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课
胡孝子传

〔清〕刘大櫆

题解

村民胡其爱,一辈子唯一的事业、贡献、功德,就是侍奉病中老母。侍奉30多年,老母辞世,他也很快辞世。这个卑微的人,才是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才是德高道深的人,跟大人先生的自我标榜,形成强烈反差。

人物故事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安徽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20余岁以布衣入京,方苞对其文赞曰:“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他是韩愈、欧阳修再世。他拜方苞为师,又收姚鼐为弟子。桐城派于是形成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师徒链,由此成就蔚然。通常认为戴名世是桐城派先驱,方苞、刘大櫆、姚鼐是桐城派三巨人。刘大櫆科场、仕途均不顺,潜心为文。文章既不歌功颂德,也不指斥时弊,显示了底层文人的正统与稳健。他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诵读古诗文,韵调铿锵,余音绕梁。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传世。

主课文

孝子胡其爱者,桐城人也。生不识《诗》《书》,时时为人力佣 [1] ,而以其佣之直 [2] 奉母。母中岁遘 [3] 罢癃 [4] 之疾,长卧床褥。而孝子常左右之无违。自卧起以至饮食、溲便 [5] ,皆孝子躬自扶抱,一身而百役,靡 [6] 不为也。

孝子家无升斗之储。每晨起,为母盥沐、烹饪、进朝馔 [7] ,乃敢出佣。其佣地稍远,不及炊,则出勺米付邻媪,而叩首以祈 [8] 其代爨 [9] 。媪辞叩,则行数里外,遥致其拜焉。至夜必归,归则取母中裙 [10] 秽污自浣涤之。

孝子衣履皆敝垢,而时致鲜肥 [11] 供母。其在与佣者 [12] 之家,遇肉食即不食,而请归以遗 [13] 其母。同列 [14] 见其然,而分以饷 [15] 之,辄不受。平生无所取于人,有与之者必报。

母又喜出观游,村邻有伶优 [16] 之剧,孝子每负 [17] 母以趋,为藉草 [18] 安坐,候至夜分人散,乃复负而还。时其和霁 [19] ,母欲往宗亲里党 [20] 之家,亦如之。孝子以生业之微 [21] ,遂不娶,惟单独一人,竭力以养终其身。

母陈氏,以雍正八年病,至乾隆二十七年,乃以天年 [22] 终。盖前后三十余年,而孝子奉之如一日也。母既没,负土成坟,即坟旁,挂片席而居。凄伤成疾,逾年癸未,孝子胡其爱卒。

赞曰:今之士大夫,游宦 [23] 数千里外,父母没于家,而不知其时日;岂意乡里佣雇之间,怀笃行 [24] 深爱之德,有不忍一夕离其亲宿于外如胡君者哉!胡君,字汝彩,父曰志贤。又同里 [25] 有潘元生者,入自外,而其家方火,其母闭在火中。元生奋身入火,取其母以出,头面皆灼烂。此亦人之至情 [26] ,无足异;然愚夫或怯懦不进,则抱终身之痛无及矣。勇如元生,盖亦有足多 [27] 者,余故为附著之。

(选自《清代散文选》)

注释

[1]力佣:出卖劳力,受人雇佣。

[2]直:钱,收入。同“值”。

[3]遘(gòu):遭遇,碰上。

[4]罢癃(pí lóng):亦作“疲癃”。瘫痪不能起床。一说是背部疾病,腰曲而背隆起。

[5]溲(sōu)便:大小便。溲,小便。

[6]靡:无。

[7]馔(zhuàn):食物。

[8]祈:请求。

[9]爨(cuàn):烧火煮饭。

[10]中裙:内裤。俗称小衣。

[11]鲜肥:鱼、肉等新鲜美味食物。

[12]与佣者:指帮工的主人。

[13]遗:赠予。

[14]同列:一起为雇主打工的人。

[15]饷:给予食物,用食物款待。

[16]伶优:优伶,以乐舞娱乐为业的艺人。

[17]负:背着。

[18]藉草:用草垫坐。

[19]时其和霁:如果天气晴好。和霁,天气暖和放晴。

[20]里党:乡党,邻里。

[21]以生业之微:因为谋生收入太微薄。以,因。

[22]天年:人的自然寿命。

[23]游宦:在外地做官。

[24]笃行:专一忠实地实行、践履。

[25]同里:同乡或同村。

[26]至情:最深厚真诚的感情。

[27]多:赞美。

参考译文

孝子胡其爱,桐城人。一辈子不识字,一直给别人做雇工,以工钱奉养老母。母亲中年患瘫痪病,长卧在床。孝子常常侍奉左右,从无离弃。从睡觉、起床,直到饮食、大小便,都由孝子亲自扶着抱着,一人身兼百事,无所遗漏。

孝子家无存粮,每天早上起床,先为母亲洗漱、做饭,母亲吃过早餐他才敢出门上工。雇主离家较远,来不及回来做中饭,每天把一勺米交给邻家老妇,磕头请其代为做饭。邻家老妇不让他磕头,他走到数里之外,再远远磕头拜谢。孝子晚上收工一定回家,把老母脏污的衣服洗干净。

