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2日,我终于开始了我的“玄奘之路”,好奇、神秘、枯燥、疲劳、伤痛等都会随着这一刻慢慢地揭开。
知道“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是2011年的时候,还未入学。那是人大的一位戈6A老戈友给我看他们准备戈壁挑战赛参赛过程的照片,给我讲述他们为戈壁挑战赛拉练、正式比赛以及挑战结束后一起庆祝的感人场景,我被此深深地打动,当时就暗想如果我能参加一次或体验一次是多么兴奋的一件事情。
正式了解“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是参加18班的毕业典礼,这是新国大商学院的传统,我在毕业典礼现场又一次看到18班的学长学姐们为戈壁挑战赛准备、参赛和庆祝的场景,尤其讲到每位学长学姐为戈壁挑战赛的付出,以及带着伤痛继续参赛的精神,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那时才知道,原来“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分为A队竞技组,B队全程穿越组,C队单日体验组,也知道A队的学长学姐们为了新国大的荣誉奋力拼搏,B队的学长学姐们为了集体的荣誉忍着伤痛艰难走完全程,C队为迎接A、B队的勇士们所做的一切,和在终点前给他们一个拥抱和一切服务。我此时觉得“玄奘之路”离我越来越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是其中的一员。那一刻,我已经开始畅想,我将是老A,为新国大争取成绩,风驰电掣在茫茫的戈壁滩上。
正式开始置身参与“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是从戈8开始,因为这是以我们20班为班底的参赛。我们班开始邀请学长学姐们来传承和交流,成立戈8赛事小组,策划拉练行程,准备赛事的后勤保障。很遗憾,由于时间冲突,我只参加了一次深圳拉练,不仅没能成为老A驰骋在沙场,也没能参加全程穿越的B队,连所谓“打酱油”的体验组C队都未能参加,只是赶上了最后一天的亲友团,在终点迎接我们戈8A、B队的将士们。当在终点迎接每位戈8的队员安全归来时,我和他们一样,拥抱在一起欢笑、痛哭,感受他们四天来的艰辛、快乐、枯燥、疲劳和乏味,也感受到他们为集体荣誉而拼搏的责任。当时我们的亲友团也很给力,把冰箱、发电机、烤羊肉等搬到了戈壁上,让我们每个回来的勇士都能喝到香喷喷的羊肉汤,撸上美味可口的羊肉串,啃着凉凉的大西瓜,还能享受我们不太专业的按摩放松。那一刻,我们所有的人就像一家人,为这个集体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无论大小。那时,我们梁院长作为院方领导,在终点和每个参赛的勇士一一拥抱迎接,让我们的勇士们更加感受到学校和集体的温暖。那一届戈壁挑战赛,组委会在瓜州隆重启动音乐节,我们的“酱油队”为我们的A、B队勇士们精心准备了节目—“飞得更高”的歌伴舞,为他们庆祝。新国大在这次音乐节上风光无限,梁院长和芮班长乘着敞篷车,扛着国大校旗进场,这是所有学校中唯一的荣誉,虽然我们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得到了组委会充分的认可。当看到这一刻,我们欢呼,我们雀跃,我们为这个集体而“酱油队”的精心准备下,节目非常完美地献给了我们A、B队的勇士们和在场的所有人。在这次比赛中,新国大首次拿到“沙克尔顿奖”,为学校争得一块沉甸甸的荣誉。这时起,我才知道,戈壁挑战赛不仅比的是成绩,还有团队精神—不抛弃、不放弃。在接下来的庆功会和毕业典礼时,每次听到B队队长云帆讲到如何陪着同学走完全程,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说在第二天比赛接近12小时,他想到过放弃,也曾经劝说过队友如果确实无法坚持,可以选择退赛。但他得到的答案是,就算是爬也要爬回去,所以他选择默默地陪着队友走完,不论多么辛苦和疲惫。那时的我,就暗暗在想,我一定要参加一次戈壁挑战赛。无论是A队还是B队,无论最终是跑、走还是爬回来,我也要上一次戈壁,走一遭“玄奘之路”。
