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① :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 ② ,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③ 。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 ④ ,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注释】
①相公:对宰相的称呼,“公”是推尊之辞。宰相必然封为“公”,故称“相公”。
②不测之诛;预测之外的惩罚。诛:责备,责罚。自纳:自己招惹。
③苟:假如。仁:作动词,施以仁爱。
④濡(rú):沾湿。焦:烧焦,被火烧。
【译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敬地再次禀告相公阁下:
前些天我呈上一封书信和所写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已经十九天了,一直没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不敢离去,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于是我宁愿再次遭受预测不到的责罚,以求得陈述完我的意见,并向您请教。
我听说:身陷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帮忙免除灾难,没考虑是不是那个人和自己有父子兄弟一样的慈爱之情,然后才大喊并且指望他帮助自己。而是希望如果有在他旁边的人,即使与自己有怨恨,假如还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那么就要赶快大声呼喊,希望他施行仁义。那在他旁边的人,听见他的呼声和看见这种情形,不会因为只在意是否和他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保全他的生命。即使与他有怨恨,如果还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要竭尽全力跑过去,不惜沾湿手脚,烧焦毛发,救起他而不会去躲避。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那状况确实危急,而且那情形确实叫人可怜。
【原文】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 ① ,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 ② ,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 ③ ,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注释】
①强学力行:奋发学习,努力实践。惟:想,考虑。险夷:危险和安全。
②亟(jí):急迫。
③爇(ruò):点燃,焚烧。
【译文】
我身体力行地发愤学习有好多年了,我没有考虑道路的艰险与平坦,一直行进从没有停止过,以至于陷入穷困饥饿的水深火热的境地。那种情形既危险又急迫,我已经大声急切呼喊了,您大概也听见和看见了,您准备前来保全我呢,还是安稳地坐着不来营救我呢?如果有人对您说:“有看见被水淹和被火烧的人,虽然有可以救人的办法,却始终没能去救。”阁下您认为他是个仁义之人吗?如果不是,那么像我这样的人,也就是君子应该动心同情的了。
【原文】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 ① ,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 ② 。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 ③ ,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 ④ ,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情隘辞蹙 ⑤ ,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愈再拜。
【注释】
①窃:私下。不知言者:不了解情况的人或不懂情况的人。
②材:同“才”,才能。
③尚:尚且。布衣:平民。抽擢(zhuó):选拔提升,提拔。
④或取于盗:《礼记·杂记》记载,管仲曾从盗贼中提拔两个人为官。
⑤隘(ài):窘迫。蹙(cù):紧迫,急促。
【译文】
有的人对我说:“你的话即使是正确的,宰相虽然很了解你,但是时机不允许怎么办呢?”我私下认为他是不了解实情的人,实在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们贤明的宰相举荐罢了。至于所说的时机,本来就是处在上层地位的人所掌控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五六年前,宰相向上举荐人才,尚且有从平民中举荐的情况,难道和今天的时机有什么不同吗?况且时下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营田使等地位较低的官员,还能够自己荐举判官,而不区分已经做过官和没有做过官的,何况是宰相,我们君主所尊敬的人,能说不可以吗?古时候推荐人才,有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管理仓库的人中提拔。今天我这个平民虽然地位低贱,但和这些人相比还是绰绰有余的。我现在的境况窘迫,言辞略显急切,实在是不知道该怎样斟酌才是,只希望您能稍加垂爱和怜惜了。韩愈再次叩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