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沟通的理解来自生活经验而非学术研究。我18岁时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却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在印度帮助一群截肢者开始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第一步。因为不会说印地语,我和他们沟通时,采用了各种方法,包括手语、喝茶(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娱乐方式),帮他们画肖像画。这是我日后不拘一格的职业生涯的开端。我后来做过艺术家、咨询顾问和企业家。所有一切无须明言,都要求高效的沟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曾有幸跟数万人在不同的地域工作,从大企业的领导到企业家、运动员、战火纷飞地区的居民以及中学生。
作为父亲,我体会过新生儿躺在臂弯时的恐惧和敬畏,那时的我也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眨眼之间,孩子已经长大成年,我不得不学习用新的方式跟他们沟通。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是我面对过的最难的挑战,但也是目前为止受益最大的经历。
没有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可以说他们已经了解了关于他们领域内的一切。同样地,我也不能说我完全精通了沟通这门技术,但是我有十足的好奇心和热情来继续提高它。人们总是搞砸沟通这件事,而沟通本身也面临一些持续不断的挑战:它可以一直更加有效吗?有效沟通的次数可以一直提高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怎么做
第一步:观察不同的沟通
成为专家的第一步在于拥抱对沟通的好奇心。花时间仔细地回顾刚才对话的内容,观察哪些东西促进了沟通,哪些东西阻碍了它。
·观察一个工作会议是如何渐渐脱离轨道的。在会议中,人们的发言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只顾着说出自己的意见,一个会议最终变成一个发言的比赛。
·在你准备给别人建议时,先看看他们的答复是不是从“是的,但是……”开始。如果是,那么他们可能并不是真的需要你的建议。
·留心电子邮件变成激怒对方的源头,最好休息一晚再回复,先冷静一下。
·考虑是什么原因让有些人以“我所说的是指……”作为一句话的开始,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你没有在听他们讲话。
·认识到你在饱受压力,情绪抑郁时,会改变常用的沟通方式。
在这些时刻,下结论说他人无理且冒犯是非常轻松的,因为人们常常会忘记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和回复才是造成问题的原因。
我们有很多机会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评论、暂停、会意的点头都可以让沟通的走向变得更好或者更差。与其盲目地与别人交流,不如留心与他人的对话,在他人沟通时保持一个开放、中立的观点。
经验1:不要仅仅沉浸在沟通本身,要跳出来观察它。
如何发现沟通出问题了
从99%的历史遗迹来看,作为曾经的猎杀者,人类活在小而紧密的群体中,靠基因中的本能生存。这些本能包括找寻果腹的食物和容身的场所,避免被入侵的食肉动物猎杀,保持归属感。沧海桑田,印刷术、电话和互联网眨眼之间就出现了。每一种发明都改变了我们听、说和交流的方式。虽然现在全球都被这些技术紧密相连,但是现代人的大脑和先祖相比没有多大的差别,并没有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改变。
这对讨论今天的沟通有什么影响呢?在压力下,从史前文明所保留下来的生存本能会代替理性,我们会寻求控制欲和确定性,进行自我保护,这些行为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一个打翻饮料的男孩会责怪他的姐姐,这就是典型的本能和防卫反应,根本不需要任何思考。所以,即使母亲知道责备孩子会引发巨大的冲突,但她在焦虑时,依然会这么做。同样,即使同事在交谈时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但就是无法只是简单地听对方说下去。事实上,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不动脑子的,这是认真思考的反面,就和膝跳反射一样是本能的连锁反应,这种基于本能所采取的应对行动当然是无济于事、考虑不周的,有时甚至根本就不反映真实的想法。 1 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需要先想再说,或者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保持沉默;或者亲自打一个电话,而不是在电子邮件中谩骂对方。但是出于某种原因,我们并没有这样做。
艾伦·兰格,哈佛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世界一流的正念专家,喜欢讲述一个她在商店里用信用卡的故事。有一次,收银员意识到兰格的卡没有签名,就提醒她签名。在刷卡付钱之后,这个收银员叫她在刚打印出的收据上签名。收银员亲眼看着她在卡上和收据上签名,却依然左手拿卡,右手拿收据地去比对二者的异同。 2
这个收银员的策略问题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想通。她犯的这个错如此低级,毫无逻辑。这个问题产生的部分原因,是整个过程发生得非常快,两人对话间没有任何停顿。为了快速地应对这样的场景,大脑会倾向于采用最简单的方式,即使这样做的结果看起来像完全没经大脑一样。就好像一直使用习惯的方式比抛开自己的立场、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容易许多。最终,人们会习惯性地反复用同样的沟通方式,导致那些糟糕的互动行为看起来令人诧异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