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五章
在加拿大 多伦多 金斯敦 蒙特利尔 魁北克 圣约翰 再次回到美国 莱巴嫩 震颤村 西点

独立的美国和英属加拿大的社会风气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不想做对比和对照。我只对在加拿大的行程做简短的介绍。

离开尼亚加拉城之前,我不得不提一下那里令人讨厌的环境,任何一位参观大瀑布的旅客都会很敏感地发现这一点。

在平顶岩上,有一个属于某个导游的店铺,出售各种当地的纪念品。为了留念,游客们也能将自己的名字签在一个小册子里。房间的墙上挂了很多这样的小册子,下面还有这样一条告示:“游客们请不要随意复制或摘录保存在这里的登记簿和名册上的留言及评论。”

由于有这样的告示,我本该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碰它们,无视它们的存在,就像是放在客厅里的那些书一样:满足于那些虎头蛇尾的愚蠢故事的书,它们现在只是被加了框挂在墙上而已。然而,读过这条告示之后,我不禁好奇,这些精心保存的小册子里究竟都写了些什么。于是我悄悄翻了几页,却发现那些册子里的字迹非常潦草,内容也是不堪入目,不忍卒读。

人中间居然有这样下流卑鄙的败类,在自然最伟大的圣坛阶梯上把这种亵渎的话写下来,这真令人感到耻辱。但是这些应该是为那些愚蠢的人准备的。把它们安放在一个公众场合,任何人都能看到它们,这些用英语写成的话本身就是对英语这种语言的侮辱(虽然我希望这种事不是英国人干的),它们被保存在那里,这是对英语的亵渎。

尼亚加拉的兵营,通风很好,位置也不错。有一些是一间间独立的大房子,位于瀑布上方的平地上,这个地方本来是规划要建旅馆的。傍晚,女人和孩子们躺在房间的阳台上,看着男人们在门前的草地上踢球或做别的运动。他们看起来很活跃很开心,路过这里的人,都忍不住驻足观望。

美国和加拿大都在尼亚加拉河沿岸驻扎了卫戍部队,这两国在这里的卫戍部队之间的间距应该是最小的,因此士兵逃亡异国的事频繁发生。我们可以做出这样合理的推论:士兵们认为国境线对面有财富和独立等待着他们,怀着这种疯狂的幻想,他们做出了叛国的行为。但是,那些叛逃的人们,真正叛逃之后过得也并不幸福而满足。在许多实例中,叛逃的士兵都公开表示了自己对现状的不满,并称,如果能得到饶恕或宽大处理,他们愿意回到旧部队里去。尽管如此,时不时地还是有士兵抵抗不住诱惑,做出与他们同样的事来,为了渡过前方那条河流而丧命的事也并不罕见。不久前就有几个家伙试图游过去,却不幸溺水了。其中一个,一时兴起试图将桌板当船划过去,却被漩涡卷走了,他残破的尸体那些天里一直在水流间打着转转。

我认为,人们对尼亚加拉大瀑布发出的声响的描述有点言过其实了,考虑到那下面水潭的深度,我就更加确信了这一点。我们在尼亚加拉住的那段时间,没有刮过一次大风,但我们从未在三英里外的地方听到过瀑布的声音,即便是在日落的安宁时分,即便我们试过多次,却从未听到过。

在昆士顿,我们搭上了去多伦多的蒸汽船(我应该说他们是把这个名字安在了那个地方,而他们的码头其实在对岸的刘易斯顿)。这个小镇位于一个美丽的河谷,碧清的尼亚加拉河就从这河谷中经过。河谷的尽头有一条道路,蜿蜒盘旋在小镇所在的山岭间。从河谷上这个角度观赏,真是风景美如画。最高的山岭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是议会为了纪念布洛克将军而设立的。在与美国的某次战争中获胜之后,他遇害了。某个叫雷特的流浪汉近期因犯下重罪被判入狱,两年前曾毁掉了这座纪念碑。此时,纪念碑已成为一片废墟,顶端一段长长的铁栅栏残骸低垂下来,在风中摇摇晃晃,就像野生的常春藤枝蔓或者遭到了破坏的葡萄藤蔓。这座纪念碑本来很久之前就该由公众筹钱修复的,这个工程实际比人表面上看到的重要得多。首先,这本来是英国政府授权建立的,是为了纪念这个地方的捍卫者在这里死去而建的。其次,它现在这样,以及导致它变成这样的残暴行为没有得到惩罚的记忆,无法安抚这边英国人的情绪,也无法终结他们关于边境问题的争吵和纠纷。

