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针灸方法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与艾灸某些穴位完成的,因此,穴位与手法的选取在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选取穴位可针对病性和病位两方面进行。

(一)针对病性方面

1.病性为风

可选取百会、水沟、风府、风池、翳风、风门、肩髃、曲池、合谷、八邪、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太冲、八风等穴以祛风。

2.病性为寒

可选取大椎、神阙、关元、命门、三焦俞、肾俞、关元俞、阳池、足三里、后溪等穴以祛寒。

3.病性为湿

可选取中脘、水分、脾俞、三焦俞、肾俞、小肠俞、膀胱俞、曲池、间使、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委中、三阴交等穴以祛湿。

4.病性为燥

可选取阴陵泉、曲泉、三阴交、照海、太溪、然谷等穴以祛燥。

5.病性为火(热)

可选取曲池、合谷、二间、劳宫、少府、少泽、太冲、行间、然谷、内庭等穴以祛火(热)。

6.病性气滞

可选取天鼎、大肠俞、膻中、气海、中脘、天枢、期门、日月、支沟、内关、太渊、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以行气。

7.病性血瘀

可选取大椎、膈俞、血海、三阴交等穴以活血。

8.病性血热

可选取曲池、尺泽、委中、血海、三阴交、太冲、行间等穴以凉血。

9.病性痰饮

参见祛湿穴位以化痰饮。

10.病性血虚

可选取膈俞、悬钟、血海等穴位,亦可参见补气穴位以补血。

11.病性气虚

可选取气海、关元、章门、肺俞、脾俞、肾俞、气海俞、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补气。

12.病性阴虚

参见祛燥穴位以滋阴。

13.病性阳虚

可选取膏肓、养老、中极、曲骨等穴位,亦可参见祛寒穴位以温阳。

(二)针对病位方面

1.病位在心(心包)

可选取手少阴心经的通里、郄门、神门;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内关以及巨阙、膻中、臂中、小海、心俞、厥阴俞等穴以调心气。

2.病位在肝胆

可选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蠡沟、期门;手少阳胆经的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阳陵泉、光明、悬钟、足临泣以及内关、四渎、支沟、外关、阳池、肝俞、胆俞等穴以调肝胆之气。

3.病位在脾胃

可选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足阳明胃经的梁门、天枢、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内庭以及脾俞、胃俞、中脘、章门、阳陵泉、内关等穴以调脾胃之气。

4.病位在肺

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列缺、太渊以及合谷、迎香、肺俞、膈俞、天突、膻中、定喘、印堂、尺泽等穴以调肺气。

5.病位在肾

可选取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照海、复溜、交信以及肾俞、志室、命门、京门、中极、子宫等穴以调肾气。

6.病位在小肠、膀胱

可选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后溪、天宗、曲垣;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三焦俞、肾俞、小肠俞、膀胱俞、委中、昆仑、申脉以及神门、尺泽、横骨、照海、水泉等穴以调小肠、膀胱之气。

7.病位在大肠

可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以及尺泽、天枢、大肠俞、内庭等穴以调大肠之气。

关于选取手法在针灸治则中已作简介,不外乎有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三种。

一般来说,针法偏泻,灸法偏补,而灸法中又有补泻之分。《灵枢•背俞》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附:病例分析举例

例1

赵某,女,32岁。患者素有脾胃虚寒。近5天来,因饮食不节引起胃脘疼痛,喜按喜温,伴有恶心呕吐,胃内有振水声,腹胀,便溏,手足发凉,舌质淡嫩,脉沉无力。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脾、胃,病性属虚寒(阳虚)、水湿。故证型为脾胃虚寒(脾阳不足),水湿内停。

针灸处方:

治以温补脾胃,祛除水湿。选取中脘、水分、脾俞、胃俞、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偏补法,加灸。

例2

李某,男,10岁。患者1周前因外感风热,出现高烧,咳嗽,咽喉肿痛。经治疗后发烧、咽喉肿痛症状大减,但咳嗽不愈。现咳嗽频频,痰少,咽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肺,病性属热、阴虚。故证型为余热未尽,肺阴不足。

针灸处方:

治以清除余热,滋润肺阴。选取天突、定喘、肺俞、尺泽、列缺、太渊、照海等穴,平补平泻法。

例3

刘某,女,25岁。患者平素沉默寡言,稍有不快就郁闷在心,饮食减少。脘腹闷胀,月经量少,舌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肝、胃,病性属气滞。故证型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

