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传变与定位,都离不开人体的脏腑经络及其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一般说来,病邪侵犯人体病位浅者居表;病邪侵犯脏腑而病位深者居里。
表证:一般是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初起阶段。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经络病(包括分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病变)亦应归属于表病。表病究竟表现在哪一经络,尚需结合经络辨证,寻找在所属经络循行的部位上出现的定位症状和体征。
里证: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凡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或某种病因直接引起脏腑发病者均归属于里病。里病究竟表现在哪一脏腑,尚需结合脏腑辨证,寻找各脏腑具有定位价值的症状与体征。关于内伤七情,一般可以用来分辨虚实,但它与五脏情志关系密切,故多将其作为定位的依据,如惊、喜伤心,郁、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等。
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癫狂,心前区痛,脉律不齐,出汗,口舌生疮,舌动不灵等。
情态抑郁,善太息,易怒,胁肋胀痛,眩晕,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月经不调,抽搐,痉挛,震颤,麻木,小腹及阴囊牵引疼痛等。
脘腹痞闷,厌食呕恶,口淡无味,腹泻,浮肿,白带多,肌肉萎缩,内脏下垂等。
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咯血,胸部闷痛,失音,浮肿等。
腰痛,腰膝酸软,遗精,阳痿,早泄,性欲异常,早衰,牙齿松动,毛发稀少,生长发育迟缓,智力迟钝,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闭经不孕,小便困难或淋漓不尽,夜间多尿,呼吸困难(呼多吸少),五更泄泻,耳鸣,耳聋等。
小腹胀痛,腹泻,小便短赤,排尿涩痛,尿血等。
胁肋疼痛,口苦,黄疸等。
胃脘疼痛,口渴,能食,消谷善饥,呃逆,呕吐,嗳气,嗳腐吞酸,牙龈肿痛等。
小腹疼痛,腹泻,便秘等。
尿频,尿急,尿痛,尿血,遗尿等。
总之不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只要用心收集患者确实的症状和体征,并加以定性与定位的分析与综合判断,一般对常见的中医辨证还是方便可取的。
中国针灸历来重视辨证论治,但由于“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故而在具体应用上与药物治疗不尽相同。针灸之所以能够防治疾病,是其具有“调气”的作用,以调动机体自身抗病的能力,而达到镇静、止痛、消炎、抗敏及调整免疫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疾病发生和发展,其症状表现是错综复杂的,临床必须运用中医理论体系,对疾病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区分其病性——寒热、虚实。确定其病位——表里。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针灸治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