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心理表征并不只是学习某项技能的结果;它们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对于这一点,一些最好的证据来自音乐表演领域。一些研究人员着重研究了将最优秀的音乐家与不太优秀的音乐家区分开来的因素,结果发现,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之一是,最优秀的音乐家能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在练习某件新作品时,新手和中等水平的音乐家往往对这件音乐作品听起来应当是什么样子缺乏好的、清晰的想法,而最优秀的音乐家往往对音乐作品有着极为细致的心理表征,他们用这些表征来指导自己的练习,到最后,指引他们在演出作品时的表现。特别是,他们用心理表征为自己做出反馈,以便知道自己有没有准确地把握好作品,以及还需要做些什么,从而表现得更优秀。新手和中等水平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心理表征可能很粗糙,使得他们只能分辨自己是不是演奏了错误的音符,但必须依靠导师的反馈,才能辨认出更难察觉的错误和缺陷。
甚至在刚刚开始上台表演的音乐系学生中,某件音乐作品的心理表征质量的差别,与他们在练习时的效果怎样也有很大关系。大概15年前,澳大利亚的两位心理学家盖瑞·麦克赫森(Gary McPherson)和詹姆斯·伦威克(James Renwick)开展了一项研究,对许多7~9岁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孩子们当时正在学习演奏不同的乐器,如长笛、小号、短号、竖笛以及萨克斯管,等等。部分研究是当孩子在家练习时用视频记录,然后分析他们练习时的情况,以了解孩子都做了些什么,使得练习的效果产生差别。
特别是,研究人员计算了学生第一次和第二次练习音乐作品时所犯的错误数量,以及第一次到第二次之间有些什么改进,以这两个方面作为学生练习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他们发现,学生们的改进程度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差别。
在参与研究的所有学生之中,有位演奏短号的女生在学习该乐器的第一年,所犯的错误次数最多:在练习时首次弹奏某件作品时,平均每分钟犯11次错误。在第二次演奏同一作品时,她犯的错误次数依然达到第一次演奏时所犯的同样错误的70%,也就是说,在每10次错误中,她仅仅注意到并纠正了其中的3次。
相反,最优秀的那位学生,是个演奏萨克斯管的男孩,他在第一次演奏某件作品时,平均每分钟只犯了1.4次错误。而在第二次演奏时,所犯错误的次数只占到第一次所犯次数的20%,也就是说,在每10次错误中,他纠正了其中的8次。这种纠正错误次数的百分比之间的差别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演奏萨克斯管的那位男孩已经在演奏时犯了比别人少得多的错误,因此,他改进错误的空间也小了许多。
所有学生都有端正的态度,而且有志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因此,麦克赫森和伦威克总结道, 学生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最有可能取决于他们能多敏锐地察觉自己所犯的错误,也就是说,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心理表征有多么有效。 研究人员说,一方面,萨克斯管的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有清晰的心理表征,这使他能意识到自己所犯的大多数错误,下一次演奏时依然记得这些错误,并纠正它们。另一方面,短号的演奏者似乎并没有对自己演奏的水平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她不具备和萨克斯管演奏者同样的那些改进方法。