戈10,我来了。为了准备戈10,我从两年前开始,从每次跑1公里,慢慢加到3公里、5公里、10公里、20公里,最后能在成都拉练中,三天走完88公里。就是为了不要真的从戈壁上爬回来,拖累我们戈10这个大家庭。因为这时我已经知道“沙克尔顿奖”意味着什么,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让集体失去这个荣誉,所以我心里暗想,我不一定能为学校争取更好的成绩,但我一定要为学校的“沙克尔顿奖”贡献我的力量。
5月21日,敦煌,晴空万里。我们如期到达这个令人期待的地方,因为这里将是我们“玄奘之路”的起点。我们在这里忙碌地准备着明天比赛需要的一切,领取装备、补给、药品,开准备会议,分组,学习应急事件的处理。还有在鸣沙山月牙泉点将台的点将,没有古时点将的阵阵杀机,有的是各种轻松和欢愉,各大院校的同学们在这里轻松地各种摆拍,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这一天,大家都为了明天开始的“玄奘之路”有条不紊地准备着,轻松、惬意、憧憬、焦虑、兴奋等都应该有吧。我们是B4组,组长:游华(戈9A成员),副组长:梁院长,组员:徐校长(梁院长的先生)、陈春喜、郭宁波,还有我(张鹏超)。根据我们的体能状况,组长游华给我们做了如下安排:①从明天体验日开始,他将负责领队,走在前面,照顾队里所有人的状况;②宁波和我负责殿后,保证大家都能走在一起,一个也不能掉队;③如果游华组长根据情况,走在队尾时,我将走在队前领航;④在大家带够自己补给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多带补给和水,因此我也将原来1.5L的水袋包换成3L的水袋包,确保路途中的水够喝。这一天,有一句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管理好自己,就是对团队最大的贡献。
5月22日,阿育王寺,晴空万里,有风。今天开始了我们所有人的“玄奘之路”体验日,约29公里。我们组怀着无比轻松的心情上路,甚至还带上了手提袋,装着不少吃的喝的。开始的行程非常轻松,大家拥挤在一起,让我根本无法想象到在戈壁上的“孤独寂寞冷”,大家有说有笑,有着各种各样的摆拍,甚至还会有拥堵和“塞车”,总之大家在前半程很开心,对讲机中不停地传出大家现在的位置,以及略显兴奋的心情。我们组在前半程基本按照我们昨天预设的想法在行走,组长每500米的补水提醒,以及7公里左右的补充盐丸和能量补充等,让我们每个人确保都有足够的体能。在红牛补给站,大家都兴奋地聚集在一起,在晒一晒自己脚上的战利品,准备接下来行程所需的补给—水、水果、红牛和椰子汁。接下来的行程就不像前半程那么轻松,对讲机中不再有轻松的声音,出现了更多的掉队队员需要帮助,多了为坚持到终点相互鼓励的话语,听到了快到关门时间队友未到焦虑的声音,这一刻才感受到“玄奘之路”不是那么容易。在终点看到每位队员安全抵达,心里暖暖的。特别是陪着我们一起的梁院长、春花老师,还有一直在我们前面的陈校长,他们都很顺利地安全到达,真的印证了那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晚上和组员一起开始准备第二天的补给,看着大家还在大帐中挑泡放松,自己钻进帐篷休息,等待着第二天的行程。
5月23日,晴,微风。今天是“玄奘之路”正式比赛的第一天,约32公里,路途有一个补水点,一个补给点。大家在吃饭、收拾帐篷、赛前拉伸中,紧张地度过了早晨的时光。给A队的队员加油鼓劲后,我们也开始了自己的行程。有了第一天的体验,对“玄奘之路”的困难又有了新的理解,开始对路况做充分的研究,多长的路程中有打卡点,如何配置补给,如何在行程中补水和拉伸等。刚开始的行程,大多是碎石路,大家在组长的补水和拉伸的指令下,走得比较轻松,今天的梁院长和徐校长走得比较快,很快进入盐碱地段。这段路确实给我们制造了些麻烦,我们根据GPS的指引,顶着烈日,直穿骆驼刺,走在崎岖不平的盐碱地里,我们在这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每人脚上都有了战利品。随后的路程中,虽然还有火焰山,还有很长的路,我们在相互的鼓励中,仍顺利抵达终点。这一天,我们的队友杨嘉老师,因为中暑影响了行程,依然坚持走完全程,虽然没能在关门时间到达终点,但是她依然坚持不放弃,更加感动的是所有陪伴她的兄弟姐妹,一个也没有离去,都默默陪着她,鼓励她走完全程。这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不抛弃、不放弃”的含义。
