觉悟。文庆为满洲大学土,在内阁常密请破除满汉藩篱,不拘用人资格;欲办天下大事,当以用汉人为重,彼皆来自田间,知民疾苦,熟谙情伪,岂若吾侪 未出国门一步,懵然于大计者乎?肃顺在当时,骄恣暴戾,人莫不切齿骂之,然而主用汉人,倒是他最努力。他常说:满族中无一人可用者,国家遇有大疑难事,非倚重汉人不可。是时曾国藩、胡林翼等之握兵柄,肃顺尤力主之。每与人言曾国藩之识量,胡林翼之才略,皆彼素所心折;故虽祁寯 藻、翁心存两大学士之ç 龃龉,寯藻至谓国藩以匹夫居乡里,一呼而从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而主志终不为之摇夺,肃顺盖与有功焉。然而话虽如此,清廷究不欲以优越地位畀 予“匹夫”。国藩治军七八年来,转战于两湖、江、皖等省,皆以兵部侍郎资格,与地方大吏有主客之势;虽每次打了胜仗,清廷总以“曾国藩调度有方,著交部从优议叙”几句刻板文章,予以安慰,从未以实权相予。自江南大营为太平军所夷,两江总督何桂清遁走,江苏巡抚徐有壬、浙江巡抚罗遵殿俱死于难,眼见东南大局,土崩瓦解,始于十六年六月诏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于是事权归一。国藩乃保荐左宗棠专任浙事,李鸿章专任苏事,曾国荃围攻安庆,而胡林翼抚湖北,沈葆桢抚江西,晏端书谋饷粤东,皆联络一气,而饷有所出,呼应皆灵,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皆从。

国藩既膺两江总督之命,乃以围攻安庆之师授与国荃,自率军进驻安徽南部之祁门,以固吴会人心,兼壮徽宁声势。十年十月,太平侍王李世贤悉众围祁门,分三路进攻:一出祁门东,陷婺源;一出祁门西,陷景德镇;一出祁门北逾羊栈岭,直趋国藩大营。祁门危险万分,文报饷路,几于不通,有人劝国藩退师,国藩不听,悬剑帐外以自矢曰:“去此一步无死所!”坚忍数旬,至十一年正月左宗棠击乐平,六战皆捷,乃通赣皖运输之道,而国荃亦大破陈玉成于安庆,遗书国藩谓“株守偏陬 无益,宜出大江规全局”。国藩战略,乃为之一变。

国荃既克安庆,乃回湘增募新军,转回安庆。其弟国葆亦从兄转战,所向有功。国藩乃以规取 金陵事付之国荃、国葆,又因苏常迭陷,乃疏荐道员李鸿章才大心细,堪膺疆寄,令仿湘军营制,自练淮军,并选名将程学启、郭松林以助之,命规复苏州,自己则由祁门移驻安庆,指挥众军。计国藩此时所指挥者,除国荃、鸿章之师外,左宗棠规取全浙之师,江北多隆阿围庐之师,李续宜援颍之师,江南鲍超进攻宁国之师,张运兰防剿徽州之师,杨岳斌、彭玉麟肃清下游之师,与袁甲三、李世忠淮上之师,都兴阿扬州之师,冯子材镇江之师,均奉命受国藩节制,军政统一,战事乃日有起色。

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荃破金陵,戮洪秀全尸,章王林绍璋、顾王吴汝孝皆自杀,妃嫔投河死者无算,将弁三千余人皆战死,军民十余万人争蹈河死,尸填溢如桥,城郭宫室,连烧三日不绝。是时李鸿章亦于二三年间,先后收复太仓、昆山、吴江、江阴、苏州、常州等地,清廷闻之大悦,命廷臣议封赏。初咸丰死时,遗命能克复江宁者,当封以王爵。至是廷议以国藩文臣,且非满人,一旦封王,为旧制所无,因诏封曾国藩一等侯爵,曾国荃、官文、李鸿章俱一等伯爵,其余封赏有差。当江宁克复之际,国藩曾东下视师,惟不久又回皖垣;是年九月初一,乃率其全眷至江宁,改英王府(后由李鸿章改为安徽会馆,今尚存在)为两江督署。