我站在这边的码头上,看着乘客们登上一艘蒸汽船,我们将要搭乘的蒸汽船就在它后面。他们正帮一位军士的妻子把为数不多的行李堆放在一起——那位女士一边盯着那些脚夫匆匆忙忙地将行李都放上船,一边盯着一个巨大的洗涤盆,因为她似乎对所有不值得的东西都不忍放手。三四位士兵和一位新兵从她身前走过,登上了船。

那位新兵非常年轻,体格强健,身材匀称,但看上去却不是很清醒,与那些有点儿宿醉的人一样。他的肩头背着一个小包袱,下面吊着一根手杖,嘴里还叼着一个很短的烟斗。他尘垢满面,肮脏不堪,就跟所有的新兵一样。从他鞋子的磨损程度可以判断出,他之前步行过很长一段距离。但是他个性开朗,一会儿跟这个士兵握手,一会儿又搭上了另一个士兵的后背,不断地说话大笑,就像一只闲散的狗在吠叫。

那些士兵都在嘲笑他,而不是与他谈笑。他们拄着手杖站在那里,冷冷地盯着他,说:“继续吧,伙计,趁你现在还能得意!很快你就会明白的。”突然,那位不断大笑着朝舷板退去的新兵在他们眼前摔了下去,重重地砸进了船只和甲板之间的河水里。

一瞬间,那些士兵的脸色就都变了,我还从来没见过变脸这么快的。在那个人落水的时候,他们惯常的言行举止,他们刚硬而不自然的神态全都消失了,他们马上变得急促起来。很快他们就把他打捞了上来。他的双脚先露出水面,他的衣服后摆盖在他眼睛上,他身上的一切都错了位,水从他的破衣烂衫里流出来。他们刚把他的事儿处理好,发现他并没有受什么伤,就马上恢复了士兵的样子,比之前更加镇定自若地拄着手杖四处看着。

那个半醉半醒的新兵四处张望了一会儿,好像他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为自己的获救而表达感谢,但看到的却是一副冷冰冰的态度,一个最担心他的士兵又咒骂着把他的烟斗递了过来。于是,他把烟斗塞进嘴里,将双手插进湿漉漉的口袋里,甚至都没拧干衣服上的水,就吹着口哨上了船。他什么都没有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好像他是故意这样做的,而且已经完美收官了。

这艘船刚一离开码头,我们的船就过来了,很快它就载着我们来到了尼亚加拉河的河口。美国的星条旗在河岸这边飘扬,而英国的米字旗在另一边飘扬。两者相隔的距离非常近,两方的哨兵通常都能听到对方哨所里士兵的声音。从这里,我们驶进了安大略湖,这是一处内海。六点半,我们到了多伦多。

多伦多四周的乡村,地势平坦,没有什么优美的风景,但这城里充满了活力和生机,繁荣昌盛,熙熙攘攘,非常发达。街道铺设整齐,街灯都是汽油灯,房子很大很舒适,店铺商品琳琅满目。许多店铺的窗口都摆放着商品,就像英格兰发达的城镇一样。它一点也不比什么国际大都市逊色。这里有一座石头监狱,除此之外,还有一座美丽的教堂,一个法院,公共事务办公室,宽敞明亮的私人住宅,以及一座官方的气象台——用以观测和记录地磁的变化情况。加拿大大学也是这座城市的公共建筑物之一,在这里可以以低廉的学费获得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每年的学费不超过九英镑。这所学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捐赠,口碑非常不错。

几天前,加拿大总督亲手奠定了一所新学府的基石。这所大学建成后会非常漂亮而宽敞,前面会有一条长长的走道。现在这条路已经铺好了,成为一处公众走廊。无论什么季节,这座城市都适合健身运动,因为主要街道两侧的步行道上都铺设着木板,就像地板一样,而且清洁干净。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这个地方,人们的政治分歧很大,这导致了很多败坏地方声誉的不光彩事件的发生。不久前的一次选举后,获胜方候选人遭遇了一次枪击,其中一位候选人的马夫被子弹击中了身体,但并没有受到很严重的伤害。但是另有一人在此次事件中丧命。在一次总督指挥的公众典礼上,那面掩护了谋杀者的旗帜(不只是在罪行中,也在罪行所导致的结果中),在那位总督举行的公众典礼上再次展现了出来,像彩虹一样绚丽,只是陈旧了。我想不用我说你们也该知道那面旗帜是橙色的吧。

