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照礼(26B13)·戈壁拾遗

一共参加了戈4、戈5、戈6和戈10,一共四届戈壁挑战赛,除了带回对大漠孤烟的直观印象,也有些许对人生新的思考。曾经在戈5和戈6一不小心成了领队,在手忙脚乱中多出一份对管理的直观体验。且以拙笔记录下一些前几届参赛碎片的记忆和感想,仅供笑评。

不会用GPS的探路者

2009年,我第一次参加戈壁挑战赛。记得一天中午收到学院发来的邮件,征求老师报名参赛。我想了一个下午,下班前回了邮件报名。戈4我们共有10人参加戈壁挑战赛。大家在到敦煌后,才第一次都聚在一起,之前没有一起训练过。第一天28公里,就发现有些队友来之前没有锻炼,走下来很吃力。我在出发前做了一些功课,主要是用Google地图把四天的路线图打印了出来。第一天的身体状况还可以,第二天就担当了前锋,在前面探路。记得当天早早就一个人到了宿营地,帮大家搭好帐篷,还偷偷去旁边的水沟洗个澡。不巧有一辆迎亲的小车路过,手忙脚乱地穿上衣服,把手机也掉沟里冲走了!第三天还是我在前面探路,其他人在后面相互照顾着前行。进入盐碱地后就开始下起小雨来,到了雷敦子雨还没有停,再往前就进入灌木丛。其他队的人很少,往前走一会儿就看不到一个人了。我还是按照打印地图的大致方向往前走。走了两个多小时,看见有红旗的方向就过去,却发现不是补给站,而是挖沙场的旗子。这时候水袋里已经空了,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内心升起一种恐惧感。好不容易挨到了疏勒河边,饱饮喝水,心才稍微平静了一些。打开GPS想寻找自己的方向,却发现前一天晚上没有设置好航迹!跟后方的大部队联系上,告诉他们我迷路了。第10届的侯建政兄是一位有心人,用对讲机指导我用GPS确定自己位置的坐标,然后再引导我去往补给站的方向。当我们会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比正常路径多走了5个小时的路。我们10人走过盐碱地,进入茫茫戈壁滩,进入风车阵。建政兄一边大腿严重拉伤,我和他相互搀扶着前行,送走落日,在月光的映照下到达宿营地。这一天我们10人都在关门时间后到达宿营地,成绩无效。

人数的作用

2009年戈4新加坡国立大学共有10人参加戈壁挑战赛,人数上创历年之冠。不幸的是,我们在规模上还是名列末席,这也正好与我们最后的名次相应。由于兵员太少没有候补,虽有伤病员们鼓轻伤不下火线之勇,也难以全速向前争取名次。完赛后大家讨论起来,都觉得来年鼓动更多人参赛是关键。10个人中除郭老师和严俊之外,8人也都信誓旦旦地要再次聚首戈壁,以壮国大之声威。结果保证不会来的郭老师又来了,保证要来的8个中只来了两个(我和香依)。但是我们在招兵买马方面颇具成效:戈5正式参赛的有27人之多,再加上10人的啦啦队,我们的总人数居然只是稍逊于中欧,位列所有参赛队的次席。众多人数带来相应的规模效应:呼喊口号时声势浩大,安营扎寨时连绵不绝,设备与补给也明显好过往年。戈530多人的团队沟通明显不畅,分发物资时乱象迭出,队伍出发后首尾不相照应。我们最后的名次是十个队中的第七。这是国大四次参赛的最佳成绩,但也并不与我们在参赛队中的人数排行一致。看来规模太小缺乏人力资源是竞争劣势,但规模大并不会必然成为竞争优势。只有与大型团队相应的更正规的组织管理才能将规模转换为竞争优势。前几名的学校都由户外活动俱乐部组织赛前的选拔、训练、物资准备,以及比赛阶段的协调。作为中文圈顶尖的商学院,我们国大今后一定不能先就输在管理上啊!

