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百工之艺,其传承方式,至今仍以口传身授为主。师傅继承了上代的经验,再传授给徒弟。除了实际操作之外,伴有许多“口诀”。这些口诀不但精炼,而且顺口。艺人的口诀就是他的本领和经验的概括,除了教徒弟之外,一般是不外传的,外行人所知甚少。南京云锦口诀宝库的打开,是在1954年。南京云锦整理小组成立之后,请了张福永和吉干臣两位老艺人讲云锦口诀,并记录整理。云锦的口诀非常丰富,可说是一部图案教科书,它有总有细,总的是纹样设计的整体思考,细的是具体对象的画法要点,清晰而实用。
以下是“纹样总诀”:
量题定格,依材取势。
行枝趋叶,生动得体。
宾主呼应,层次分明。
写实如生,简便相宜。
花清地白,锦空匀齐。
四言一句,两句一条。共五条,也就是纹样设计的五个方面:
【量题定格,依材取势】根据织造的需要,估量题材的特点,决定纹样的格式。任何丝织物的织造都是有目的的,什么品种,怎样的制造方法,准备做什么用。在这个前提下研究题材的征象特点,确定纹样的格式和处理方法。譬如库锦是单色地、满金花,金色显亮,色块和线条都要匀称。妆花多彩,适宜于饱满的大花。同样是花,有草本和木本之分,草本枝条软,可做缠枝花;木本枝干硬,只能做散点(如团花)或折枝。取势之“势”可有多义,纹样姿态的动与静,形象的线与面,以及肥与瘦、深与浅等,都是依材取势所要考虑的。在艺术上,有将题材、造型、构图、色彩以及用途等合理配置,别出心裁,巧于意匠,才能收到好效果。
【行枝趋叶,生动得体】系指物象的结构明确,构图的脉络清晰。如像花卉的叶子是跟着枝条走的,而枝条的弯曲走向要妥帖自然,生动有节,突出物象的生态特征,显示其旺盛的精神。所谓“有条不紊”,就能统一到一个主点上来,不至于分散。“得体”是顾全大局,防止偏倾于一端,出现疏密不匀和局促的情况。
【宾主呼应,层次分明】花有大小,鸟有动静,任何内容均有主次之分;喧宾夺主固然是颠倒错乱,平均对待也会主题不明。也就是说,一个构图中所有的部位都不是相等的。锦缎的纹样有地纹和浮纹,浮纹是主体,地纹是衬托。“红花尤须绿叶扶”,其宾主关系是很明确的;实际上花朵也有大有小,有饱满盛开的花,有含苞欲放的花,还有长出不久的花蕾,从欣赏的角度看,各有生机,也都有主次。但主次只是相对而言,主要者不是独揽全体,次要者也非可有可无,而是宾主相敬,主次有序,紧密配合。构图中的层次,如音乐之节奏,文学之铺垫,实际是主次、宾主关系的另一面。不分层次的画面会显得单调,层次不清的构图也会感到紊乱。
【写实如生,简便相宜】是指物象的造型。对于装饰纹样来说,也就是形象的图案化、装饰化。所谓写实和生动,可有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手法,不能理解成一般绘画的素描。“图案学”中有“便化”一词,曾有人误解成“变化”,是不恰当的。所谓“便化”亦即“便宜变化”,带有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的意思,也就是云锦艺人所讲的“简便相宜”。当然,纹样的造型,即装饰化的手法很多,包括“夸张—变形”在内,虽然不是图案所独有的,却是最有特色的。
【花清地白,锦空匀齐】整幅锦缎织成之后,看起来清清爽爽,挑不出毛病,不留遗憾。本来,云锦从挑花时起就分地纹和浮纹(主纹),要求花清地白。锦空匀齐是强调疏密有致、平脱齐整,因为锦缎主要是做衣料之用,要求平整匀称,与一般绘画是有区别的。