中午,我们离开多伦多去金斯敦。第二天早上八点,我们乘坐的蒸汽船已经到了安大略湖,会在希望港和科堡港稍作停留,科堡是一座繁荣兴盛的小镇,然后我的这段行程也就将到达终点。航行在安大略湖上的船只,运载的都是面粉。在科堡和金斯敦这一段航程里,我们船上装载的面粉不少于一千零八十桶。

加拿大政府正位于金斯敦,但它其实是一座很穷的小城,近期这里发生的一场火灾更是让这里的市场破败不堪。事实上,据说金斯敦一半的城池都毁在了这场火灾里,而另一半则还没有建设好。总督官邸既不气派堂皇也不宽敞明亮,却是这一带最重要的房屋。

这里的监狱也很不错,管理很到位,很周到细致。犯人们可以当鞋匠、缆索工、铁匠、裁缝、木匠和石匠。一座新监狱正在建设中,但距离最后完工还需时日。女囚犯们则在做针线活。其中有一个漂亮的姑娘,才二十岁,却已经被囚禁了近三年了。在加拿大革命期间,她曾为在海军岛上自封为爱国者的人传递信件,充当信使。有时候,她打扮成一个小姑娘的样子,把信件藏在胸衣里;有时候她打扮成男孩的样子,把信件藏在帽子的夹缝里。扮成男孩的时候,她总是像男孩那样骑马。这对她来说一点也不难,因为她能够驾驭任何成人骑的大马,甚至能用一根皮鞭驾驶四匹马拉的马车。为了完成她的使命,她偷了一匹马,这一行为把她送进了监狱里。但是她长得很可爱,读者们可以从我所述的这一情节中推测出来:她的眼睛明亮,目光锐利,常常透过监狱的栅栏,看着外面的世界。

这座城里还有一个坚实的防空洞,位置险要,毫无疑问功能也齐全。但这座城市距离前线太近,可以想见战乱期间它里面的状况。这里还有一个海军小船坞,两艘官用蒸汽船正在建造中,船坞里一片繁忙景象。

五月十日上午九点半,我们乘蒸汽船从金斯敦启程,顺着圣劳伦斯河,前往蒙特利尔。这条著名的河流两岸景致不可胜收,尤其是航程最初的一段,经过上千座岛屿,美景更是梦境中也难遇的。岛屿层出不穷,满目苍翠,草木繁茂。它们大小各异,有的岛屿非常广阔,人要在上面走半个小时才能看到另一侧的河岸;有的岛屿很小,就像是河水荡漾出来的涟漪。而且它们形状也各不相同。无数美丽的小岛聚合在一起,茂盛的树木生长在上面,组成了一幅极富情趣的画面。

到了下午,我们行经的河面不知为何突然沸腾起来,还泛起了泡沫,于是我们放慢了船速,因为水流猛烈的冲击力是很惊人的。七点时,我们到了迪肯森码头。接下来的两三个小时,我们将乘驿车前行,因为很短的时间里,河面的航道变得非常难行,充满了危险,蒸汽船根本过不去。路上的交通状况也很差,车行速度缓慢,这让从金斯敦到蒙特利尔之间的这段路显得乏味冗长。

我们的驿车在离河边不远的一块宽阔的土地上停下来休息。远处的圣劳伦斯河上,警示灯的灯光刺眼。夜晚黑暗而阴冷,旅途沉闷而枯燥。我们抵达下一个港口时已经近十点了,我们登上了蒸汽船,上床睡觉。

一整晚船都停靠在港口,第二天天刚亮就出发了。清静的早晨突遇疾风骤雨,空气十分潮湿,但是很快,雨势逐渐停歇,天色也变得明亮起来。早餐后走上甲板,我很惊奇地发现,有一只非常大的木筏顺着水流飞速而下,船上有约三十到四十栋木屋子,至少也有三十到四十根桅杆,看起来就像是海员之街一样。我看到后面还有很多这样的木筏,但都没有第一只这么大。所有的木材,或称原木——在美国是这样称呼的,都是这样顺着圣劳伦斯河漂下去的。木筏抵达目的地时,就会被撞散。所有的木材都被卖掉,而船员们则返回去取更多。

