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课
好禽谏

〔明〕刘伯温

题解

好禽,就是爱好禽兽。课文主要内容是大臣宁庄子批评卫懿公这种与国君身份不符合的爱好,故名《好禽谏》。

人物故事

刘伯温(1311—1375):名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1514)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博通经史,时人誉为“诸葛亮”。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礼聘刘基及宋濂等名人入幕。刘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肃正纲纪。均得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时弊、同情民瘼之作。《郁离子》写于元朝末期,多以寓言形式讽喻朝政腐败,纲纪倾圮。他还是民间传说中的预言大师,至今常有人以其《推背图》为名推测世事。有《诚意伯文集》传世。

卫懿公(?—前660):姬姓,卫氏,名赤,卫惠公之子,春秋时期卫国第18任国君,前668—前660年在位。卫懿公继位后,奢侈淫乐,喜好养鹤和各种禽兽,给禽兽封官赐禄。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兵败被杀。

主课文

卫懿公好禽,见觝牛 [1] 而悦之,禄其牧人如中士 [2] 。宁子 [3] 谏曰:“不可。牛之用在耕,不在觝。觝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 [4] 不以欲妨民。”弗听。

于是卫牛之觝者,贾 [5] 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释耕 [6] 而教觝,农官弗能禁。

邶有马 [7] ,生驹 [8] 不能走 [9] 而善鸣,公又悦而纳诸厩。宁子曰:“是妖也,君不寤 [10] ,国必亡。夫马,齐力 [11] 者也,鸣,非其事也。邦君为天牧民,设官分职,以任其事。废事失职,厥 [12] 有常刑。非事之事,君不举焉 [13] ,杜其源也。妖之兴也,人实召之。自今以往,卫国必多不耕之夫,不织之妇矣。君必悔之。”又弗听。

明年,狄 [14] 伐卫,卫侯 [15] 将登车,而御失其辔 [16] ;将战,士皆不能执弓矢,遂败于荥泽 [17] ,灭懿公。

(选自《郁离子·卷四》)

注释

[1]觝(dǐ)牛:擅长格斗的牛。觝同“牴”,意为相触、抵挡。

[2]中士:古代大夫和士各分为上、中、下三等,中士即士的中间等级,其地位高于农工商各界及下士。

[3]宁子:卫国大臣宁庄子。

[4]君人者:统治人民的国君。

[5]贾:价格。

[6]释耕:放弃用牛耕种土地。释,放弃。

[7]邶(bèi)有马:邶国有马。邶,古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汤阴县南。

[8]驹:两岁之内的小马。

[9]走:奔跑。

[10]寤(wù):醒悟。

[11]齐力:敏捷有力。

[12]厥(jué):句首发语词。

[13]非事之事,君不举焉:不应该做的事,国君不能提倡。举,兴办某事,引申为提倡、带头。

[14]狄(dí):古代北方民族之名。

[15]卫侯:卫懿公。

[16]御失其辔(pèi):车夫不会驾车,缰绳从手中掉落,因风气懈怠,平时缺乏训练也。御,车夫。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17]荥泽:古泽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境内。

参考译文

卫国国君懿公,喜欢蓄养禽兽。见到善斗的牛就喜欢,给牧牛者发放俸禄,和中士一个标准。宁庄子劝阻道:“不能这样。牛的用途在耕种,不在格斗。鼓励斗牛,牛就不会用于耕种,耕地就必定荒废。耕种,才是立国之本啊,怎么能放弃呢?我听说,君王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妨碍民生。”懿公听不进去。

于是,卫国的斗牛,价格是耕牛的十倍。养牛者都放弃耕种而训练斗牛,农官无法遏止这种歪风。

邶地有一匹马,生个马驹不会奔跑,却善于嘶鸣。懿公又爱若宝贝而将它收养入厩。宁庄子说:“这种东西有妖气啊。您若不醒悟,必将亡国。马是敏捷有力气的动物,嘶鸣不是它的用途。君王代替上天管理百姓,设官职分别管理各种事务。管理不善而渎职,用通常定下的刑法惩办之。不应该做的事,君王不能带头提倡,以从源头上杜绝歪风邪气啊。妖魔作乱,实乃人所招致。从今以后,卫国必将有很多不种田的农夫、不织布的妇女啊。君王您必将为这些行为后悔的。”懿公依然听不进去。