5月24日,依然晴空万里,有风。今天是“玄奘之路”比赛的第二天,约33公里,今天将过人见人恨的“魔鬼风车阵”,只有一个补水、补给点。前段路程沿着宋照礼老师的指引路线,很快走完了顺风顺水的平坦路面,进入了“可恶”的盐碱地。今天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是补给点非常远,接近20公里处才有,对我们路途中的补水非常讲究,如果补水不合理就可能造成没到补给点缺水的情况,所以组长游华制定每500米小口补水的方案,有控制地补水,保证到补给点前有水饮用,不会产生恐慌。我们组在组长的指令下,安然无恙地到达第一个补给点。我背的救命水第一次被用上,已经记不得给了哪位队友。到了补给点,检查水袋时发现,我们的水袋基本剩水无几,倒是有点儿后怕,在想如果不是按照组长的指令,随意饮水有可能在途中已经无水可喝。在补给点短暂休整、加水后,我们又走向今天最后的行程。远远地看到风车,一走就是两个小时才到风车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组员春喜和我们的队友宝春因中暑中断行程,在补给站紧急处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短暂的处理后,依然要坚持走完全程,我们殿后的大钊和霍教留下陪他们走完全程。接下来我们就行走在风车阵和黑戈壁钩织的画面中,风车阵虽然“可恶”,我们还是顺利地回到了营地。虽然有风,但没有见到沙尘暴。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开始庆幸,我们终于不像前几届那样被沙尘暴虐施。好景不长,待我们进入帐篷准备休息时,风越来越大,帐篷有一种被刮走的感觉,我在这种担忧中迷迷糊糊地睡去,听到一阵敲锤的声音和压低的说话声,仔细听才知道霍教、钱教和廖队医在为我们每顶帐篷加固。
5月25日,还是晴,大风。今天是“玄奘之路”的最后一天,约22公里,中途没有补给站。水又成了我们考虑最多的补给品,我们放弃了所有吃的,尽量多带水,组长游华依然按照昨天的补水方案做好准备。在睡了两三个小时后,我们起身上路。前半程依然在魔鬼风车阵中行走,走不完的风车阵和黑戈壁,确实有戈友说的那种心情,见了风车就想烧的感觉。我们顶着大风向前行走,这段路是非常艰难的,平均时速4公里左右。好不容易迎着风走完风车阵,又进入了漫长枯燥的河谷中,这时我开始走在队前领航,希望能带领小组成员走更近、更加平缓的路。渐渐地,我们能听到亲友团迎接A队将士们的声音,那是多么的亲切悦耳,让我们瞬间充满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终于走过最后的5公里、4公里、3公里、2公里、1公里,和春花老师他们一行汇合,一起高喊口号,挽着手一起冲过终点。和我们的亲友团一起欢呼、拥抱,享受他们给予英雄般的待遇—帮我们端水、端面、卸下水袋、脱掉鞋子等。那一刻,我们是幸福的,是骄傲的,也是需要默默感谢我们所有队员的。
此刻,我的“玄奘之路”算是圆满结束了,我是和大家一起走着回来的。有人问我:走戈壁你得到了什么?我说:管理好自己就是对团队最大的贡献;不抛弃、不放弃;你真的不一定发现你内心的小宇宙;想要得到就要付出努力。
如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戈友心中也有自己的戈10梦想与体验感悟。当身体不再疲惫,精神不再亢奋,火热的激情释放过后,自己开始用心梳理自己的戈10之路,回味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片段,感悟戈10玄奘之路的真正价值——理想、行动、坚持、超越。