八点时,我们再次上了岸,搭乘一辆驿车行进了四个小时,穿过一个环境宜人、作物长势良好的乡村。这个乡村完全是法式风格,无论是房舍的外观、氛围、语言,还是农民的衣着、商铺旅馆前的广告牌,还有路旁圣母玛利亚的神龛和十字架,都是如此。每个普通的劳动者和孩童,尽管脚上没有穿鞋,腰间几乎都系着一条色彩艳丽的腰带,通常是红色的。女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做各种家务活儿。所有女人都戴着宽檐的软草帽。村里有天主教的牧师和修女会,交叉路的路口和其他公众场合都有上帝的塑像。

中午我们登上了另一艘蒸汽船,下午三点抵达了魁北克省的拉钦城,距蒙特利尔九英里远。在那里,我们离开了河流,顺着陆路继续前行。

蒙特利尔位于圣劳伦斯河畔,背后有一片丘陵,既适合骑马,也适合驾车。街道很狭窄,很不规则,就像法国城镇一直以来的那样,但到了近当代,城市还是很宽敞通风的。城里有很多很棒的商铺,城里和市郊都有很多豪华的私人住宅。码头上铺着花岗岩,美观精致,坚固难摧。

这里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天主教教堂,近期刚刚在里面修建了两座尖塔,其中有一座还没有完工。大教堂前面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面目狰狞的方形砖塔,外观奇特。这个地方某些所谓的“明智”之士已经决定不久就拆掉它。这里的政府官邸比金斯敦的要好得多,整个城市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城郊某处有一条厚板道,不是人行道,五到六英里长,也是一条很著名的道路。春天来临的时候,来这里骑马的人总要多上两倍。这里的季节更替是很快的,从荒凉的冬季到活跃的夏季,往往只要一天的时间。

去魁北克的船是晚上出航的,也就是说,傍晚六点从蒙特利尔出发,第二天早上六点抵达魁北克。在蒙特利尔居住期间(超过两周),我们去魁北克远足了一回,被那里的情趣和美丽迷住了。

这个号称“美洲的直布罗陀”的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海拔高得令人头晕目眩,城市主体几乎悬挂在空中,街道崎岖不平,出入城的街道狭窄,每一个拐角都有独特而绚丽的风景。

这个地方令人难以忘怀,景致别有一番风韵。你不会把它和其他地方混淆,任何到过这里的游客都能马上回忆起这里的景色。这座城市除了风景秀丽如画,还有很多令人回味的故事。那座高危的悬崖上,乌尔夫和他英勇的同伴们在那里立下赫赫战功;亚伯拉罕平原上,他受到了致命袭击。蒙特卡姆勇敢地守卫着堡垒,那里有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挖好了的他的坟墓,但是,一颗炸弹炸毁了那里。这些都没有被这里的人记住,也没有被记录在当地辉煌的历史中。那是一座很重要的纪念碑,承载着两个民族的历史,使两位英勇的将领获得了不朽,两位的大名也都刻在了纪念碑上。

这座城里有很多公共建筑、天主教教堂和修道院,其中最漂亮的是旧总督府邸和慈善机构。秀雅的乡村,土地肥沃,林木茂盛,依山傍水。加拿大的村庄绵延数英里,从白色的雪线上看过去就像是土地的脉络一样清晰。五颜六色的山墙、屋顶和烟囱在这多山的小城里很普遍,美丽的圣劳伦斯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小小的船只停泊在岩石下面,由于逆着光,远看去,那些索具就像是蜘蛛吐出的丝网一样纤细。船上的大木桶看起来也像玩具一样,忙碌的水手们则缩小成了一个个小木偶。这一切都被堡垒中一个破败的窗户镶上了边框,从阴暗的房间里往外看,就变成了最耀眼而迷人的风景画。

每当春季来临,大量刚从英格兰或爱尔兰来的移民们,在去往加拿大偏远地区和新开发的居民区时,都会经过魁北克和蒙特利尔之间的这段路。如果说清晨在蒙特利尔的码头散步(正如我经常做的那样),看着许多人带着行李箱涌进公共的码头是一种娱乐的话,那跟他们一起挤上蒸汽船,混迹在他们之中,随心观察并聆听他们,又不引起他们注意,这就更令人感兴趣。