时太平诸领袖虽相继而亡,其余党则散布于江北、安徽、河南、山东一带,而为捻乱。僧格林沁战殁于曹州,其势甚炽。四年四月,国藩奉命赴山东一带督兵剿办,山东、河南、直隶三省旗绿各营,及地方文武员弁,均归节制调遣。国藩乃会同淮军各将领,设安徽临淮、江苏徐州、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四大镇兵,互相遥应,呼吸相通;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匪势渐渐清弭 ,而后起之淮军,又颇得人,国藩很有退休的意思了,乃自陈病状,请以散员留营自效。清廷命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而以李鸿章代办剿捻事宜。

国藩回任后,乃极力讲求吏治,以苏民困,又值是时正英法联军之役之后,外事日多,知笃守故常,不足以图自强而御外侮,举凡劝农、课桑、修文、清讼、戢 暴、去贪,以及整顿盐务,开垦荒地,铸造军械,仿制轮船,派遣出洋子弟,莫不手定章程,规模具备。七年四月,诏补武英殿大学士,七月调直隶总督,而以马新贻总督两江。他在直隶任上,仍旧继续地讲求吏治,劝学课农。是时清廷很感觉旧有军队,罢软凡庸,不足以戢乱,因令国藩在直隶以练湘军之法,选练六军,意为捍御畿辅之用,且为刷新全国军政之基。国藩乃条陈许多治军之法,清廷均一一允从。其后以直隶练军有效,他省仿而行之,营务为之一振,自国藩始。同时天津一带,常闹教案,而以同治九年之天津教案为最烈。先是天津有匪徒迷拐人口,为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所获,供称受迷药于教民。民间遂喧传天主教堂遣人迷拐幼孩,挖目剖心为药料,又以义冢内尸骸暴露,俱视为教堂所弃。同治九年五月,遂聚众焚烧教堂,及拆毁法人所建仁慈堂,殴死法领事丰大业,杀伤教民男女数十人,又误杀俄国商人三名,误毁英美两国教堂各一所,群情汹汹,天津大扰。而曾国藩斯时正在病假中,清廷命亟往天津查办,国藩到津,立意与通商大臣崇厚分谤,不奖士民义愤,盖以粤捻初平,不宜与邻邦构衄 ,又虑四国合纵,变生不测,于是力主和平。而法使罗淑亚肆意要挟,必令府县官及陈国瑞三人议抵,崇厚欲许之,国藩力持不可;而津民不知,大怨国藩,清廷诸人亦群起掊 击。崇厚惧事决裂,奏言国藩病重,请罢免,清廷乃以李鸿章代之,实则国藩所办,已有眉目。是年秋九月,仍由国藩与法使议结。定滋事人犯正法者十五人,军流者二十一人,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皆遣戍,陈国瑞讯与津案无涉,着免议。案既结,又特派崇厚前往法国道歉,事乃了结。了结之后,国藩颇以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自责,引为一生憾事。当这件事初发生的时候,他本预备以身殉事,由保定将赴天津曾与其二子信云:“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协,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驱,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其后能于原案之外,无他损失,总算是已经出他意料之外了。

同治九年七月,两江总督马新贻为张汶祥刺死,清廷诏以国藩调补两江总督。此时国藩已经六十岁了,右目已经失明,又常患眩晕,因历陈病状,请另简贤能,开缺 调理。清廷则谓“两江事务殷繁,职任綦重,曾国藩老成宿望,前在江南多年,情形熟悉,措置咸宜;现虽目疾未痊,但得该督坐镇其间,诸事自可就理,所请另简贤能之处,着无庸议”。是年岁底,国藩抵金陵赴两江总督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公历一八七二年,国藩卒子两江总督任所。现在有《曾文正公全集》行于世。 cMI0WGKhs6fo/6P36lQmVTd8PSjoymPSdtjyxyoijX+nRqxCw2gtZWo8mfic+j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