我与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结缘还是蛮早的,第一次是从以前的老同事,NUS18班参加戈6的学长那里了解到有这么一项赛事,陆续有同事参加了NUS 19班学习与戈7赛事。自己那时偶尔跟随19班参加一些走路活动,没有太多的参与热情。及至戈7赛事结束,自己在关注和观察中,看到了参加过戈7活动的学长们的优异表现,耳闻他们的故事,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一生一起走”的信念,深深打动了我。一场戈壁挑战赛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到一个人,一个团队在比赛中结成的那种深厚的友情,深深撼动了我的心灵。特别是戈7学长和老板2012年参赛回来后,在当年的9月份,带领全体公司员工去攀登东岳泰山,从山脚直接攀登到玉皇顶,一路上公司的同仁精神昂扬,在“你的能量超乎想象”的鼓舞下,勇攀高峰。而我是公司最后一个登顶,确切地说是一步步爬挪上顶峰的,乃至到达顶峰,整个人几乎虚脱,脸色煞白,需要人搀扶才走到休息地点。那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那么虚弱,如果不进行锻炼,就无法跟上团队。于是,从泰山归来后,自己就非常有规律地参加NUS校友和公司组织的在新加坡麦里芝水库的走路活动,每周坚持,雷打不动。这是真正的雷打不动,新加坡多雷阵雨,经常是行走在半途遇到雷暴,冒雨前行。
也就是在那时,自己就有一个理想,一定要参加NUS EMBA班的学习,参加一次戈壁挑战赛,体验一下与团队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感觉。锻炼的结果,2013年10月,公司组织攀登西岳华山,自己已经可以跟随团队,并超越许多年轻人,登顶华山。2014年10月再次攀登南岳衡山,自己已经可以带领先头部队,率先快速登上祝融峰。
这个变化,要感谢在NUS 22班的学习,感谢从戈6到戈9众多学长戈友们,如卫星、修顺、春晖、世亮等的支持和鼓励,因为正是从经常性地与他们一起在麦里芝水库走路、训练,汲取了许多有价值的锻炼知识,听他们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包括如何在戈壁上装备自己与管理自己,为自己的戈壁之旅做了思想铺垫,不再把戈壁挑战赛视为畏途,有了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念。
2015年,早春三月,鸢飞草长,油菜花一片金黄。在明媚的春光中,参加了第一次在成都的拉练,检验自己的训练成果。面对大好春光,跟朝气蓬勃的老师、同学汇合,参与三天的拉练,不禁豪情顿生,欣然口赋一首短歌行:
戈10英雄,国大光荣
为了理想,勇敢前行
千年寻梦,万里追风
胸怀大志,会师蓉城
国大旌旗,飘扬天空
戈10勇士,战衣染红
春花引路,慧思笃行
师生并肩,众志成城
迎着朝阳,奔向光明
为了目标,再启征程
国大雄风,四海引领
挑战自我,践行使命!
成都拉练的成功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从此,心就飞向了敦煌,期待那个盛大节日的到来。
5月19日,出发的日子到了。18日公司三位戈6、戈7和戈8的学长同事特意来给我践行,记住了他们叮嘱的两个字:坚持。
从事了三十几年海运的人,也许是见惯了大风大浪,习惯了蔚蓝的大海、白色的风帆、翱翔的海鸥,第一次飞临敦煌,望着机窗外浩瀚荒凉的沙漠之海,内心的触动还是非常剧烈。千百年来,究竟有多少如玄奘一样的取经者或商旅走过了这片无垠的沙漠,为了理想,或为了利益,千折百回,几经磨难,或取得真经,或开辟商贸之路;也许在这广袤的沙漠下,掩埋着许许多多前驱者的尸骨,埋藏着多少爱与情仇的故事。有时自己百思不得其解,中华文明,灿若星河,哲人先贤传承下来的光辉思想,经世济国之道,驾驭群论之策,堪为世界文明之巅,但是为什么古人还要那么执着地去西天取经,为取真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许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参透苦难、辨识生死的基因。今人如何体会到古人的执着与情怀,精神的力量真是无限的吗?