麦克赫森和伦威克并没有试图理解心理表征的精确特点,但另一项研究表明,那些表征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听觉表征,也就是说,对某件音乐作品听起来应当是什么样子,有着清晰的认识。水平各异的音乐家使用这些表征来指导他们的练习与演奏,越是优秀的音乐家,就有越发细致的表征,不仅仅包括音高和要演奏的音符长度,而且包括它们的音量、升降调、音准、颤音、震音,与其他音符的和谐关系等,其他音符包括由其他音乐家在其他乐器上演奏的音符。优秀的音乐家不但能辨别乐声的所有这些不同特点,而且知道怎样在他们的乐器上演奏出这些声音,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这需要他们对乐器产生自己的心理表征,这反过来与声音本身的心理表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麦克赫森和伦威克研究的学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创建了心理表征,这些表征将乐谱上的音符与他们演奏这些音符必需的指法联系了起来。因此,如果演奏萨克斯管的学生在演奏某件音乐作品时,不慎把手指放在错误的位置上,他不仅可能由于萨克斯管发出了错误的声音而产生注意,还可能由于指法错误而产生注意(即他的手指所放的位置),因为这与他对自己的手指应当放在哪里的心理表征并不相一致。
虽然麦克赫森和伦威克开展的研究在极其个人的层面上具有优势(当我们做完这些研究时,我们差不多觉得自己已经认识那位短号演奏者和萨克斯管演奏者了),但它同时也有一种劣势:只观察了一所学校中的少数几位音乐家。幸运的是,英国研究人员开展的另一项研究,支持了麦克赫森和伦威克的研究成果。英国这项研究对3000多名音乐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观察,其中有些是新手,有些是准备进入大学音乐学院深造的高才生。
研究人员发现,成就最杰出的音乐学校学生,能够更好地确定他们什么时候犯了错误,并能更好地辨别作品的哪个部分最难演奏,这需要他们聚精会神。这意味着,这些学生都对他们即将演奏的音乐作品以及自己的表现创建了良好的心理表征,这使得他们可以监测自己的练习,并发现错误。此外,学生的演奏水平越高,其训练方法越有效。这里的含义是,他们正在运用自己的心理表征,不仅为了发现错误,而且为了将适当的练习方法与音乐的难易程度紧密地匹配起来。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不只是音乐表演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练习,以磨炼技能。
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罗格·查芬(Roger Chaffin)与来自新泽西州的国际知名钢琴家加布里埃拉·因瑞赫(Gabriela Imreh)曾长期合作开展研究,两人在研究成果中更加详尽地描述了杰出人物如何运用心理表征。多年来,两人通力合作,以了解当因瑞赫学习、练习和演奏某件音乐作品时,头脑里都在想些什么。查芬与因瑞赫的大部分研究成果,让我们想起了我怎样监测史蒂夫·法隆为记住数字串而创建和完善心理表征的。查芬在因瑞赫学习弹奏某件新的音乐作品时,观察她的表现,并且让她说明,当她在决定如何弹奏这件作品时,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查芬还把训练的情形用视频录制下来,以便掌握更多其他线索,来观察因瑞赫如何一步步接近她的目标。
在一系列的训练中,当因瑞赫花30多个小时来练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第三乐章时,查芬进行了追踪观察。当时,因瑞赫打算首次演奏。当她第一眼看到这部作品时,首先就创建了查芬所说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对自己在弹奏这部作品时听起来应当是什么声音而形成的心理表征。如今,因瑞赫并没有忘记这部作品,她听过许多次了,能通过简单地看一遍乐谱便对这部作品形成心理影像,这一事实表明,她已为这部钢琴作品创建了非常良好的心理表征。我们大多数人只会在乐谱上看那些音乐的符号,而因瑞赫却在自己的脑海中听那些音乐。
从那时起,因瑞赫大部分的功夫花在思考如何弹奏这部作品上,使之与她脑海中的“艺术形象”相匹配。她首先在脑海中认真想了一遍整部作品,并确定了应当用什么指法来弹奏。只要有可能,她会运用钢琴家为特定的系列音符而确定的标准指法弹奏,但有些音符的弹奏,需要采用与标准不同的指法,因为她想以特定的方式弹奏特定的章节。她尝试不同的选择,最终确定其中的一种选择,并在乐谱上做出标记。她还识别了曲子中的不同时刻,查芬称那些时刻为“令人印象深刻的转折点”。例如,在某个时刻,她会将弹奏风格从轻快活泼转变为中规中矩和严肃认真。后来,因瑞赫在乐曲中挑选一些线索,也就是在转折点到来之前的短章节,或者是技术上有难度的章节,当她弹奏到这些地方时,把那些线索作为提示,让自己做好准备。她还挑选了一些不同的地方,在那些地方,她会为音乐增加一些有细微差别的解释。