针灸处方:

治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胃。选取中脘、期门、肝俞、胃俞、内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偏泻法。

例4

徐某,男,20岁。患者一年来浮肿反复发作,证见全身浮肿,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胃寒肢冷,倦怠无力,腰膝酸软,尿少,大便稀溏,舌质淡,脉沉弱。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脾、肾,病性属阳虚、水湿。故证型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针灸处方:

治以温补脾肾,祛除水湿。选取水分、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阴陵泉、复溜等穴。偏补法,加灸。

例5

赵某,女,24岁。患者于三年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口干但不欲饮,小腹拘急胀痛,有时伴有发烧。最近几天又有发烧,并出现腰部酸痛,舌苔黄腻,舌质红,脉细数滑。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膀胱、肾,病性属热、湿、阴虚。故证型为膀胱湿热,肾阴受伤。

针灸处方:

治以清利膀胱,滋润肾阴。选取关元、膀胱俞、肾俞、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平补平泻法。

例6

陈某,男,50岁。患者咳嗽十年,每逢冬季发作加重,咯痰稀白,浑身无力,面色苍白,虽然经过治疗,咳嗽、咯痰症状消失,但近两年逐渐出现气喘,呼多吸少,动则加重,伴有性欲减退,夜尿多,舌质淡,脉细尺弱。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肾、肺,病性属阳虚。故证型为肾阳不足,肾不纳气。

针灸处方:

治以温补肾阳,固肾纳气。选取印堂、气海、肺俞、肾俞、命门、尺泽下、太渊。偏补法,加灸。

例7

唐某,女,29岁。患者一周来突然右侧面部抽动,夜晚难以入眠,常口吐痰涎,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心,病性属痰、火(热)。故证型为痰火扰心。

针灸处方:

治以清火化痰,宁心安神。选取巨阙、中脘、心俞、厥阴俞、臂中、神门、丰隆等穴。泻法。

例8

赵某,男,54岁。患者一年来时有胸部憋闷,累则加重,休息后则缓解,平时常有气短,心悸。近三个月来胸憋闷加重,稍劳累则感心前区刺痛,持续3~5分钟,每日发作3~4次,并觉心悸。昨日因天气骤冷,疼痛突然加剧,发作频繁,面色苍白,舌苔白腻,舌体胖,脉弦细。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心,病性属痰、血瘀、阳虚。故证型为心阳不足,痰阻血瘀。

针灸处方:

治以温补心阳,祛除痰瘀。选取膻中、中脘、心俞、膈俞、小海、内关、三阴交等穴。偏补法,加灸。

例9

张某,女,35岁。患者一个月前流产时失血较多,以后常患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易惊。近一周来又较劳累,故上述症状加重,心烦不安,甚至彻夜不眠,口干,颧红,手足心热,大便干,小便稍黄,舌尖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心,病性属火(热)、血虚、阴虚。故证型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

针灸处方:

治以滋阴养血,清火宁心。选取巨阙、气海、心俞、膈俞、三阴交、神门、太溪。平补平泻法。

例10

马某,男,66岁。患者于七年前无原因右下颌刀割样剧痛,呈阵发性反复发作。近五个月来发作频繁,每天疼痛数十次,每次持续1~10分钟不等。往往触动胡须即可发作,曾用苯妥英钠,无水酒精封闭等方法未能根治,而且发作加重。前来就诊时,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三阳经,病性属血瘀、痰阻。故证型为血瘀痰阻面部阳经。

针灸处方:

治以通经活络,祛除痰瘀。选取翳风、下关、扳机点、合谷、丰隆、三阴交、光明、太冲等穴。近道穴用补法,远道穴用泻法。

例11

刘某,男,20岁。患者自诉腹痛、大便带脓血反复发作五年。近两周加剧,由饮食不节加受凉诱发,发作时左下腹部绞痛,下坠感,大便呈黏液样,有时带脓血,曾间断服用中西药,均未能根治,舌体胖大,白腻苔,脉沉滑。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大肠,病性属寒、湿。故证型为大肠寒湿。

针灸处方:

治以祛寒化湿,净化大肠。选取天枢、关元、大肠俞、小肠俞、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平补平泻法,加灸。

