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艺术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和手工技艺不断发明、革新的基础之上。千百年的磨砺和淬炼,苏绣已形成丰富的表现手法,并在实践中日臻完美。其一针一线,一个绣种,乃至每幅作品的构图、纹样、设色、运针等,无时无刻不在创新中得以提升。材料和工具的改革,也孕育着新的创造,使苏绣呈现奇异卓绝的风采,富含珍贵的科学技艺价值。
首先,新技术的频频推出,促使苏绣艺术佳作叠出,在艺坛上大放光彩。
刺绣技法的新成果,首推苏绣针法的日益精进。针法是苏绣最基本的艺术语汇。江南一带,过去没有相关专著,但至少在宋代,出于摹绣书画、追求精妙传神效果之需,对针法的改进和创造可谓前所未有。后世常用的套针、抢针、滚针、接针、打子、钉线等针法当时基本完备,其他如钉金、网绣、刻鳞、扎针等针法也开始出现,被引入日用刺绣。明代,顾绣在发扬光大画绣基础上,针法又有所创新提高。擞和针的运用,各种传世针法的改变使用,使仿真、写实的书画绣品能生动再现笔墨氤氲之美,几可乱真。发展到清代,苏绣作为地方绣种愈益成熟稳定,形成传统。绣坛名手对针法的组织和运用研究颇深,继丁佩、华瑾、许频韵后,沈寿于《雪宦绣谱》中共记述18种针法,这是首见于文字记录的苏绣传统针法。建国后,随着苏绣的全面快速发展,针法变化极为丰富。1965年,李娥瑛主编《苏绣技法》,将针法归为九大类43种;1982年,任嘒闲和周巽先、张美芳合作编著《乱针绣技法》;90年代初,朱凤又根据自己60年从艺经验,在《苏绣》专著中总结出13类37种传统针法,附21项子法,以及根据仿真和图案两大系统归类的散套针和点彩绣新兴针法。机绣方面,新针法被频频推出,如长针绣的脱节针、漏空针,短针绣的兰花针、石榴针等等。多种类别和新颖针法的相继问世,在充实苏绣艺术宝库的同时,令苏绣品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与此同时,绣法的进步也让苏绣艺术佳作叠出,不断建立新的里程碑。特别是双面绣、双面异色、双面三异绣的发明,体现了刺绣艺术家对古人、对自我的一次次超越,问鼎艺术巅峰。
其次,苏绣艺术的创新,还体现在材料的不断革新上。
高超的染色、配色技艺,铸成苏绣色彩表现的独特品格。从清代丁佩《绣谱》中可知,明代织物的染色已有几十种,明清时苏绣用色增至88种,每种又分各种浓淡层次,合计达745种之多。如此缤纷丰富的色彩,极有利于刺绣施色层次的增多和变化,使刺绣女工有条件去熟悉色彩的性能,总结调色、配色规律,掌握和色技巧,绣品也因此达到艳不俗、浓不重、繁不乱、淡相宜之境界。
不仅如此,染色工艺的改进,在提高花线色彩固着度、光泽度,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也令彩线愈加艳丽美观,在质地、手感、分丝上比以往更胜一筹。
刺绣底料的翻新,对苏绣艺术的出新同样具有推动作用。从长期使用的缎子,到为试制双面绣而改进的平纹绸、塔夫绸、纱绢、窗纱、尼龙绡、真丝绡,直至异形闪光绡,每一次新底料的运用,都使苏绣作品迈上一个新台阶。
再次,对机绣的频频探索,使苏绣开出科技之花。
苏绣与机绣的结缘始于20世纪初,机绣针法也从简单的打籽、拉针、贴绒等数种增加到71种之多,其中最为轰动的是长针绣的发明。绣品不仅平、薄、匀、活,艺术效果几与手绣无异,而工效比手绣提高两倍,因而风靡全国,成为人们婚庆时的首选佳品,畅销国外,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70年代,国际上出现效率更高的电子绣花机。苏州刺绣厂不甘落后,相继研制出第一台用纸带打孔编码、以苏绣针法编程、自动绣制纹样的电子绣花单机,以及自动绣花机组,可谓旷古奇今,史无前例。
80年代,微电脑技术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电子绣花机也从初级阶段跨入到微电脑控制阶段。1988年,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与国营二六七厂联合开发,成功研制“电脑刺绣机及其编程系统”,将最原始的一针一线的手工刺绣与最先进的电脑技术相结合,在中国刺绣史和科技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