练习的分寸

发动足够多的戈友参赛是第一要务,而发动报名参赛者进行足够的练习可谓同等重要。戈壁四天直线距离110公里的徒步之旅,难度与强度超出绝大部分人平时的锻炼水平。没有锻炼就贸然而入,十有八九是要挂掉的。我平时走路上班,晚上和太太有时跑步。为准备戈5,从1月份起,又在决策系Melvin老师的鼓动下中午一起跑步,体能进步很快。在3月中正式组队后,我就忽悠大家一起锻炼了。新加坡由于人集中,坚持了差不多两个月,周一、三、五中午接近两个小时的快走练习。路线经过学校旁依山傍水、树木成林的肯特岗公园和西海岸公园。由于新加坡的气候湿热,中午户外走或跑都是如在蒸笼里一般,很快就汗流浃背了,这样锻炼效果倒的确好。

走过几次后大家心力倍增,4月7日信心满满地以跑带走。我、Melvin,还有吕文珍老师跑在前面。这一天中午太阳很毒,跑过4公里左右就出了树林,暴露在正午的阳光下了。本来速度很快的吕老师慢下来,走走停停穿过校园。到后来她也不回答我们的问话,径直穿过马路回家去了。Melvin很担心她中暑。晚上从家人那里得知吕老师下午两三点的时候身体出问题被急救车拉走,我连忙和杨嘉联系一起跑到国大医院急诊探望,后来郭老师也来了。我们进不了急诊病房,在门口也没弄清她的状况。第二天我去中国,在机场登机前检查电邮,接到小慧老师转发的信息,得知吕老师得了heatstroke,还要在医院待两三天。我没见过这个单词,匆忙中猜是心肌梗塞,当场吓一大跳。吕老师正值壮年,怎么跑一下就梗塞了呢?赶紧给大家电话联系,发布这个沉痛的消息。过了两天上网一查词典,才发现自己摆了个大的乌龙。Heatstroke其实就是中暑!这次中暑事件后新加坡的集体锻炼就再也不跑了,还是走安全!

我到上海的时候天气凉爽,4月10号下午和在上海的4位戈友(新萼、立冬、晨辉还有香依)在交大校园里锻炼了两个小时。大家也是第一次集体锻炼,由于有跑,强度还是比较大的。新萼后来认为这次跑才把他的肌肉拉开了。

新加坡戈友最后两周开展了两次远距离拉练,一次是28公里环麦里芝水库的山路,另一次是34公里东海岸公园到樟宜的平路。这两次长距离练习让不少人的身体出了状况。我自己2014年走完戈壁,脚基本没有起泡,但34公里走下来也打了好几个泡。然而,这样的锻炼基本把我们调整到适应戈壁挑战的状态。新加坡参赛的8人都表现出色,除了小慧最后两天有一只腿旧伤复发,其他队员走下来身体情况都还好。国内队员的表现参差不齐,那些为参赛坚持户外行走或跑的人都还不错;自认为体力不错而没有锻炼,或平时锻炼方式与强度不契合的出问题的较多。

总结起来,提前开展针对性训练是提高成绩的必要条件。今后的赛前练习要有强度,也要循序渐进,分寸得当。

在途中

跟戈4相比,戈5的戈壁之行我觉得轻松了许多。有了前一年的经验和赛前的锻炼,每天的宿营地就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与队友们边说边走,扶持而行,荒原肃漠也似乎多了一分亲切感。在筚路蓝缕间遥思玄奘大师出塞后孤单但坚定的身影,行步竭蹶之际观想与天地一呼一吸间的交通。夜观北斗,晨对启明。置俗务于度外,唯存念于当下。这样的行走,也可以算是一种解脱了。

每天到达宿营地都和早到的队友们一起为后来者搭帐篷。很多队友虽然只是匆忙相识,这四天也在一起行走与同吃住中相知。这样偶然的因缘际会却会带来更深的命运的交流,这也可以算一种不可思议了。

一个人的B段

戈6的A段走完后,又走了B段。B段和A段不同,参加的人少很多,20多人中没有认识的。除了第一天在复旦的一位戈友之后到达外,后四天基本都是我一个人远远在前面走。和地形多变,间或有人迹的A段不同,B段大部分路段都是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有时候走到一片戈壁的中间,环顾四周,竟然看不到任何人迹和戈壁之外的其他景物。这可能是我一生中离开人世间最远的一段时间了。这段路程的印记是如此深刻,到现在回想起时,似乎还能够真切感受到太阳穿过遮阳帽透过来的温热,风沙吹过耳边的鸣响,眼前还能看见灰黄的远处由于日晒若水般飘动的空气,以及路边碎石丛中艳丽的花朵。

行者无疆

从戈4到戈10,七年间四上戈壁,也自然形成了走路的习惯。上下班走路,在世界各地旅行中也会继续用脚与大地对话。同时欣喜见到其他参加过戈壁的诸位同学校友继续在行走,并且把锻炼的习惯带给他们的家人、员工和朋友。商者无域,行者无疆。戈壁挑战有界限与终点,但生命和事业没有界限与终点。愿与各位戈友继续同行。 MGN325++vL9jL49dJoc8TO84is+tzg+j8j2zD8agKs3a+wgP3uQDUa4cHDV+ya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