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古城的内外还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小园林。这些小园既有“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共性,又各自在艺术创造上有着独特的造诣。它们与前面讲述的园林一起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群体,使苏州享有“园林之城”的美誉。
怡园
位于苏州人民路343号,建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是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尚书吴宽的旧宅上建造的典型的江南官僚私人园林。此园总平面东西狭长,面积约为9亩,分东西两部分,中间通过复廊相隔。东部庭院以建筑为主,有“坡仙琴馆”、“石听琴室”和“玉虹亭”。南侧的庭院峰石古松林立,建筑因此得名“拜石轩”。西部为山水花园,是全园的重点所在。东西狭长的水池位于中央,池北叠湖石假山,建筑临池南而建。在造园艺术上吸取了宋、元、明、清的组景手法,博采众长,把历代园林风格糅合一体。园中凿池堆山,扩增空间,假山、桥梁、建筑交错配合,使空间结构迂回深远。藕香榭、锁绿轩、画舫斋等建筑小巧雅致,山水花木层次分明,凝眸静观,耐人玩味。
曲园
位于苏州人民路马医科43号,是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俞樾亲自参与了规划设计,筑有“乐知堂”、“春在堂”和“认春轩”等三十余楹。在其旁隙地筑一小园,园面积极小,仅“一曲而已”,便取《老子》“曲则全”之意,名为曲园。园中静观简约素雅,建筑不事雕饰,具有文人园的风范。园内景致也以“曲”为主题,曲径通幽,曲廊蜿蜒,有一小池名为曲水,池畔点缀一小亭,颇有生气。
听枫园
位于苏州庆元坊12号,面积7亩,内花园1.7亩,为清光绪年间苏州知府吴云所建。此园“宅居不广,却小有花木之胜,与曲园之“微”相评量。园在住宅之东,园中有古枫婆娑,所以取名“听枫园”。主厅“听枫山馆”位于园林的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区。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筑有“味道居”、“待霜亭”和“适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泓,半亭林池花木掩映。馆东曾是为吴云的书房“平斋”。斋前假山虽小,但曲径逶迤,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阁”,斋、阁自成院落,为全园的精华。园内花木扶疏,四周有曲廊贯通。在这样一处小小的庭院中,能有如此精巧的布置,可见设计者之匠心。
五峰园
位于苏州阊门西街下塘,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相传为长洲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又有一说为文徵明侄子文伯仁所建。园林面积为0.6公顷,园中置池,池南土山上是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极具皱瘦漏透之态。全园以五峰为胜,辅以水池,并筑有桥、亭、舫、廊。园西南角的土墩,民间相传为唐柳毅墓。
鹤园
位于苏州韩家巷,与曲园、听枫园南北为邻,面积约为0.2公顷,为清光绪宣统间洪氏所建造,取俞樾所书“携鹤草堂”而名“鹤园”。园林小巧紧凑,宅园东西平列,第宅五间三进,通过粉墙花窗为屏障,使园景简洁幽雅。出门厅东侧有长廊贯通全园,将园内分隔成数个小院落,增加了层次感。园中以水池为中心,方池镜平,池形如鹤,颈部向西,上架有一座小石桥。池周围叠石立峰,花木掩映。四面厅与桂花厅南北相对,月亭与风馆东西相望,“听秋山馆”隐现于翠竹中,别具一格。
畅园