第二年,狄国攻打卫国。卫懿公刚要登车,想率军抵抗,车夫却无法驾驭军车,连马的缰绳都掉了;快开战时,兵将们无力操弓射箭,便在荥泽战败,懿公被杀。

赏析与写作指导

治国大才刘伯温

国家富强,必须以健康光明的精神风貌为基础;健康光明的精神风貌,是由统治集团提倡、教化、塑造而形成的。因为统治集团掌握着全国的政治经济资源,能够主导国家的走向和社会心理的发展。

早在战国时期,《墨子》就指出,国家如果希望出现一大批神箭手,可以让业已发现的神箭手得到富贵和荣誉,然后全国人民都会争着练习弯弓射箭,以便得到富贵和荣誉。(“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见《墨子·尚贤上》)这样就会涌现出大量神箭手,军队的军事水平和作战能力就会提高,国家就会坚不可摧。

如果国家统治集团都像卫懿公这样提笼架鸟、宠鸡斗牛,则全国各界人士都想通过养鸡养鸟、驯马驯牛的方式谋求恩宠、荣誉、富贵。这样发展下去,民心就会混乱,社会就会腐朽,国家就会不击自溃。无论是统治集团还是服务于统治集团的各界国民,都会堕入苦难深渊。所以,宁庄子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及时劝谏卫懿公改邪归正,可惜卫懿公听不进去。

比卫懿公更早的商纣王,一上台就迷恋象牙筷子。其叔父箕子是个圣人,马上劝谏说:“你今天迷恋象牙筷子,明天就一定要迷恋玉杯子;既然如此迷恋象牙玉石,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利用权势把四海珍宝占为己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将会没有止境,国家的腐化堕落也必将从这里开始。”(“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见《史记·宋微子世家》)

从宁庄子和箕子的担忧,到商朝和卫国灭亡,再到墨子的总结,都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统治集团的政治理想和趣味喜好,不仅主导着国家的精神风貌,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兴衰。

如果一个社会,努力生产产品者难以“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炒房炒股、金融投机者却可大富大贵;致力于科学探索和治国大道探索者难以“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影视明星却可大富大贵;这种不良风气,也就是“妖之兴也”,其中暗藏着大灾大难的信息,与“牧牛者皆释耕而教觝,农官弗能禁”同乎其类也。

“妖之兴也,人实召之。”作者一面揭示政治腐败(“卫懿公好禽,见觗牛而悦之”“邶有马,生驹不能走而善鸣,公又悦而纳诸厩”),悲叹社会崩溃(“牧牛者皆释耕而教觝,农官弗能禁。”“自今以往,卫国必多不耕之夫,不织之妇矣”“狄伐卫,卫侯将登车,而御失其辔;将战,士皆不能执弓矢,遂败于荥泽”),一面倾力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企图力挽狂澜的圣人形象。宁庄子反复给卫懿公讲治国大道,说了白说还要继续说(“君人者不以欲妨民”“非事之事,君不举焉,杜其源也”),是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宁庄子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光明与希望。

刘伯温志同宁庄子,才齐管仲,是5000年华夏史上杰出的治国大才。他亲历元朝的衰败与崩溃,连宁庄子那样的进谏机会也没有。他隐居草庐,撰述往事寓言,阐发治国大道,以待后世君子明鉴。幸在被朱元璋慧眼识贤,擢为王佐,《郁离子》所述经世济民大策,终于有用武之地。他不但在明王朝建立前后立下殊勋,也为后人树立了铁肩担道义的榜样。

我们虽是平民百姓,也该认准“牛之用在耕,不在觝”的朴素道理,抵制歪风邪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进步承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正能量。

延伸知识

谋臣与宰相有何区别?