当飞机从云端落到敦煌的地面,当沙漠的热浪扑面而来,自己的思绪才从旷古回到了现实,这就是真实的沙漠,玄奘之路就要拉开帷幕,也许真正的考验就此开始了。
脑际突然涌现在学校报名时随口吟诵的一首七律诗:
戈壁风起沙飞扬,
十路雄师聚敦煌。
壮志雄心超玄奘,
士子才俊赴疆场。
国家兴亡匹夫志,
大旗飘舞指方向。
荣归申城庆功日,
光耀西域领四方。
是的,我们是戈10战队,代表着新加坡国立大学来参赛,是新国大的光荣,是22班的骄傲。我们的成绩可以不是最好的,但我们的精神面貌必须是最棒的。我们是新国大,我们的口号是“国大国大,引领天下”。我们来到戈壁是为了实践我们的理想,用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坚持,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精神的升华与涅槃。
正是这种理想的感召,我毅然报名B队参赛,是男生中年龄最大者,并被编组在了B队第一先导组,即不仅仅要完赛,还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后续小组,提供后勤支援服务。
第一天体验日,无助地行走。在中午的烈日下,行走在松软的盐碱地上,对自己还是个不小的考验。自己习惯了在硬地、砂石路的疾走,现在脚踏在松软的地面上,走一步要退半步,感觉有劲使不上,非常吃力。兴之所至,有一段竟随着大旗的导引,在烈日下奔跑起来。正是这段不太长的奔跑,几乎要毁了自己的戈壁之旅。因为没有充分热身和赛前拉伸,两条大腿在奔跑过后,突然剧烈酸疼,有些抽筋的感觉。脑际想起挑战赛的最高原则——管理好自己就是对团队的最大贡献。要坚持自己的频率,不要肆意乱来。意念要求自己必须坚强,不能跌倒放弃。马上根据训练时教练的提示,紧急放松处理,拖着疲惫的双腿,依靠坚强的意志力,顽强地走向了终点。
其实,真正的考验并不是在路途中,而是在走完路途时,既要做拉伸放松,抓紧点滴时间歇息,又要整理行头,打点帐篷。这才是考验啊!当你拖着酸痛的双腿,在如火的斜阳下一个个搭理帐篷,那是一种怎样的疲累?携手搭好自己的帐篷,再与同学一起为后到的同学们搭起一个个帐篷,整个人几乎要累瘫了。由于缺乏经验,到了收拾自己的行李,准备休息时,已是接近12点了。第一次露营在帐篷里,根本无法入睡,在迷蒙中熬到拂晓的号角响起。双腿仍然是酸疼不止,心中几乎有放弃的想法。又是一阵忙乱,整理好行头,准备出发,参加正式比赛。
第二天比赛日,痛并坚持着。当送走A队,心中的激情又被重新点燃。我和传琦、春利组成了铁三角小组,开始了正式比赛的行程。我们一路携手相伴,互相鼓励,走过了盐碱地,翻越了火焰山。途中我携带的一个喷壶发挥了作用,几乎是一路喷着水,翻过了最艰难的火焰山路段,为自己和队友带来了清凉,解除了酷暑。这是否就是装备的力量?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在共同的跋涉中,我们才体会到互助的力量,只有互相帮助,才能轻松地取出背包中的食品和补给,节省时间和体力。这是一种合作共赢。回到营地,感谢伟大的廖队医帮助自己做了一次彻底的拉伸,解除了双腿的酸痛。由于积累了整理营帐的经验,当自己与先到的蓓蓓、大钊、传琦等一起为同学们搭建帐篷时,已经感觉不到像昨天那样的疲累,甚至很早就能休息,得以恢复体力,预备第三天的赛程。
第三天比赛日,快乐地行走。进入第三天,自己突然感到走路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特别是行走在第一段柏油路上,那种久违的疾步如飞的感觉回来了。及至后来穿越骆驼刺,来到了清澈的疏勒河边,用冰凉的河水洗洗手、洗洗脸,那种感觉真是爽极了。当来到传说中令人绝望的风车阵,心中并没有任何畏惧,反而充满了喜乐。那一个个风车都是威武的战士,是能量与光明的制造者,何以惧哉?行走中,不时舞动手中的登山杖,想象自己是唐吉诃德,与风车大战一番。虽然天气异常炎热,但我们有神奇的喷壶,不怕。
真正的感动是在终点,接近1公里时,对讲机传来杨嘉老师的亲切话语,在终点迎接我们。于是,一股力量从内而生,来个100米冲刺,奔向终点。迎接我的是杨嘉和钱教练递上来的盐水、冰桶,和对着头部喷下来的冰水,透心凉。此时,眼泪和汗水、冰水已经混合在一起,这是激动和感激的泪水。谢谢杨嘉和钱教练,你们送上的是及时雨啊,它浸润了我的心田!进入营地大帐,接收到A队同学和廖队医的热烈拥抱与祝贺。我和春利也忘乎所以,脱掉上衣,互相用冰桶按摩降温,快感与暖意涌上心头!这就是我们的团队,了不起的廖队医。休息完毕,义不容辞地再次开始为老师、同学们搭建帐篷,虽然疲劳,但是互相配合下,却感觉不到倦意。
夜晚,进入帐篷准备休息。忽然,风声响起,沙尘暴来袭。自己的帐篷扎在最外边,似乎承受了最大的冲击,心中不免又继续慌乱。惊慌中,赶快披挂好,全副武装,双手支撑着帐篷,随时做好冲出去逃亡的准备。惊恐中,就听到帐篷四周响起了敲打声,突然意识到那是志愿者们在帮自己加固帐篷,防止被吹掉。我对他们说:“谢谢你们!”只听到西北汉子坚毅的声音说:“请放心,绝对安全!”于是悬着的心稍微放了下来。一夜,敲打加固的声音不断,自己在帐篷内枕戈待旦,期待5点钟的起床号声响起。一个无眠之夜,感恩之夜!