是清代晚期的宅园,位于苏州庙堂巷22号,宅院面积4.14亩,花园2.12亩,建园的历史缺乏记载,相传为清后期官僚所建。畅园面积虽小,但布局巧妙,园景层次丰富,建园手法细腻,是苏州具有代表性的小园林之一。园中建筑的比例尺度与环境相协调,山石花木配置少而精。全园采用封闭式的布局环形游赏路线,以水池为中心,周围绕以厅堂、船厅、亭廊。池形狭长,南端斜架曲桥,使水面聚分为二。池北主厅“留云山房”临池而建。池东傍水连长廊,曲折蜿蜒,高低起伏,中间有一小亭微突,临于水边。在亭廊与东园墙间有个小院,缀以湖石,栽种竹丛、芭蕉,透过洞门、花窗看去,自成小景,是苏州园林巧用空间创造景致的典范。
壶园
位于苏州庙堂巷七号住宅的西侧。此园面积仅300平方米,但堪称以水为主景的园林佳例。园林池水曲折,池上架桥两座,北、东两面厅廊临水而建,凌水六角亭增加了池面的开阔感。水池两岸树木湖石错落,间植海棠、腊梅、天竹等,掩映于水石亭廊间。更有白皮松斜出水面,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变化。无论从南望北还是从北看南,都有活泼生动的风景构图。
残粒园
位于苏州装驾桥巷34号,建于清光绪年间。原为扬州某盐商住宅的一部分,称为东园。
住宅有中、东、西三路,园在住宅东路花厅东侧。民国时期归画家吴待秋所有,取唐代李商隐“红豆缀残鹦鹉粒”句意,名为“残粒园”。
全园面积极小,约140平方米,仅相当于拙政园远香堂的面积,却以小中见大著称,巧妙地利用空间,将亭子、假山、水池、花木组成曲折高下的景色。此园以水池居中,湖石筑石矶,池西靠墙堆砌了湖石假山,进山洞寻石阶可登上“栝苍亭”,亭中可观全园之景。亭侧门可通向花厅,花厅庭院有湖石叠成“小天地”泉眼,终年不涸。壁间有书条石五方,为苏州小型园林的精品之作。
北半园
位于苏州白塔东路82号,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后归安徽人陆解眉,并取名“半园”,又因城南仓米巷史氏的园子也有一座半园,故名“北半园”,以作区分。园内建筑形态可以追求“半”,如半廊、半船、半亭、半桥,藏书楼层高也为两层半。主厅取“知足不求全”之意,名曰“知足轩”。半园的面积也很小,但景致布置紧凑有序,又因独特的以“半”为主题的构思,使园子具有很浓的趣味性。
拥翠山庄
位于苏州虎丘山二山门内古“憨憨泉”遗址西侧,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全园面积0.1公顷,共分四进,随地势高下错落,庭院中散植梅、柳、蕉、竹,凭山远眺,四面入景,绿意盎然,所以取名为“拥翠山庄”。此园布局利用虎丘天然山坡,总平面略尽长方形,剖面呈阶梯状,此乃古城台地园格式。一层抱瓮轩面阔三间,东墙的漏窗外就是“憨憨泉”。轩北不远处,平台突起,台上建有问泉亭。由假山蹬道而上便是园中主厅灵澜精舍,东边有一个大平台居高临下,可以俯视虎丘山一带的风光。主厅后间隔了一个小庭院建了后堂“送春簃”,庭院用围墙封闭,布局整齐。全园不拘泥于有无水池,结合地形创造台地园,巧于因地制宜,并远借虎丘塔、狮子山等景致,构成了一座写意山水园林。
退思园
位于苏州西南18公里的吴江市同里镇,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历时2年。园主任兰生在安徽凤阳等地任兵备道,因营私被解职,回乡以度晚年。此园的设计者是当时著名画家袁龙,占地0.65公顷,面积不大却意境深远,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句意,名为“退思园”。园林素净淡雅,具有晚清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布局独特,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以“贴水阁”闻名于世。结合植物配景,点缀四时之景,给人以清澈、明快之感。园林家陈从周先生曾这样称赞它:“吴江同里镇,江南水乡之著者,镇环四流,户户相望,家家隔河,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园。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贴水,园如出水上。”由此可见,退思园以水池为中心,环水一周布置各类景点,相互呼应疏密得当。巧用水景的做法,使游者在精心构设的场景中体味自然水乡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