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明代的《天工开物》(1637)记述了当时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科学技术成就,其中也详细介绍了丝织技艺,可说是与云锦关系最密切的一部书。全书共18卷,其中有两卷与纺织有关,即“乃服”和“彰施”。“乃服”卷共分35节:
(一)蚕种(做种用的蚕卵。“承借卵生者,或纸或布”。)
(二)蚕浴(浴洗蚕卵,有消毒和复壮两个作用。)
(三)种忌(蚕种的禁忌。对蚕纸的保管方法。)
(四)种类(蚕的品种,利用杂交优势,培育蚕良种的早、晚两种方法。)
(五)抱养(蚕的孵化和饲养。)
(六)养忌(养蚕的禁忌。主要谈气味方面,“凡蚕畏香复畏臭”。)
(七)叶料(蚕的食料。主要有桑叶和柘叶两种。)
(八)食忌(饲蚕方面的禁忌。)
(九)病症(蚕病的症状。)
(一〇)老足(老熟。指蚕的幼虫成熟了,即将吐丝结茧转化为蛹。)
(一一)结茧(嘉兴、湖州结茧有两条经验:经火,透风。)
(一二)取茧(下箔摘茧,剥去茧壳外的乱丝,一名“丝匡”。)
(一三)物害(“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
(一四)择茧(“凡取丝,必用圆正独蚕茧,则绪不乱。”双宫茧丝粗。)
(一五)造绵(造丝绵。可用来御寒,也可坠打成线,制成湖绸或花绵。)
(一六)治丝(缫丝,即煮茧抽丝。)
(一七)调丝(把丝绕在笭子上。)
(一八)纬络(把丝绕在纬线管上,又叫卷纬、摇纡。)
(一九)经具(溜眼、掌扇、经耙、印架。)
(二〇)过糊(上浆。用做面筋所剩的小粉,纱罗所必用。)
(二一)边维(边经。丝织品不论是绫还是罗,都要另外牵边。)
(二二)经数(经线的数目。)
(二三)机式(花机式样。即提花织机。高起的部分叫花楼。)
(二四)腰机式(一种用来织绢、绸、纱的小机。)
(二五)花本(织花的样稿,即图案纹样。根据纹样结成花本叫结本。)
(二六)穿经(穿综度经的简称。)
(二七)分名(丝织物的种类和名称。)
(二八)熟练(又叫“精练”或“脱胶”。织后水煮,使生丝变成熟丝。)
(二九)龙袍(皇帝穿的织有龙纹的朝服。)
(三〇)倭缎(即漳缎。但本节所述实为漳绒。)
(三一)布衣(棉织。将棉花取出棉籽、弹花、纺纱。)
(三二)枲著(棉被服。)
(三三)夏服(夏天穿的衣服,主要指麻布和葛布。)
(三四)裘(皮衣。“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
(三五)褐毡(粗毛布和毛毡。“毛毡”系毛制无纺布。)
“彰施”卷共分5节:
(一)诸色质料(纺织品的各种染料。)
(二)蓝淀(即蓝靛。“凡蓝五种,皆可为淀。”都是从植物中提取。)
(三)红花(菊科,一年生直立草本。可提炼红色染料。)
(四)造红花饼法(附:燕脂)
(五)槐花(指豆科植物槐树的花蕊和开放的花,黄绿色。)
宋应星在列举丝绸锦缎的织造机具时,只是举出无数的织机中一大一小两种,即“花机”和“腰机”。他写道: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提花织机上用人力按花纹样稿编制的部件,以控制部分经线的起落),中托衢盘(调整经线开口位置的部件,今称“目板”),下垂衢脚……凡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银条、巾、帽等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腰间),其力全在腰尻(脊骨的末端)之上,故名腰机。普天织葛、苎、棉布者,用此机法,布帛更整齐坚泽,惜今传之未广也。
两种织机,一大一小,实际上是一早一晚、一繁一简。小者“腰机”较简,是纺织进入机械操作的初始阶段,而“花机”是经过了无数次改进之后的结果,两者在时间上至少要相差三千多年。
《天工开物》所载的“花机”便是用来织造早期云锦的,它与现在的“大花楼云锦织机”,不论从织造高级丝织物的性质上,还是基本结构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图示所见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反山遗址23号墓出土的腰机部件的复原图。可以看出,其主体由卷布轴、经轴和开口打纬刀三部分组成,已可织出简单的织物了。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举的“腰机”显然已有改进。他说腰机“惜今传之未广也”。实际上这种“传之未广”的简单工艺,至今还在流传。海南黎族的“黎锦”便是用腰机织造。黎族妇女在椰林中席地而坐,将简单的织机扎在腰上,迎着海风,一梭一梭地在经线中穿递。她们不满足于素织,而要在布面上织出心中的花。只是工具过于简单,没有花本和花楼,无法提花,怎么能织出花纹呢?事实上是能够织出来的,早在发明提花机之前,织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思考就是“花本”,可以缓慢地拨动经线,进行穿纬,实际上等于编织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