因瑞赫把所有这些不同的要素都整合到一起,想方设法从全局和细节两方面对乐曲和自己的弹奏进行掌控。她形成了整部音乐作品听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印象,同时对乐曲的细节形成了清晰的印象,这些都是她在弹奏时需要密切关注的。因瑞赫的心理表征将她对乐章听起来应当是什么声音与她自己推测要怎样发出那种声音结合了起来。虽然其他钢琴家的心理表征可能在细节上与因瑞赫的不同,但他们的总体方法可能极为相似。
因瑞赫的心理表征还使得她能应对任何一位古典钢琴家在学习弹奏某部音乐作品时面临的进退两难局面。一方面,音乐家练习并熟记乐曲,以便能够几乎自动地演奏出来,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一来,各个手指都能弹奏出正确的音符,几乎或者完全不需要有意地思考。以这种方式,钢琴家便能在观众面前毫无瑕疵地演奏乐曲,尽管他在台上时感到紧张或兴奋,也能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钢琴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自然,以便与观众建立联系、形成沟通。因瑞赫运用她对音乐作品形成的心理地图来做到这些。由于她总在不断地练习,手指的动作因而得到了良好的排练。她总能准确知道自己弹到了乐章中的哪一部分,因为她辨认出了作为标记的各种各样的转折点。有些转折点是演奏过程中的标记,例如,它们会告诉因瑞赫,马上就要改变指法了;而另一些转折点查芬称之为“昂贵的标记”,这些标记告诉因瑞赫,弹到了乐曲中的哪些地方,她应当改变自己的弹奏手法,以捕获一种特定的情绪,这取决于她自己的感觉以及观众对此的反应。做到了这些,她在现场观众面前弹奏一首复杂的乐曲时,就能够保持流畅和自然。
正如我们从几项研究中发现的那样,音乐家依靠心理表征来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与认知。对于我们认为是纯粹身体活动的那些活动,心理表征至关重要。
在有些活动中,一个人的身体定位和动作是不是适合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要由评委来评判。比如,想一想体操、跳水、花样滑冰或舞蹈等。这些活动的心理表征极其重要。运动员或表演者必须创建清晰的心理表征,想象他们的身体应当怎样做动作,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但即使在另一些领域,比如游泳和跑步等,尽管成绩并非由评委来评判,但以格外有效的方式来训练身体的动作依然十分重要。游泳运动员要学会怎样在每次划水时产生最大的冲力和最小的阻力。跑步运动员则要学会以怎样的频率和幅度来迈步,既能保存体力应对长距离的奔跑,又能使跑步的速度胜过其他人。撑竿跳高运动员、网球选手、武术运动员、高尔夫球员、棒球运动中的击球员、篮球运动中的三分投手、举重运动员、双向飞碟射击运动员以及滑降滑雪运动员等,对所有这些运动员来说,正确的形式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关键,而创建了最佳心理表征的运动员,往往具备其他人不具备的优势。
在这些领域,还有一种良性循环在起主导作用,那便是:磨砺了技能,可以改善心理表征;而改变心理表征,也有助于磨砺技能。在这方面,有点类似于鸡和蛋的关系。以花样滑冰为例:如果你不去做两周半跳这个动作,便很难就这个动作给你带来什么感觉而创建清晰的心理表征;同样,如果你没有创建清晰的心理表征,便难以做好这个动作。这听起来有点儿自相矛盾,实则不然。你一步一步地尝试着做这个动作,在此过程中,也就积累了心理表征。
这类似于你一边攀爬楼梯,一边搭建新的阶梯。你攀爬的每一步阶梯,都让你来到了需要搭建新阶梯的地方。然后,你搭建了新的阶梯,爬上去之后,你又得准备搭建下一步阶梯了。如此循环往复。你现有的心理表征在引导你的表现和绩效,并使你既能监测又能判断自己的表现和绩效到底是优还是劣。随着你迫使自己去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比如说,去培育一项新技能,或者磨砺一项已有的技能,那么,你也在拓展和优化自己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得到了拓展和优化,你便能够出色做好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