云锦所织造的,主要用作高级的衣被,还须经过裁剪和缝纫。由于它在过去的特定用途,除龙凤题材为帝王所专用外,在装饰纹样上以各种花卉居多。所以,艺人的口诀有“花卉总诀”和“具体画诀”两类。前者也是画法,但不限于具体的哪种花卉,后者系分门别类的具体画法,又不限于花卉。
花卉总诀是:
花大不宜独梗,果大皆用双枝。
枝长用叶遮盖,叶筋不过三五。
一枝三叶分三岔,老干拆枝不露根。
聚叶总宜之,独叶不能行。
叶从果间出,不露大块。
果中有斑纹,不显全身。
【花大不宜独梗,果大皆用双枝】在植物中,如果花大、果大,也应有较粗的枝梗托着,否则是支撑不住的。但若在纹样中将枝梗画得很粗,势必会破坏构图,影响视觉美感。怎么办呢?有一个创举,恐怕连植物学家也做不到的。即一般的枝梗照样很细,只是在与大花、大果连接的地方,“长”出双枝、双梗来。在现实中,只有并蒂莲和连生的果物,没有一朵花或一个果物有两根枝条的。这正是妙趣的所在,因为有了双枝、双梗,再大的花果也能托稳了。
至于花型之大,艺人称作“花头”,可说是云锦的一个特色。不论什么花头,大多带有程式化的特点。云锦的花头,是根据花瓣和花瓣的生长规律,先将花瓣作团化,然后以花心为起点,将花瓣向外层交错叠起,层次越多,花头越大。艺术的类型化成为造型的基础,再进一步使之个性化。这种方法,一般常用于牡丹、莲花之类,其特征也在于花瓣,牡丹花的花瓣是圆的,莲花的花瓣是尖的。
【枝长用叶遮盖,叶筋不过三五】一条花枝,横竖有节、曲直有度,应该多长才算完美呢?云锦艺人不可能规定出长短,也无法预见到长短,他们所考虑的,是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化解矛盾,使长者不显其长,短者不觉其短。也就是用叶遮盖,等于切断其长枝,将其分成几段,反觉自然协调。同样,叶有大有小,有老有嫩,上面的叶脉如同人的血管,细密如网,应该怎样表现呢?如果不画显得单调,画多了又嫌繁琐。云锦艺人的经验是“叶筋不过三五”。叶筋即是叶脉,主脉像是一条条的筋,每片大叶上画出三至五条就够了。
【一枝三叶分三岔,老干拆枝不露根】枝干如何分叉,一条枝上有多少叶,虽无定数,却应适中。太少了感到空,太多了感到挤。所以归纳出三叶、三岔(叉)的数目。这个数目并不是死板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花卉中的“折枝花”较多,但尽量避免产生伤残、破损之感,多是将折断处藏起来(用叶遮盖),工笔画家也有这个做法,叫做“藏枝”(就是藏根)。
即使不藏,也须注意画面的完整性。
我国的传统观念,以三为多数,三、五、九都是多的意思。在艺术中对三数的应用也很多。不仅有视觉上的效果,也有心理上的反应。
【聚叶总宜之,独叶不能行】花的叶子三三两两,宜聚不宜散,更要忌讳单独一个叶子长在枝干上。画法如此,自然生态亦如此。云锦的打样师傅牢记在心,不论画什么,信手都是画叶“三三两两”。清代中期,西风东渐。云锦的纹样设计,除了皇帝的龙袍必须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纹样仍有一套程式外,对于日常的便服,从宫廷到社会,尤其是殷富之家的妇女,趋风时尚,以“洋”为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块乾隆年间(1736—1795)的“织彩玫瑰花金宝地锦”,从题材到构成,采用了以玫瑰花为主的“菱形连缀”,即四方连续斜长格的二分之一错位。而且不画明显的骨式线,用大小不同的正面花朵组成。这种格式曾长期流行于欧洲,成为他们的世俗花样。