我们从魁北克返回蒙特利尔时,船上就挤满了这样的移民。晚上,他们甚至把床铺到了甲板上(至少是那些有床睡的人)。我们的船舱门前都被他们占领了,过道也被他们堵住了。他们几乎都是英国人,大部分都是从格洛斯特郡来的,已经跋涉了一个冬季了。然而,孩子们看起来仍然干净整洁,他们的父母虽然贫穷,但对他们充满爱意,极富自我牺牲精神。

人们常说,贫困时比富贵时更难保持良好的德行,贫困时展现的美德也更加耀眼夺目。一栋豪华的府邸里住着一个男人,他是最优秀的丈夫和父亲,他的积蓄富可敌国。但是,把他带到这儿来吧,让他登上这拥挤的甲板,给他年轻貌美的妻子换掉丝绸的衣物,取下她戴的珠宝,散开她精美的辫子,让她的眉间过早地产生皱纹,让忧虑和贫困锁住她的面颊,让她面色苍白,给她娇弱的身躯披上打着补丁的衣服,让她变得一无所依,只有他的爱才能给她鼓舞和力量,这时,你就会确信以上我所说的话。他的社会地位改变得如此之快,他这才发觉,那些爬上他膝头的年轻人并不是来给他增加财富和名望的,而是来跟他抢夺日常用度的。他的食物本就少得可怜,还引来劲敌掠食。那么多人都想要夺走他的安逸,让他在夹缝中苦苦求生。他的孩子们过得并不甜蜜幸福,而是充满了痛苦和欲望,变得病痛、焦躁、任性,爱抱怨。就让他的孩子们那样吧,没有童真的幻想,而是充满了寒冷和饥渴。如果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能够抵抗住这一切的侵袭,他对孩子们充满耐心、关爱和温柔,担心孩子们的生活,总是记挂着他们的欢乐和悲伤的话,那就把他送回议会、布道坛和法院吧。当他听到关于那些劳苦大众的沉重话题时,让他也来发言,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并会告诉那些当权者们,与这样一个阶层相比较,他们也许是高贵的天使,但最终进入天堂时,他们却是最卑微的群体。

我们当中的哪一个人能够断言,如果自己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生活,那他会变成什么样?看看这些移民吧,远离故国,无家可归,缺衣少食,漂荡不定,因长期的游走和艰难的生活而疲乏不堪;他们教导和看护孩子们是多么耐心啊,他们总是把孩子们的需要放在首位,然后才是他们自己。那些女人们是希望和信仰的温柔使者,男人们也会受到她们的感染,从不恼火抱怨。我感觉心底升起的爱意和敬意比之前更加强烈,我祈祷上帝,让更多无神论者在生活这部教科书里学到这简单的一课。

五月三十日,我们搭乘蒸汽船离开了蒙特利尔,再次前往纽约,途中要经过圣劳伦斯河对岸的拉尔草原。然后我们乘火车去尚普兰湖岸边的圣约翰。为我们加拿大之行送别的,是当地的一群英国军官(他们是一群绅士,旅途中对我们非常热情友善,让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耳边一直萦绕着“万岁大不列颠”的呼声,我们很快就远离了蒙特利尔。

但是,加拿大已经印在我脑海之中了。在我心底,它一直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很少有英国人愿意了解加拿大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它一直在静静地成长,过去的矛盾得到了调解,很快就会被忘掉,公众情感和公民个人的进取心齐头并进。加拿大人并不激情难抑,这个国度的脉搏健康稳定而持续,充满了希望。我从前一直认为加拿大是一个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国度,是一个沉睡的国度,被人逐渐淡忘,孤独地虚度光阴,然而像蒙特利尔那样繁华的码头,码头上吞吐货物的船只,不同港口里的船舶数量,商业、道路和公共事务,还有这里对劳动力的极大需求,这一切都让我对它的印象有所改观。他们的公共报刊极富个性,很有责任感,诚恳的劳动者们大都能过上安逸幸福的生活,这一点令人非常吃惊。湖上的蒸汽船来来往往,方便快捷、整洁舒适而且安全,船长们个性敦厚宽容,交流时彬彬有礼,谦卑有度。尽管苏格兰的船只也以此著称,但它们却比不上英属加拿大的船只。然而,这里的旅馆却很糟糕,因为这里投宿旅馆的习俗跟美国的不一样。而这里每一个城镇的官员其实大部分都是英国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军团里。从其他方面而言,旅行者都能找到让自己觉得舒适的地方。

