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小儿病

1.证治要点

(1)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脏腑气血未充,故病变迅速,易实易虚,古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2)小儿娇嫩之体,且不合作,故针刺宜浅宜轻,常采用点刺,不留针。

(3)小儿病因多为外感六淫和内伤饮食,故需从肺、胃施治,亦有先天不足者,则应从肾、脑下手。

2.主要病症

(1)发热:

外感六淫出现风寒或风热表证,治应解表驱邪,常用大椎、风门、风池、列缺、合谷,若表邪入里化热则加曲池或少商(点刺出血);内伤饮食出现肠胃症状,则应消食导滞,常用中脘、天枢、足三里,发热加曲池、内庭。

(2)惊风:

急惊风一般宜选用急救穴,以清热、开窍、平肝、息风,常用穴位有印堂、水沟或合谷、太冲或十宣点刺出血,呼吸衰竭或休克者则加素髎、涌泉,必须坚持长时间留针,每隔15分钟加强针感一次。慢惊风一般宜选用健脾柔肝的穴位,如脾俞、胃俞、肝俞、胆俞、曲池、阳陵泉、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一般应配合中西药治疗。

(3)消化不良(小儿腹泻):

一般指肠胃功能紊乱引起,多表现为寒泻(蛋花汤样大便),如伴有肠道感染则为热泻,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治法:

1)点刺三阴交、合谷。

2)伴有营养不良,采用捏脊或姜擦法,常规部位有督脉、华佗夹脊和膀胱经,重点在中焦部位,可配合姜压法,姜压水分、气海、天枢、腹结、大横、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

3)寒重者加灸气海、关元、肾俞、志室;热重则需针刺曲池、内庭。

4)久泻者加百会、四神聪、命门、肾俞,或点刺四缝,挤出血液和淋巴液,每周1次。

(4)喘息性支气管炎及哮喘:

一般针对咳、痰、喘、热四大症进行施治。哮喘发作可采用“逐一追加法”,常用穴位有太渊、定喘、印堂、耳穴枕点,捻转或提插1~3分钟,以达到平喘的效果,其顽固者加尺泽下、耳穴枕点电针;咳重加天突;痰多加丰隆;咯血加孔最;胸闷加膻中、内关;发热加尺泽。慢性患者取肺、心、膈俞和膻中,采用姜擦法,或皮下埋针,或拔罐(一般用充血罐或瘀血罐),或敷贴止喘膏,亦可配合姜压法,姜压中府、大包、膻中、中脘、定喘、尺泽、太渊,重点在上焦部位。

(5)小儿夜间遗尿症:

本病多系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治疗:

1)针刺三阴交、关元或太溪、中极或太冲、曲骨,必要时加命门、肾俞。

2)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风府或天柱、哑门。

3)擦姜法或皮下埋针,重点放在下焦部位。

(6)大脑发育不全:

除智力有不同程度障碍外,常伴有脑性瘫痪,一般点刺百会、四神聪、风池(天柱)、风府(哑门),出现肢体强直锥体系症状,多加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如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光明。出现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者,多加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穴位,如外关、四渎、阳陵泉、光明、太冲。一般生长发育差,可针刺身柱、命门。小儿多动症亦可仿此辨证治疗。 3SSsUGtxtgMXDOJ2mgc3eXmfYQWVRcqKBUm6v8MQoWWr8QaaRbNI9aYt9eWQeP1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