【叶从果间出,不露大块。果中有斑纹,不显全身】云锦图案中的果物,多是“三多”之类,即桃子、佛手、石榴,以此寓意多寿、多福、多子,祝颂吉祥。但画这些果物,如果只画轮廓,未免显得单调,因此与叶子搭配,使叶子遮盖一部分,看不到全貌。或者在轮廓之内加一些斑点,包括简单的万字符、如意头、方胜等,既充实了内容,又不显得虚空。这种手法并不是云锦图案所独有的,在民间年画、剪纸等艺术中也有很多。
云锦图案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常见者不下百种。过去艺人画这些图案,大多有口诀。但是,关于纹样的“具体画诀”,我们了解并不多,有的未经记录,有的虽然记下来,却又散失了。现在看来,这是真正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艺术智慧。
现存的云锦纹样“具体画诀”有画龙、画凤、画缠枝莲、画梅、画牡丹、画蝙蝠、画云等七种。分述如下:
【画龙】
龙开口,须发齿目精神有。
头大、颈细、身肥、尾随意。
掌似虎,爪似鹰,腿伸一字方有劲。
神龙见首不见尾,火焰宝珠衬威严。
明清两代画龙,南京云锦的龙可称是标准的了,也是数量最多的。一般来说,虽然以龙象征皇帝,但在民间并不禁止画龙,只是到了较晚的时期,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民间的龙只能是侧面和四爪,唯有皇帝才能画五爪的龙和正面的龙,以此表明皇帝是“群龙之首”。
清代皇帝的龙袍,上饰有正面的龙和侧面的龙、施展的龙和团龙,以及游龙等。
云锦的连续纹样中龙的形象很多。有大大小小的“团龙”,也有“云龙”、“游龙”和“龙戏珠”等。
在纹样中,龙常与凤相配,以龙象征帝王,以凤象征后妃。在民间的婚礼上也以此为象征,并不禁忌。所谓“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画凤】
首如锦雉,冠似如意,头如腾云,翅似仙鹤。
龙有三停:脖停,腰停,尾停。
凤有三长:眼长,尾长,腿长。
凤即凤凰,传说中的大鸟,为百鸟之王。在商周的青铜器上,考古学家所指的龙凤,夸张变形较大,特征并不明显。直到汉代,龙凤的形象还没有定型。汉代人画凤凰(朱雀)多是大冠长尾,基本上是孔雀的形象。沂南画像中的凤凰,高翘的长尾,实际就是孔雀带有宝珠的一根尾羽,但是看起来丰满健壮。
“三停”,民间或称“三挺”,着重于颈部、胸部、臀部的曲线突出和转折。不仅画龙如此,对于四足的走兽均适用,如画虎、马等,以显示其力度。
云锦画凤的口诀,只强调几个特点,而且所谓“三长”重在秀美。民间画美人也有“三长”之说,即脸蛋长、脖子长、身段长。脸长是“瓜子脸”、“柳叶眉”,颈长是修肩,身段长是腰细、腿长,整体显得苗条。女性化的凤凰也应是清秀苗条的,看那“凤穿牡丹”的纹样,便会感受到这一点。
【画缠枝莲】
梗细恰如明月晕,
莲藤形如老苍龙。
莲梗细如绳曲,
莲头粗如云头。
商周时代的青铜纹样中几乎不见植物花纹。直到汉代,植物题材多了起来,但花卉仍旧很少。到了唐代前后,花卉才在人们的心目中普遍开放。不但赏花、养花,并且以花抒情,以花喻人。莲花即荷花,古称芙蕖,生在浅水中,文人称赞它“出于污泥而不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由于汉字的谐音,“莲”与“荷”,是两个好字眼。“莲”与“连”谐音,可组成“连年有余”、“连生贵子”、“连升三级”等吉祥语和吉祥图;“荷”与“和”谐音,成为“和合二仙”之一,手中持一枝荷花,象征“和气致祥”。民间图案画莲花(荷花),是透过水和泥的,从花、蕾、茎、叶和莲蓬,一直画到水中的茎和泥中的根与藕。由内容到形式,完全而圆满,实在是难得的吉祥艺术。