古代治国平天下,不仅需要杰出帝王,也需要杰出卿相和谋臣。中国的历史文献,对圣君、贤相、谋臣的描述与歌颂比比皆是。

帝王就不用说了,广受传颂的宰相就很多,比如伊尹、傅说、姜子牙、管仲、子产、百里奚、信陵君、萧何、曹参、诸葛亮、曹操、房玄龄、杜如晦、狄仁杰、赵普、王安石、张居正等。

以谋臣身份彪炳千秋者,也为数不少。战国末期,鲁仲连、虞卿、张仪、苏秦、屈原,都是重要谋臣,只是有得势不得势之别。刘邦身边的张良、叔孙通、娄敬、郦食其、陆贾,均高瞻远瞩、足智多谋,为打天下夺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唐太宗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一直用心寻找文化上的标杆人物,往往打败一个割据势力,就将敌方主要文化人网罗到身边,逐步积累了一批人才,史称“十八学士”。他们是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李世民让十八学士分为三班,轮流在文学馆值班,每次六人,跟他一起研究先王之道,商讨治国之策。这些谋臣后来有不少晋升为宰相,对唐朝的兴盛繁荣,多有贡献。

朱元璋在打天下过程中,也非常重视罗致文人谋士。1360年,他打下浙东地区,听说那里有一批杰出文人,赶紧派人请他们出山。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应召入幕,均受非凡礼遇。其中叶琛在战争中殉职,其他三人都为朱元璋1368年建立政权,立下功勋。

刘伯温的作用尤其特殊。刘伯温首先劝朱元璋摆脱对韩林儿的依附,自立门户,招贤纳士,志在天下。朱元璋认可之。那时朱元璋东边是张士诚,以今苏州为都;西边是陈友谅,以今九江为都。朱元璋以今南京为都,被二者夹在中间。刘伯温建议,不可两线作战,先稳住张士诚,集中兵力对付陈友谅,然后再回头拿下张士诚。朱元璋颇为赞成。

当时陈友谅刚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踌躇满志,气焰嚣张,意欲一举击溃朱元璋。朱元璋开帐商议对策,有的大将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放弃都城,避其锋芒。刘基一直沉默不语。朱元璋请他到内室密商。刘伯温说,不必慌张,我们正可以利用陈友谅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心态,诱敌入伏,一举剪灭其精锐。刘伯温还说,那些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朱元璋一听,觉得谋略可用,立时心里踏实了。

朱元璋曾夸赞说:“刘伯温就是我的张良啊。”后人有诗赞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把他看得比诸葛亮还牛。

1368年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经常为缺乏宰相大才而发愁。有一次他问刘伯温谁当宰相合适,刘伯温说,那个李善长可以。朱元璋说:“他不是你仇人吗?”刘伯温说:“我是给国家推荐人才,不是给自己推荐朋友。”朱元璋说:“你跟我这么多年,计谋深远,办事得力,从没出过差错,又这么有胸怀。我看你当宰相很合适。”刘伯温坚决辞谢。他知道自己不是这个料。

几百年来,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民间一直把他当作明初开国宰相。实际上他一直没有担任过宰相,始终是个谋臣。宰相与谋臣有何区别呢?

谋臣需博知古今,洞悉远近,深谋远虑,总览全局,提出步步为营、克敌制胜的战略计策,优秀统帅据此实施,可以稳操胜券。宰相除了具有上述谋臣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驾驭全局、统率百官的执行力,这种能力光靠智慧可不行,必须是大政治家才行。

刘伯温大概认为自己不具备驾驭全局、统率百官的执行力,所以坚决辞谢宰相之职务。他虽然只是个谋臣,其贡献却非一般宰相可比。

副课文

年轻人必须立志猛进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寄信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也。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朱子(朱熹)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何如?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阻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去年温甫(曾国华)欲读书省城,吾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而与省城诸胜己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乃(你)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局促也。

去年余为择师丁君叙忠,后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余意中遂无他师可从。今年弟自择罗罗山改文,而嗣后杳无消息,是又不得归咎于无良友也。

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他人与余交,多有受余益者,而独诸弟不能受授之益,此又余所深恨者也!今寄霞仙信一封,诸弟可抄存信稿而细玩之,此余数年来学思之力,略具大端。六弟前嘱余将所作诗抄录寄回,余往年皆未存稿,近存稿者,不过百余首耳,实无暇抄写,待明年将全本付回可也。

国藩草(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劝学篇》

思考与训练

认真阅读下列文字,将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基(刘伯温)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 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lǚ,脊梁骨)。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 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子房是汉代刘邦谋臣张良)又曰:“数以孔子之言导予。”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传于世。(《明史·列传十六·刘基传》) exiNFvkN0p0wOHfF7BdefVfvy4/JAhm3uWg6n+RmI/YoY3O7sO1NiGndjb54rc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