这里有一艘美国船只——这艘船曾载我们渡过尚普兰湖,从圣约翰赶往怀特霍尔,我对这艘船的评价很高,但都是恰如其分的。我认为这艘船比我们从昆士顿去多伦多的船要好得多,也比我们从多伦多去金斯敦的船要更胜一筹,无疑,我还可以列举出更多。这艘蒸汽船名为伯灵顿,船舱里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看上去非常精致。甲板就像是客厅,船舱就好比个人的卧室,经过精心装扮和修饰,墙上还挂着上等的油画、报刊和乐器,船舱的每一个角落都令人感到精致美观而舒适。船长名叫谢尔曼,这里的精致典雅都要归功于他。他以其勇敢无畏名声在外,加拿大革命时,他出于道义而搭载了英国军队,当时没有别的船只愿意援助他们。他和他的船只受到了他自己的同胞和我们英国人的尊重,与他同时代的人里,还没有人赢得过这样的荣誉。

搭乘这艘水上宫殿般的伯灵顿号船,我们很快就回到了美国。伯灵顿号船就像一个可爱的市镇,而我们只搭载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第二天早上六点,船抵达了怀特霍尔,于是我们下了船。我们原本可以更早一点到的,但前一天晚上,由于停靠在这里的蒸汽船太多了,我们抵达的时候,湖面变得相当狭窄,在黑暗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停泊点。湖面确实非常狭小,他们不得不用绳索把船连到一起。

在怀特霍尔吃过早餐后,我们搭乘一辆驿车赶往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一座繁荣的大城市。当天下午五到六点间,我们抵达了该城。烈日炎炎下赶了一天的路,我们再次回到了夏天。七点时,我们乘坐北河(美国哈德逊河的一段)上的一艘大蒸汽船赶往纽约。船上挤满了乘客,上层甲板看起来就像是戏院的休息间,下层甲板看起来就像是周六晚上的托特纳姆宫路(伦敦的街道名称)。尽管如此,我们晚上还是睡得很沉,第二天早上刚过五点,我们就到了纽约。

我们只在纽约逗留了一天一夜,为的是恢复体力和精神,然后我们踏上了美国之旅的最后一程。再过五天,我们就要回英国了,而我非常想去探访一下震颤村(the Shaker Village, Shaker原本是18世纪时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因祭神时颤抖狂舞而著称)。这个村庄里住着很多这个教派的教徒,村庄也是因此而得名。

为此,我们再次搭乘北河的船只,到了哈德逊镇,在那里,我们雇了一辆专车去三十英里外的莱巴嫰。当然这是另外一个名叫莱巴嫰的村庄,跟我之前在大牧场的旅途中投宿的那个莱巴嫰村完全不同。

道路蜿蜒盘旋,乡村景色多姿多彩,非常美妙,天气也很不错,卡兹吉尔山绵延不绝,山高耸入云,巍峨挺拔。据说,某个起风的下午,瑞普·凡·温克尔(19世纪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同名作品中的主人公)与可怕的荷兰人就在那里玩九柱戏。我们顺着一座陡峭的山坡往上爬,俯瞰山下,一条铁路贯通山脚,但是还在建设中。继续往上爬,我们来到了爱尔兰人的居住区。本以为会看到整洁美观的房屋,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粗陋、俗气、一点也不好看的棚舍,这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最好的房舍勉强能抵挡风雨;而最差的房舍,风从长满茅草的屋顶的缝隙中刮进来,雨从泥糊的墙壁中渗透进来,整个棚舍摇摇欲坠。有的房舍甚至没有门窗,有的差不多已经坍塌了,勉强用柱子和杆子撑着。一切都显得那么颓废不堪。丑陋的老女人和健硕的年轻女人、男人、孩子、婴童,都住在这黑暗的棚舍里;锅、壶、粪堆、垃圾、草堆,在这棚舍里随处可见,污秽肮脏,让人不忍直视。

