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送杨少尹序

【原文】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 ,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 ,祖道都门外 ,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注释】

①疏广、受:即疏广、疏受,西汉人,疏广为太傅,其侄疏受为少傅。年老同时辞官,百官盛会欢送,封建时代传为美谈。

②设供张:即设供帐。陈设帐度举行酒宴。

③祖道:饯行。

【译文】

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同一天辞官回乡。因而朝廷中的公卿们共同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两旁围观的人见此情景,都感叹万分并流下了热泪,交口称誉他们清正贤明。汉代的史书既记载了他们的事迹,而后世擅长绘画的人,又画下了他们的形象,至今依旧光彩照人,清清楚楚,仿佛是前几天发生的事。

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他善于写诗的才华教导学生,到了七十岁那一天,也禀告丞相辞职回归故乡。世上常说古人和现今的人是不能相比的,而今杨巨源与疏氏二人相比,难道他们的思想上有什么差异吗?

【原文】

予忝在公卿后 ,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 ,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注释】

①忝(tiǎn):惭愧,愧于。自谦之词。在公卿后:时韩愈任吏部侍郎,故言“在公卿后”。

②白:禀告,禀奏(皇上)。都少尹:都,中都。唐以河中府为中都,设大尹、少尹职。

【译文】

很惭愧地是我位居公卿之后,又恰逢生病不能前去送行。不知道杨侯离京的时候,到城门外前去送行的有多少人,车驾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道路上旁观的人,是不是也有知道他是贤人而赞叹不已,还是没有这样的人呢?而史官是不是也大张旗鼓地宣扬他的事迹,为他立传来继续当年二疏的风光场面?以至于不让他感到失落寂寞呢?看现在世上没有善于绘画的人,故而画与不画,姑且不去管它。

但我听说杨侯离开时,丞相中有爱护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让他担任家乡河中府的少尹,不断绝他的俸禄,还亲笔写诗来劝勉他。京城中擅长作诗的人,也跟着和了诗。不知道当时二疏的辞归,有这样的情景吗?古人和现在的人相同还是不相同,不得而知啊。

【原文】

中世士大夫 ,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 ,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 。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 ,其在斯人欤 !其在斯人欤!

【注释】

①中世:这里指殷、周时期。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成年加冠。始冠:指刚成年。

③《鹿鸣》:《诗经·小雅》中的篇名。《鹿鸣》是周朝国君举行宴会时的乐歌。唐代宴请举子亦奏《鹿鸣》,又称鹿鸣宴。歌《鹿鸣》而来:是说以乡贡进士的资格而来到京城。

④乡先生:古时对辞官归故里的老者的尊称。社:祭祀用的乡贤祠之类的场所。

⑤欤(yú):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译文】

殷周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以官府为家,罢官后就没有归宿之地了。杨侯刚成年,就在乡试中被录取,以乡贡进士的资格而来到京城。现在回到故乡,可以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的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的人对他没有不加以敬重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作为榜样。古人所说的告老还乡之人逝去后可以在乡贤祠中享受祭祀的,大概就是杨侯这样的人吧!大概就是杨侯这样的人吧! Lisj/XV/12jFBdKeezIHFIQZk+gilbA8YqbjRgcKqsmXwpZEv7qMTEYcFIZj7j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