例12

李某,男,35岁。患者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十余年,曾做胃肠钡餐检查,诊断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西药治疗疼痛缓解,但于半个月前因精神刺激,胃痛复发,疼痛呈胀饱感,多在食后两小时发作,嗳气吞酸,便秘,尿赤,舌质尖红,舌苔黄,脉弦。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肝、胃,病性属气郁化火。故证型为肝火犯胃。

针灸处方:

治以解郁清火,调和肝胃。选取中脘、梁门、肝俞、胃俞、阳陵泉、蠡沟、太冲、内庭等穴。泻法。

例13

王某,男,62岁。患者慢性咳嗽八年。一周来气温骤降,咳嗽加重,咯大量白泡沫黏液性痰,气息短促,喉中有痰鸣音,腹胀,纳呆,咳则出汗,口干不欲饮,舌体胖有齿痕,脉滑有力。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肺、脾,病性属寒、痰。故证型为脾虚生痰,寒痰阻肺。

针灸处方:

治以健脾利肺,温化寒痰。选取天突、气海、肺俞、脾俞、尺泽、三阴交、丰隆。偏补法,加灸。

例14

孙某,男,30岁。患者三日来口舌生疮,伴心烦,口渴,尿黄,尿时有灼热感,舌苔薄黄,舌质尖红,脉数。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心、小肠,病性属火(热)。故证型为心火上炎,移热小肠。

针灸处方:

治以清降心火,净化小肠。选取承浆、夹承浆、颧髎、曲骨、心俞、神门、通里、合谷。泻法。

例15

王某,男,14岁。患者昨天下午因洗冷水澡,到晚上即出现恶寒,发热,当即服银翘解毒丸一丸,发热不减,恶寒仍重,无汗,全身酸痛,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表,病性属寒。故证型为寒邪束表。

针灸处方:

治以散寒解表,宣肺祛邪。选取大椎、风池、风门、肺俞、太渊、合谷、复溜等穴。泻法。

例16

黄某,男,30岁。患者十余日来发热,午后为甚,肢体困倦,胸闷纳呆,口不渴,便溏,尿少色黄,面色淡黄,舌苔腻微黄,脉濡稍数。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脾、胃,病性属湿、热。故证型为脾胃湿热。

针灸处方:

治以清热化湿,醒脾和胃。选取中脘、天枢、脾俞、胃俞、曲池、足三里、阴陵泉等穴。泻法。

例17

朱某,男,58岁。患者于五六天前突然左半身麻木,活动不便并逐日加重,以致左瘫,出现左上下肢不能活动,左鼻唇沟变浅,左膝反射亢进。过去有高血压史,来诊时伴有头痛,头胀,眩晕,性情急躁,血压220/100mmHg,舌质干红,舌体胖,舌苔根部黄腻,脉弦。

辨证分析:

此患者病位在肝、肾、经络,病性属阴虚、风、痰。故证型为阴虚阳亢,风痰流窜经络。

针灸处方:

治以滋肾平肝,化痰息风,通经活络。选取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丰隆、太冲、太溪等穴。偏泻法。

【按语】

中国针灸历来重视辨证论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篇幅是用来阐述针灸学理论与医疗技术的,故晋•皇甫谧将《灵枢经》谓之《针经》。清徐灵胎亦云:“《灵枢经》为针而言,有十之七八,为方药而言,有十之二三。”可见针灸与方药是同源的,其理论体系亦是相通的。尽管“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在具体应用上两者不尽相同,但都必须保持辨证论治的完整性和理法方药(穴)的一致性。

本章最早源于王岱教授出国讲学的讲稿,因外国人面对重复、复杂的辨证论治体系不知从何下手,希望删繁就简。经过多年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王教授的“中国针灸辨证论治的程序与思维方法”终于出台,深受学生的欢迎。在针灸配穴法方面,王教授既强调远道近道配穴法,又重视定位定性配穴法。但在定性取穴方面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对于穴位的性能,古书已有部分记载,今人也有一些论述。王教授的实践和认识,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当然,由于条件所限,有关穴性问题还处于研究阶段,有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用实验研究加以证实。 PMpDSHr6E0NC+DrZnd2PdtLwvyBBtcRO/siuXBq4R/x4JwjtelJ6S5i1j0cVfG2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