第四日,走向辉煌一刻。虽然昨夜无眠,拂晓,还是斗志昂扬地开启最后的行程。我和宋老师走在B队最前面,手持GPS,快速为团队寻找前进的方向。
向着太阳初升的方向进发,走向旭日下的风车阵。顶着八九级大风,迈着坚毅的步伐,努力前行。这是一段艰难的路程,是毅力与疲劳的较量,没有退路,只有坚韧不拔,才能到达终点。走过这段耗力的风车路,终于进入河谷与沙漠丘陵中,前不见人影,必须依靠GPS的引导才能前行。我和宋老师互相用导向仪校正路线,结伴同行,引导着大部队往前走。我把红丝带缠在登山杖上,不时站在丘陵之上,高高举起,为后续队伍指路。静静的河道,寂寞的山丘,想必是沉睡了上千年,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风貌,一颗颗美丽的石块如宝石镶嵌般撒落在河床上,惊诧地注视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捡上一颗石子,作为旅行的纪念。终于,5公里、4公里、3公里、2公里在脚下走过,最后1公里就在眼前。站在1公里标志处,拍上一张照片,为了这辉煌的一刻!
前进,向着目标冲刺!听,那雷耳的战鼓;看,那招展的红旗;激昂的口号,沸腾的人群;我们挽起手,并肩走向辉煌的终点!我们是新国大的勇士,是旗手和先导!当通过终点线时,迎接我的是爱晶同学热烈的拥抱,是爱人燕妮亲切的抚慰与问候,院长和同学们送上的花环和奖牌,热流与喜悦的泪水交织在一起。我做到了!没有辜负使命,我们是引领天下的新国大!戈壁挑战,是对个人意志力的挑战,是对自我管理能力的一项检验。它的意义不在于竞赛的输赢,而在于个人意志与毅力的输赢,在于超越旧我,重塑新我!走过茫茫戈壁,都是兄弟姐妹!一生一起走!这就是戈壁的意义与魅力。
战绩汇报:
四天的行走,没有受伤,没有中暑、起泡,新国大B队男子第一名。
后记:走过戈壁,除了收获情谊,更多的是感动!我不能忘记路途中戈友们那一声声“加油,新国大”;忘不掉蓓蓓老师的带领和帮助;忘不掉春利和宋老师途中递上的红牛饮料;忘不掉涵洞下传琦递来的黄瓜;忘不掉大钊挤出来的补给药品;忘不掉陈老师和梁院长的榜样力量……最令人感动的是完赛后,在同学和爱人的搀扶下进入大帐,彤哥亲手解开我那双沾满泥土的鞋子,抱起我那双脏乱不堪,红肿的脚,就那样帮我清洗起来。这是何等的令人感动啊!于是我想起了两次伟大的洗脚。一是耶稣在受难前夜,为他的门徒洗脚;一是香港中文大学沈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话:“……过谦卑的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弟兄濯足。”
一个洗脚的动作,其实隐喻着深刻的意义。还不能忘记志忠学长的面线与果汁,以及那一遍遍的喷水降温,那是一种别样的关爱。我要感谢C队镜国队长和亲友团们,只有那些虚怀若谷、心存大爱的人们,才能有如此体贴入微的心意与行动。
又记:戈壁赛后认识了更多的戈友,尤其在回京的航班上认识了一位台湾政大戈友的家眷张女士,政大与国大的关系自不待言,大名鼎鼎的司徒达贤老师与萧瑞麟老师都来自政大,22班在政大也度过了非常难忘的求学时光。奇妙的是,这位张女士的外公是从南京到的台湾,张女士自幼随父母由中国台湾到了南美阿根廷,在阿根庭长大,18岁时参加工作,到了中国远洋阿根廷公司短暂工作,受到中远派驻阿根廷公司的一位财务经理刘先生的关心与照顾,20年了一直念念不忘。而我原来是在中国远洋青岛公司工作,算是有些缘分了。张女士让我设法联系到刘先生,了却她的夙愿。20多年前的事了,中国远洋有10多万员工,不容易找啊。此时,伟大的互联网和微信发挥了魔力,通过青岛、新加坡、北京几番周折,两天时间就联系到了刘先生。张女士非常激动,回信说:“没想到您的动作那么迅速,感激不尽!祝您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美满,大家身体健康哦!”
