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苏州园林,就不能不提到拙政园。拙政园不仅居于苏州四大名园之首,而且还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欣赏拙政园就像进入了园林博物馆,各种造园的要素应有尽有,既能欣赏为人造物的艺术境地,又能领略难以言传的自然情趣。
(1)“拙”于政
拙政园建于15世纪初,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经过了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的明代风格。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北街,以前是元代大弘寺的旧址。明正德四年(1509),解职归田的进士御史王献臣回归故乡,为了实现“终老林泉”的愿望,在此地建造了一宅园。“拙政”两字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意思是说治园种菜,悠闲自得,也不失为愚人的一桩乐事。王献臣将园林提为此名,有点自嘲的意思,同时又流露出中国古代士大夫常有的归隐田园的思想。相传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王献臣的好友文徵明也参与了造园,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尽乎自然的园林。拙政园的建造历时20年,1530年方才竣工。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拙政园拱手相送,从此宅院逐渐荒落。明代末年,此园归了礼部侍郎钱谦益,他将金陵名妓柳如是安置在这里。佳人美景,触物伤情,亦成为拙政园的一段佳话。随世事沉浮,拙政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
(2)平西王之女婿
到了清朝,拙政园被充公。康熙三年(1664)由私人宅园变为官衙园林。1684年康熙帝南巡时曾到过此园。之后,逐渐散为民居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这一时期相传拙政园还被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平买下。此事说来也有点传奇色彩,王永平虽然也是望族子弟,但是在而立之年时已经潦倒成为乞丐。一日他在街头乞讨,偶遇一位老者,老者认出了王永平,便对他说:“你这么潦倒,为何不去投靠岳父吴三桂呢?”那时吴三桂正是朝廷红人,显赫一时。老者见王永平不信,便说出一段由来。原来这位老者是王永平祖上的仆人,曾听说过王永平与吴三桂之女指腹为婚的婚约。听闻此事,王永平赶快回家翻箱倒柜,果然找到了当年吴小姐的年庚八字和姻贴。他奔波千里赶到云南昆明,造访吴府,出示了姻贴。不久,吴三桂就封王永平为三品顶戴,把女儿嫁给了他。随后,王永平携吴三桂之女返回苏州,买了拙政园作为府邸。据袁牧的《履园丛话》记载,王永平将此园修葺雕漆一番,构筑斑竹厅、娘娘厅、楠木厅,雕龙刻凤,好不气派。但是王永平终究未改纨绔之气,很快死于酒色过度,家产入官。
(3)忠王与见山楼
随着世事的沉浮,拙政园的中西部屡换主人。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打进苏州城,领军的是忠王李秀成。他骑马进城,想找个地方落落脚,经人指点来到了东北街的拙政园。进园后李秀成看见了亭台楼阁、月门水廊,虽然年久失修,但十分幽雅。可是在园子里却找不到妥当的地方住下来,因为走了一圈都没有发现合适的地方,亭子太小了,厅堂太大了,水榭住着不合适,小阁太高不方便,敞轩透风没遮拦。最终他看到了一座楼,建造在水中央。虽说是楼,偏偏是楼上楼下不相通。从下面平地进去,像是上了船。从上面山路进去,像是在登山。推开窗子向外看,有山有水。这便是见山楼了。李秀成一下子就看中了,便在这里住了下来。自此,李秀成将花园和东西两面的民宅合建为忠王府,又一次对花园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拙政园成为忠王府的一部分。园中见山楼便是李秀成的办公场所,每天早上他起来都会推开楼上的窗子四面眺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心胸格外开阔。
有一天,北园有个老农民起早割草,登上了紧靠拙政园院墙外面的一个土墩。他猛一抬头,看到拙政园里的见山楼上,有一个人在向外张望,看到老人时笑了笑。老农民感到很奇怪,事后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忠王李秀成。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从此以后,每天早上,都会有三五成群的老百姓站在园外的土墩上来看忠王。
有一次,阊门外有两个新入伍的太平军强买了虎丘农民挑进城来的两筐菜。第二天,有人来到拙政园外的土墩上把这事说给了忠王听。忠王立刻派人查明,严肃军纪,处罚了这两个违法的太平军,以后便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事。自此,大家对忠王也更加敬仰,来看忠王的人更多了,连拙政园外的土墩也被千人万脚踏平了。忠王每天在见山楼上,朝外望到的却是一座又一座的人山。
太平天国在苏州三年多的时间里,李秀成在忠王府里添加了很多建筑。直到清军占领苏州,浩大的工程还没有完工。
拙政园历时400余年,变迁繁多,或增或废,或兴或衰,历经沧桑。现存的建筑大多是太平天国以及其后修建的,总体仍不失明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