晚上九点到十点间,我们抵达了莱巴嫰,这个地方以其温水浴而著称。这里有一家规模很大的著名旅馆,对那些寻求健康和快乐的人来说,这里是他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帮他们缓解旅途中的劳顿。关于这一点我没有任何疑虑,但对我来说,这个地方住起来非常不舒服。我们被带到了一个宽敞的房间里。客厅里面点着两支昏暗的蜡烛;客厅那边出现了一段台阶,台阶下是一个大餐厅;我们的卧室在长长的走廊上,很小,墙壁上涂着白色的石灰,就像是监狱的牢房一样,我甚至想象得到,上床睡觉的时候,房门锁好了,我可能还会不由自主地期待着外面钥匙转动的声响。附近应该还有浴室,因为我看到洗漱用品都被放在一个很小的盥洗台上,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小的盥洗台了。确实,这些卧室空空荡荡的,甚至连椅子这样简单的家具都没有,可以说,这里什么都没有,但那些虫子却折腾了我们整整一个晚上。

但是,这里的位置很不错,早餐也很丰盛。吃过早饭后,我们继续赶去两英里之外的我们的目的地。很快,路上就出现了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通往震颤村”。

我们在路上前行,遇到了一群震颤派教徒。他们头上戴着帽檐很宽的大帽子,明显的特征表明他们是一群木工。我突然很同情他们,也对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我们到了村口,在一间房门的门口下了马车。这里有很多震颤派教徒的制造品出售,同时这里还是长老们的聚集地。要参观他们的祭神仪式,还需得到长老们的同意。

跟一位权威人士提出了要求之后,我们走进了一间阴冷的房间,有几顶难看的帽子挂在冰冷的帽挂上;墙上有一面简陋的钟,用低沉的声音报时,每一次发出的咔嗒声都像是在挣扎,好像不愿意打破这里的沉静氛围。有六到八把高背椅靠在墙边,质地坚硬,看上去让房间变得更加阴冷了。人进去了宁愿坐在地板上,也不想坐到那些椅子上。

不久,一位面容肃穆的老震颤派教徒走了进来,目光冷酷凝滞,就像他的外套和马甲上圆圆的金属纽扣一样。得知了我们的来意之后,他掏出了长老会的一份报纸,几天之前,他们在报纸上发布了公告,称为了让他们的祭神仪式不受到陌生人的打扰,他们的教堂将向公众关闭一年时间。

对于这个合情合理的安排我们没有任何不满,于是提出想买一点他们这儿的特产,这个要求得到了许可。于是,我们走进了这间房里的一家小店铺,它就在过道的另一侧。店铺里一个黄褐色的货架上盘踞着一个活物,长老说那是一个女人,我想那可能“曾经是”一个女人,但我不该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

道路的另一侧就是他们的祭祀场所,一栋干净整洁的木头房子,窗户很大,上面挂着绿色的窗帘,看上去就像一个大避暑别墅。我们无法进入这栋房子,也没有别的事可以做,我们只能来回踱步,看着这栋房子和村庄里的其他房屋(大都是用木头建造的,刷着暗红色的油漆,有点像英国的谷仓,也有点像英国的工厂)。我也没有别的什么能告诉读者的,只有在购物时听到的那一点点消息。

这些人之所以被称作震颤派教徒,是因为他们奇特的祭神仪式,仪式上要跳一种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参与。他们根据规则组成两支竞技队,男人们脱下了帽子和外套,郑重其事地把它们挂在墙上,然后在他们的袖子上系一根带子,好像他们要流血一样。他们伴随着低沉单调而轻微的嗡嗡声跳起了舞,一直跳到累得疲惫不堪为止。如果我能从手里关于这仪式的资料和参观过这个仪式的那些人的传言中来判断的话,那种场面一定是怪异而可笑的。

统治这里的是一个女人,她的规定是至高无上的,但她也要得到长老会的支持。据说,她独自隐居在教堂楼上的房间里,从来没有人看到过她。如果她长得跟那商店里的女人相像的话,那让她隐居对她来说也是至高的仁慈了。

这个村庄里的所有财产和收入都被存在一个公用的账户里,这个账户由长老会掌管。这些人勤俭节约,因此他们积累的财富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他们还进行土地买卖。并不仅仅莱巴嫰是有震颤派教徒的村庄,据我所知,其他地方还有三个这样的村庄。

他们都是务农的好手,他们的产品都很热销,而且供不应求。城镇的商铺里都有“震颤派种子”“震颤派草药”和“震颤派蒸馏水”的广告。他们擅长饲养家畜,并且对这些动物们都很仁慈,因此他们饲养的家畜很少有找不到市场的时候。