在装饰图案中,如何将无数的花朵组合在一起,仅靠枝干的自然形态是不可能的。于是,聪明人观察到软枝条的弯曲,使之有规律地“纠缠”在一起,“穿连”在一起,创造了“缠枝花”。缠枝花又叫“穿枝花”,是艺术思维的一种高创意,它按照人的理想将不同的花卉组合在一起。在图案学上称作“波线连续”,既可以构成无限长的装饰带(如花边),又能够组成大块面的锦缎,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这种艺术的格式与手法,虽然最适宜于锦缎,但不限于织造。唐宋以来,被广泛用于陶瓷和建筑彩画上。在敦煌壁画中,以缠枝花的装饰宽带分割壁面,有的长达几十米,蔚为壮观。云锦中的花卉纹样,以“缠枝莲”和“缠枝牡丹”较多,也有将两者画在一起的。现在还能看到零星的当年江宁织造局的挑花图纸,艺人称作“汉府稿”。云锦艺人所要记取的已非一般的方法,因此在他们的口诀中,只强调了两点:一是花头要大(“莲头粗如云头”),二是花梗要细(“莲梗细如绳曲”)。且看那些枝梗的处理,粗的用叶遮盖,细的“恰如明月晕”。这样就突出了硕大的花朵。至于“莲藤形如老苍龙”,那断断续续的枝节,不是苍老,而是厚重,说明云锦艺人的艺术境界,可谓“大匠若拙”。
【画梅】
枝不可对发,花不可并生。
垒花如品字,发梢如飞燕。
画家乐于画那稀疏的老枝和点点花朵。对于云锦来说,却是难以做到的。不仅枝干苍老疏放,连那小小的梅花花朵也不知怎样处理为好。所以云锦的口诀说“枝不可对发,花不可并生”,不能采取对称式,否则会显得单调。“垒花如品字,发梢如飞燕”,是指花朵的参错排列和增强画面的动感。高雅的梅花在云锦中多是处于陪衬地位。或是画成小团花,或是组成三三两两的“皮毬花”(即“品”字形的不规则处理)。还有一种称作“冰梅”的小花锦,连续成章之后却也很别致。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丝织物中,有一块题作《五湖四海》的织金缎,是运用谐音借物表达。画的是五个葫芦与四个海螺。以葫芦之“葫”谐音“湖”,借海螺之“海”,组成“五湖四海”。五个葫芦构成一个团花,中心由五片叶子饾起,在五个葫芦之间嵌以四朵梅花。与团花交错并列的四个海螺,则是围绕着一个圆形花纹。梅花五瓣同心,圆形花纹也是突出了花心,整个画题,可能是取“五湖四海同心”之意。
【画牡丹】
小瓣尖端宜三缺,
大瓣尖端四五最。
老干缠枝如波纹,
花头空处托半叶。
牡丹花硕大而娇艳,瓣肥圆曲,层层围拢,呈现出一种豪门富贵的气派,位居群芳之首,素有“花王”之称,被誉为“国色天香”。云锦“画牡丹”的口诀,主要集中于花瓣和花的整体造型,以及缠枝牡丹的枝干处理。牡丹花的花瓣肥大圆曲,不论小瓣大瓣,边缘上都要有圆缺,甚至规定出三与五的比例。这样的花显得更丰满,更复杂。一朵大花,在整个构图中要匀称适中,安排好疏密关系。在周围有空的地方可用叶子衬托,但叶子只能露出一半。
缠枝花的特点在于缠绕,连绵不断,图案学上称作“波线连缀”,缠枝莲是如此,缠枝牡丹等也是如此。缠枝的枝干也就是波线的骨式,粗细要适中,太细了眉目不清,太粗了像条铁箍,会把花头框死。从艺术的处理手法看,关键还在于“藏枝”和叶子的遮盖,不能把所有的枝干全显露出来。艺术上的“似全非全”、“似有非有”是很重要的。缠枝花中最有意味的构想是“牡丹莲花连枝”。两种不同的名花竟然长在了一根枝干上,艺术家的想象力恐怕连植物学家也要惊叹。
【画蝙蝠】
蝙蝠从来形不拘,
如龙似虎方称奇。
虎头、云耳、身似鼠,
两翅斜飞有高低。