孝子自己的衣服鞋子都很破旧,却时常买鱼、肉等新鲜美味侍奉母亲。他在雇主家里,如果遇到有肉吃,自己舍不得吃,请求带回家给母亲吃。伙伴们见他这样,要分肉给他,他坚决不要。他从不向别人要东西,有人馈赠则必定回报。

母亲喜欢外出走走看看,邻村有艺人演戏,孝子每次都背着母亲前往,安置在草席上观看。等到夜深人散,又背母亲回家。如果天气晴好,母亲想去亲戚邻里家走走,也一样来回背着。孝子因挣钱少,于是不娶妻,独自一人,竭尽全力供养母亲。

母亲姓陈,从雍正八年生病,至乾隆二十七年寿终正寝。30多年,孝子侍奉母亲始终尽心尽意。母亲辞世后,他堆土做坟,靠着坟堆搭草棚,陪住守孝。他思母成疾,一年后病故。

赞语:如今士大夫,在数千里之外做官,父母在家里辞世,连日子都不知道;他们哪里想到,在乡里雇工之中,竟然有像胡君这样,怀着专一之心,一天都不忍离开亲人住在外边的践履者!胡君,字汝彩,其父名志贤。他的同乡潘元生,从外面回家,赶上家里火灾,而母亲困在烈火中。潘氏奋不顾身冲入烈火中,抱起母亲逃生,而他的头脸都被大火烧坏。其爱母之情至深,不容置疑;有些愚夫也许因为怯懦而不敢冲进火海,一定会怀有终生悔恨和痛苦!像潘氏这样孝而勇者,多么值得我们称赞,特在此附带记录他的事迹。

赏析与写作指导

孝道是人文文化的基础

今日中国,一谈到孝道,就被一些人斥为“封建糟粕”,此见何其浅陋荒唐。

执守孝道,赡养老人,侍奉父母,这既是一种天然感情,也是一种人文素质。历史上统治集团将孝与忠并列,奉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统治万民的工具,也应分而论之。一方面,这种国家意识形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之一;另一方面,这种国家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化,是以国家名义提倡一种人文素养,它对维护正常的人类感情和人伦关系,具有良好的作用。就此而言,它乃是为万民服务的,尤其是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服务的。偏执地否定、批判孝道,乃是抵制责任、拒绝付出的私心恶德作怪。

再说,中国文化中的孝德,并非始于“封建礼教”。早在孝道被官方晋级为国家意识形态之前,敬老孝亲的孝德观念,在中国社会已经具有崇高地位。统治阶级只是因俗设教,利用民间社会的孝亲观念,强化社会秩序的稳定。

孝道不仅体现了人子之责,也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素质的基础。中国人讲究大同,相信四海之内皆兄弟,主张普天之下相互关爱而不是相互劫掠屠戮,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人文关怀。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何谓“明德”?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视中国犹一人——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质。这种素质必须以孝亲为基础。如果我们连孝亲都做不到,怎么可能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视中国犹一人?

孝道是人文素质的基础,如果否定孝道,所谓天下为公、所谓大同、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所谓视天下犹一家、所谓明明德、所谓亲民,全都是沙滩楼塔,无法稳固。

不可想象,一个连基本孝德都不具备的人,却滔滔不绝地大谈什么人文素质,甚至标榜自己“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视中国犹一人”。这种江湖骗子,今日何其多哉!

古人提出孝道,是因为不少人缺乏孝道。许多子孙遗弃父母,不承担赡养之责,不关心老人生死,圣哲圣王于是以孝道匡正时弊、救治人心、规范人伦、培养风气。经过几千年的努力,依然有不肖子孙作孽作死。今天孝道崩溃,孝德暗淡,小人失去制约,恶徒肆无忌惮。遗弃父母、不赡养老人者,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既无法律制裁,也无道德谴责,更无行政干预。国家突飞猛进,一些老人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大人先生标榜人文关怀的声音,今天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高出百倍。

倒是从来不标榜自己的村民胡其爱,默默践行孝道,发乎本心地关爱老母,以老母之痛为己痛,以老母之需为己需。什么修齐治平的概念,他从来不懂,他一心想着让老母幸福。“孝子衣履皆敝垢,而时致鲜肥供母。其在与佣者之家,遇肉食即不食,而请归以遗其母。……村邻有伶优之剧,孝子每负母以趋,为藉草安坐,候至夜分人散,乃复负而还。”

他一辈子唯一的事业、贡献、功德,就是侍奉病中老母。这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质,这才是中国人的典范。

延伸知识

孝德是对弃老历史的清算

孝亲虽然是一种天然感情,但是,在生存资料极其匮乏时代,自私心理可能占上风,这种天然感情可能遭遇伤害和背叛。

100多年前,达尔文在非洲考察时,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这个部落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饿死。请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酋长回答说,妇女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女既然不会生孩子,还留着白吃饭干什么呢?这个回答尽管赤裸裸,但是真实而又简明。在那种生存资源极为缺乏的环境中,人类奉行的生存战略就是如此残酷。有限的食品与其养活老人,不如养大孩子,因为孩子长大了就成了生产力,可以生产更多的食品。可是如果食品过于匮乏,连孩子也难以养大了,那种环境中的人就选择吃孩子。首先,杀死孩子就为青壮年省出了粮食;其次,孩子还可以作为食品补充食物的匮乏。在这样的生存逻辑面前,伦理感情、亲情本能遭遇灭顶之灾。

