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菲特那些关于投资机会的文章中,所有的投资原理都得以生动展现。在定义了什么是生产性资产,以及对其投资偏好的解释后,他用一系列的文章对一些替代性投资品种(例如垃圾债券、零息债券、优先股等)做出了说明。
华尔街以及学院派的流行观点认为,巨大的债务负担并不完全是坏事,反而会使得公司管理层更专注、更努力,对垃圾债券提供了多一层的保护,他们将其比喻为“匕首论”。所谓匕首论,指的是如果将一把匕首绑在汽车方向盘上,刀尖对着驾驶员,会令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因而可以避免发生灾难性后果。对于这个说法,巴菲特再次援引格雷厄姆的观点进行了驳斥。
巴菲特指出,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经济衰退中倒下的大量公司,都是由于债务负担过重。公司债务过重会导致无法偿还,无法偿还的高违约率,进而使垃圾债券必须以较高的利息吸引投资人。学院派的研究结论认为,垃圾债券的高利息可以补偿它们的高违约率。
巴菲特认为这些研究本身的前提假设都是伪命题,任何大学统计系的一年级学生都能分辨出来。这类假设的前提是:研究分析所涉及的、过去流行的历史条件,在未来会同样存在。但情况并非如此。更多有关垃圾债券愚蠢观点的评论,可参阅本书中芒格对于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财技的表述。
华尔街感兴趣的行为方式往往是以赚钱为导向,并不顾及什么财务意义。从这点出发,华尔街经常将好主意办成坏事。例如,在零息债券的历史上,巴菲特指出它们能够给购买者提供一个等同于普通债券、锁定的复合回报率,这是普通债券无法提供的。零息债券这一金融工具的使用,一度使得借款人在没有更多额外自由现金流支付利息的情况下,可以为企业筹集更多资金。然而,隐患渐渐暴露出来,由于发行零息债券的主体信用越来越差,以致无法应付日益增长的债务负担。对此,巴菲特感叹道:“这就像华尔街上那些经常上演的游戏一样,聪明人玩开头,傻瓜玩结尾,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有很多,其中包括金融衍生品的广泛使用,而巴菲特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提出过警告。现代金融工程学将各种复杂金融工具称为金融衍生品,因为它们本身的价值是从合同指定的对标价格波动衍生而来的。
支持者相信这些衍生工具对于管理风险非常有用,实际上在巴菲特判断价格合适的情况下,伯克希尔也经常持有为数不多的衍生品合约。但当支持者认为衍生品的使用可以完全消除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巴菲特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以他的先见之明,他指出衍生品非但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反而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效果。它们变动频繁,难以估值,而且在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合约盘根错节,相互关联。巴菲特警告,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交错,使得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一个问题,势必会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带来一系列的破坏性后果。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这样的情况。
巴菲特承认,他对于衍生品风险的看法源于对巨灾风险的厌恶,他不想让伯克希尔坚强的财务堡垒地位受到侵害。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在收购了通用再保险公司之后,巴菲特忍受了数年衍生品管理所带来的煎熬。巴菲特解释说,这种痛苦不是即刻接手企业本身,而是源于接手之后意识到无法卖出去。他花费数年时间,才厘清了那些如同迷宫一般、数额巨大的长期衍生品带来的债务情况。巴菲特对此陷入沉思,其他人可以从伯克希尔的实验中受益。
在书中的各个章节,还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了论述,从美国政府的国际贸易赤字到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房屋贷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