明清两代,以蝙蝠表“福”者非常普遍,而“五福”的吉祥语盛行,各种工艺品上都有诸如“五福捧寿”等的吉祥图。南京云锦艺人掌握了蝙蝠“虎头、云耳、身似鼠”的形象特点,又了解它“两翅斜飞有高低”的活动规律,因此,所画之蝙蝠较为夸张。而所谓“蝙蝠从来形不拘,如龙似虎方称奇”,只是相对而言,且只用于局部,如“虎头”,并非虎的整体。
【画云】
行云绵延似流水,
卧云平摆像如意。
大云通身连气,
小云巧而生灵。
对于工艺美术来说,深感有一部口头传承的“民族图案学”在各地流动,其中,南京云锦极具代表性,因为它融合了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文人艺术和佛道艺术的影响。云锦艺人的口诀应该很多,但我们知道的只有以上数种。从流传下来的许多作品看,那些精彩的图案纹样不会没有口诀,可惜都消失了。面对一幅幅锦缎,揣度艺人的创意,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类型的云锦图案,了解其丰富性。
天华锦:犹如建筑的平碁和井,以各种规矩的几何形如方形、菱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互相套接,构成图案的骨式。中间分别添加各种锦纹或单独形象,为“锦群”或“添加锦”。天华锦的最早格式,唐代叫“云裥瑞锦”,宋代叫“八达晕”,其格式近似。有些式样并非云锦首创,也不是它独有。
灯笼锦:最初的创意是以灯谐“登”音,表现“五谷丰登”。画一宫灯,下边垂着谷穗,围绕着谷穗还有蜜蜂在飞舞。以谷穗代表五谷,以“蜂、灯”谐音丰登。后来演化的结果,只画灯彩,并直呼“灯笼锦”。宋代时以四川成都所织的最有名。云锦于清代所织者多为灯笼,有的与天华锦结合,将灯笼配置于中心部位,称作“天下乐”。
婴戏锦:中国古人对儿童的培养是以家族的兴旺为前提的,并由此发展起人伦之情。宋代民间的“泥孩儿”塑得水平很高,生动逼真;先后又有“磨睺罗”、“黄胖”等,无锡惠山的“大阿福”也属于这一类。画家则喜欢画带有世俗情调的儿童题材,从宫廷画师到民间画工,多有婴戏图、货郎图之类的作品问世,货郎图也是表现妇女和儿童,有许多惹人喜爱的玩具。影响所及,也成为工艺美术的热点,诸如刺绣、剪纸、陶瓷和锦缎等,民间木版年画更不必说。并由此发展成较复杂的《百子图》。云锦纹样中除百子图外,古代还有“太子骑羊”、“童子骑凤”等,都是寓意吉祥的。
瑞节锦:我国有许多岁时节令,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令都有相关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节日风情、风味食品、娱乐活动以及儿童的玩物,甚至有应时的穿戴。在云锦的纹样中也反映出这一特点,表现出民族情感的无比凝聚力。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划龙船、吃粽子、喝雄黄酒。天气热了,各种毒虫也活跃起来了,为了提醒人们防止毒蛇、蜈蚣、蝎子等的伤害,有“辟除五毒”的活动。云锦中有明代“艾虎五毒纹”的红地妆花纱,画一虎除“五毒”,五毒中包括壁虎、蟾蜍等。
小花锦:云锦的图案纹样,过去为皇家织造的强调花纹大、有气派,而且龙凤较多;民间的织造以日常穿用为主,多是小花朵朵,题材内容也丰富得多。虽然宫廷的常便服也有小花者,花色品种显然没有民间多样。云锦小花锦的纹样在形式上可分两类:
一类是花草果物,有折枝花、小团花、皮毬花或花果与篆文“寿”字、“喜”字等的组合;另一类是格子式四方连续的几何形纹,或在中间嵌一些小花朵,以及“暗八仙”、“八吉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