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 ① ,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注释】
①苟:如果,假如。
【译文】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便会为之一空。那冀北是天下产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善于识马,怎能选空那里的马群呢?”解释这个问题的人说:“我所说的空,并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善于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们选走,马群中就无法留存好马了。假如一匹好马都没有,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说假话呀。”
【原文】
东都
①
,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
钺镇河阳之三月
②
,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
③
;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
④
;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搢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
⑤
,无所礼于其庐
⑥
。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注释】
①东都:指洛阳。
②钅夫钺(fūyuè):同“斧钺”,古代两种兵器。此处指代节度使的身份。
③罗:网。借喻招聘贤士的手段。幕下:即幕府中。军队出征,施用帐幕,为此将帅的官署叫“幕府”。
④尤:突出的,优秀的。
⑤搢绅:官员的衣饰。本文借指仕宦。
⑥礼:此处指谒见,拜访。
【译文】
东都洛阳,固然是士大夫的“冀北”。拥有真才实学而隐居不仕的,洛河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河南岸有一位叫温生。御史大夫乌公以节度使身份在河阳镇守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便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没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从中做媒介,以礼相待,又把温生招入幕府安置下来。尽管东都确实有很多有真才实学之士,但是如果早晨来选一个,把其中最好的带走;晚上再来挑选一个,然后也把最优秀的带走。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直到各部门的主管,连同我们洛阳、河南两县的官吏,如果政务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处理事务上遇到疑难问题,又到哪里去咨询而来妥善解决呢?那些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娱乐郊游呢?年轻的后辈晚生,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并请教学业呢?东来西往路过这洛阳的官员,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家里去拜访。像这样就说:“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镇守,那么洛阳贤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难道不可以吗?
【原文】
夫南面而听天下 ① ,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 ② ,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 ③ ,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释】
①南面:此处指皇帝。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
②縻(mí):系住,羁留。引去:引退,辞去。
③留守相公:指东都留守郑馀庆。相公:指宰相。四韵:旧体诗一般为隔句押韵,四韵为八句。
【译文】
皇上处理天下大事,所能委以重任而且可以依靠能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才武将到幕府中。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羁留在这里任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赖石、温二位的关照安度晚年。现在,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
温生前往军营就职,能拜在乌公军门之下,那正是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而后面我所说的,是我私下里对选尽人才这等事情的抱怨罢了!东都留守朱馀庆最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推敲他的诗意而写了这篇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