他们按斯巴达的模式,在一张公用的桌子旁一起用餐。他们没有家庭的概念,每一个震颤派教徒,无论男女都是独身。关于这一点的流言很多,但这里我想再次提到那位商店里的女士。如果有很多震颤派女教徒像她那样的话,我会将这些诽谤都当作无稽之谈。但是那些入教者那么年轻,他们都无法理清自己的思想,因此也没有那么大的决心不组建家庭。通过观察在路旁忙活的那些年轻的震颤派教徒极其幼稚的言语和举动,我就能做出这个推断。

据说他们都擅长做买卖,但为人诚恳。在贸易中,他们拒绝那些买卖过程中偷偷摸摸的行为。他们平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一直活在自己安宁沉闷的世界中,对与别人交往没有一点兴趣。

这种生活应该挺好的,但我也承认,我一点也不想过震颤派教徒的生活,无法痴迷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不理解和赞赏他们的生活态度。我从心底里憎恶那种糟糕的信仰,无论它被哪一个阶层哪一种宗教所接受,都会让生活失去了健康向上的乐趣,剥夺了年轻人的纯真,将通往死亡的道路变得逼仄无比。这种令人讨厌的信仰,如果在地球上传播开来,一定会让最伟大的人思想枯竭,让他们变得比野兽还不如。这些人戴着宽檐帽,穿着灰暗的外套,执拗而虔诚,冥顽不化。简而言之,无论他们打扮成什么样,无论是不是像震颤派村庄里的人一样剪短头发,还是像印度教教士们一样留着长指甲,我都会把它当成天地间最糟糕的东西,因为他们让这世间婚宴上的水变成了苦如胆汁的液体,而不是醇香的美酒。如果真的有人誓要毁掉不会造成任何损失的奇思妙想和天真无邪的欢乐——这些本来是人天性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所持有的爱和希望一样——那就让他们的卑鄙恶浊在污秽和下流之中凸显出来吧,就算是傻子也明白他们走的并不是永恒的康庄大道,傻子也会蔑视他们,并对他们避而远之。

带着对老震颤村民的发自内心的反感和对年轻村民发自内心的遗憾,我离开了震颤村。这里的年轻人逐渐长大,心智也变得更聪慧,他们很可能就会离开,这种现象很普遍。我们走了跟前一天同样的路,回到了莱巴嫰,接着又回到了哈德逊。在哈德逊,我们搭乘蒸汽船顺着北河而下,朝纽约的方向而去,但航行了四个小时之后,我们中途在西点停了下来,我们在那里过了一夜,第二天整个白天和夜晚也在那里度过。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北河高地一带最漂亮的地方。丘陵上点缀着葱郁的林木和废弃的堡垒,河道因阳光的照耀而波光粼粼,山谷间的清风吹过来,河面上不时有船艇经过,船上白色的风帆迎风招展、飘扬。此外,这里还有对华盛顿将军以及革命战争史的纪念遗迹:美国西点军事学院。

再没有哪个地方更适合这所军校,也没有哪个地方比这里更漂亮。军校的管教是很严苛的,但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非常有阳刚之气。每年六、七、八月,年轻的学生们在学院宽广的操练场上露营,他们全年每天都要进行军事训练。根据美国对军士的要求,学生们要在学院进行四年的学习训练。但或许是纪律太过严苛,或许是对这些限制感到不耐烦,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那些在这里开始学业的学员,能留下来坚持到毕业的还不到一半。

军校学生的人数跟议会的成员数相等,每个议会选区都会送一个学员过来,议会成员决定选择哪位学员。服兵役的学员也是由议会成员决定。学院的教授住所环境优美,给旅客们提供的旅店也很棒,但也有两个缺点:一是所有的房间里都不得喝酒(学生不得喝葡萄酒和其他烈性酒),二是公众用餐的时间也令人感到不快——早餐是七点,午餐在一点,晚餐在日落时分。

这个安宁的地方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每一个夏日的黎明都舒适宜人,令人神清气爽。我们六日就要离开这里,返回纽约,接下来就要准备回英国了,我很高兴,我们所见过的那一片令人回味的美景中有这样秀美的画面。这是一幅未经修饰的写生,令人回味无穷。卡兹吉尔山脉、沉睡谷和塔潘海,这些都不会轻易老去,也不会随着时光而坍塌、干涸。 iW9GzYGSxQQ5JR3kn6D8Y/5LTgwFMNHnlhdaNbI5KZtxhtxNaoTN+9iQUUsQM6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