遗弃老人的故事不只发生在非洲。古代朝鲜有一种流传广泛的习俗,凡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都被遗弃在山上,任其死亡。某年月日,父子两人一起将已经老迈衰朽的爷爷抬到山上,回来的时候,父亲把那抬老人的筐子扔掉了,可是儿子又把那筐子捡了回来。父亲说已经没有用处了,捡它干吗?儿子说,怎么没有用处呢?等你老了,再用这筐子抬你呀。父亲感到惊愕不已,立时有了良心发现,赶紧掉头上山,将老人抬回家来,好好赡养。从此,朝鲜就渐渐结束了这种残酷的习俗,变遗弃老人为敬养老人。

想来这个故事并非随意虚构,而是一段遗弃老人的漫长历史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折射。现在的韩国成为世界上最敬老的社会,就是对这段历史的拨正和超越。

韩国的邻居中国,古代也有遗弃老人的传统,而且有考古遗址为证。在湖北武当山地区,人一到60岁,就被年轻人送到野外一个土坑里,这种土坑通常80厘米高,50厘米宽,200厘米长,正好可容一人躺着或者坐着。老人住进土坑,家里人送饭三天,然后就冻饿而死。此后,子孙后代再将老人遗体弄出来安葬。(二次葬即安葬遗骨的习俗,也许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那个非洲部落如今面貌如何,无可查证。中国人尽管不是每个家庭都做得很好,反正公开将老人遗弃在山洞里的做法很少出现。相反,中国的史籍记述着许许多多尊老敬老的箴言和故事,这些典籍构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传统,似乎有意跟这种遗弃老人的残酷传统进行着一场持续几千年的艰苦卓绝的搏斗。

提倡孝道,褒扬孝德,敬顺父母,奉养老人,是人类进步到一定时期之后,逐步产生、建构的人文文化。它也许代表着人类的人文觉醒和责任觉醒。2000多年来,中国人以国家力量推行孝道,就是为了把孝亲这种天然感情,升华为一种责任和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要求国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背叛此责此义。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

副课文

恶少以孝抵罪

沧州城南上河涯,有无赖吕四,凶横无所不为,人畏如狼虎。一日薄暮,与诸恶少村外纳凉。忽隐隐闻雷声,风雨且至。遥见似一少妇避入河岸古庙中。吕语诸恶少曰:“彼可淫也。”

时已入夜,阴云黯黑,吕突入掩其口,众共褫衣相嬲(niǎo,戏弄)。俄雷光穿牖,见状貌似是其妻,急释手问之,果不谬。吕大恚(huì,发怒),欲提妻掷河中。妻大号曰:“汝欲淫人,致人淫我,天理昭然,汝尚欲杀我耶?”

吕语塞,急觅衣裤,已随风入河流矣。旁皇无计,乃自负裸妇归。云散月明,满村哗笑,争前问状。吕无可置对,竟自投于河。盖其妻归宁(回娘家),约一月方归。不虞母家遘(gòu,遭遇)回禄(火灾),无屋可栖,乃先期返。

吕不知,而遘此难。后妻梦吕来曰:“我业(造孽)重,当永堕泥犁(地狱);缘生前事母尚尽孝,冥官检籍得受蛇身,今往生矣。汝后夫不久至,善视新姑嫜(gū zhāng,公婆),阴律(阴间律法)不孝罪至重,毋自蹈冥司汤镬(huò,大锅)也。”

至妻再醮(jiào,嫁人)日,屋角有赤练蛇,垂首下视,意似眷眷。妻忆前梦,方举首问之。俄闻门外鼓乐声,蛇于屋上跳掷数回,奋然去。

——〔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思考与训练

1.古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无论是忠是孝,都是一种责任、一种人文素质。一个不孝的人,他能发乎本心地忠吗?一个不忠的人,他能发乎本心地孝吗?从这个角度说,唯有忠孝两全的人,才是真忠真孝。一个人如果忠而不孝,或者孝而不忠,其忠其孝都是可疑的。

请仔细分析,“忠孝不能两全”的古语,在什么层面是正确的,在什么层面是错误的?

2.文言文省略主语的情况比较多,有时候行文中主语已经改变,可是因为省略,读者稍微粗心就难以意识到,这给我们的阅读增加许多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有意克服这个困难,以尽快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细读主课文下面句子,在括号内填写后边行为的主语是谁。

母既没,( )负土成坟,( )即坟旁,( )挂片席而居,( )凄伤成疾。 dGBdyo7MicVQeppeOwILkvp3Ol8KNm0Xht8RW6o3qL+hTsPkaPvrjoVr/+rOTD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