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先是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狗既不能预料也不能控制这些电击。在这之后,他们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隔开的实验室里,让它们学习回避电击。电击前10秒室内亮灯,狗只要跳过板墙就可以回避电击,对于一般的狗来讲,这是非常容易学会的行为,可是实验中的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它们先是乱抓乱叫,后来干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电击,不进行任何反应。

塞里格曼认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之后,会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的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后来,在以人为被试的许多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动物变得非常被动,它放弃逃跑的努力,尽管事实上它是有能力去避开紧张性刺激,但只要它主观上确定自己无法避开,就陷入无望,坐以待毙。人一旦陷入习得无助性的状态,同样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去自我解脱,从而陷入了悲哀沮丧的深渊并不试图逃走,习得性无助往往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状态的普遍恶化,易患上胃溃疡并放弃了对任何社交或性行为的努力。

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表现出的是认知、动机、情绪上的一套缺陷,所以人们在遭遇不可控事件后,便出现各种功能缺陷——解决问题困难、动机被削弱、消极思维和负性情绪等。

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我们不能轻易批评或被人批评自己的人格或能力,人格和能力是属于相对稳定的物质和因素,这些是很难让人抱有希望去做出积极改变的。

假使一个人“不努力”还可以再去通过“努力”获得成绩,可如果我们假设自己很笨,那就是再努力都无济于事,连努力的方向都没有,只能表现得无助而无奈。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不行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于我们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以及失败,而是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我们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压力,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认知,于是对自己的能力、意志力等个性品质产生了怀疑。往往这种怀疑会使我们尽量回避与外界接触企图减缓自卑的压力,时间长了,这种逃避心理会使我们遇到更大的压力,一个悲观无助的人不会处理他的负性情绪,采取逃避的态度还会给他带来更多的全面情绪问题的爆发。 S27QJj8jka2Neik5mZVYCjVrk9umX5hal4C7jw6MO6UjSfxbpgrQfxHfNgQPE12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