这也算戈10——玄奘之路的一个小花絮,一个意外收获吧。
戈10,充满惊喜与奇迹!
戈壁四天的赛程结束了,按照我实际GPS的记录显示,四天累计的运动距离近150公里,每天9~10个小时在烈日下暴走,我们小组均顺利无伤害地完成整个戈10赛程。这期间我们连续经历地表温度高达50℃的高温天气,赛程的最后一天,我们完全逆着8级大风前行。正是有了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洗礼,戈10行带给我个人最大的收获不是辛苦,不是无趣,而是幸福,是一种亲手收获的满满幸福。
2014年参加戈9是作为A队竞赛成员,A队更注重个人的速度与激情,从出发的口号声那一刻起,我们就一路昏天黑地地奔跑,记忆中更多的是沙尘暴的刺激和烈日的饥渴,享受的是竞赛的乐趣,反而对戈壁和整个团队的理解较少。这次再上戈壁是作为B队成员,没有了竞技的迫切,按照赛事规则我们只需在关门时间内完成每天的赛程即可。但本次特殊的是因有幸承担陪同NUS商学院梁院长戈10行的任务,并需要力保队友的顺利完赛,备感责任重大。也许正是有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才让我贯通了遥远的戈壁行与日常生活的轨迹之间的联系与意义,意外地收获了满满的感恩与幸福。
如果将戈10顺利完赛的感受做一简单总结,我个人认为结局可以接受的原因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因为要做到有效陪同梁院长顺利戈10行,确定目标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必须承担起确保院长安全、顺利完赛的责任,这有一种使命感,非完成不可。在这个使命感的感召下让自己主动积极地行动起来,如确保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处理戈壁上所遇到的一系列状况,测试并维持自身的体能达到四天200公里的基本要求。同时了解梁院长参加拉练的情况和日常的运动量,借以对每天戈壁赛程的运动量做一个初级的匹配,等等。第二,对既定目标的坚持,坚决执行。在戈壁的四天赛程中,由于恶劣天气,其他小组的队友发生了一些状况,我们只承担了部分的义务和责任,没有采用大包大揽的个人英雄主义方式,而是多与其他组队相互配合,确保可以朝着既定的目标有效推进。第三,让个人目标上升为团队目标。知性、优雅的梁院长被我们尊为NUS商学院的女神,让伙伴们充分认识到确保女神成功戈10行是整个小组成员的荣耀和责任,而不仅仅是自身的顺利完赛。伙伴们自动自发地承担起各项事宜,团队使命感建立,具有共同目标的团队,其力量无穷啊。
戈10的小组组队中我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小组一共6人,除了梁院长和徐老师,队友宁波、春喜、鹏超本就是我的好哥们儿、姐们儿,或许再加上我是老戈友的原因,伙伴们一开始就给予我无比的信任,我们的分工及协助都基于此,这一点极其重要,这是我们团队能够高效合作的主要原因。当然,我需要也必须以实际行动来反馈、强化这种信任。另外,针对团队中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及其可能出现的受伤状况,做一对一的沟通,提前防御意外状况发生,降低可预知的风险值。在团队的统一行动上,伙伴们均认同,一切行为皆服务于团队目标。最后,NUS整个戈10的赛前组织到位,出发前制订的赛程规则和分工措施,是确保每个小组任务达成的前提条件。
本次戈10,梁院长和春花老师是整个NUS戈10队伍的灵魂和精神领袖,她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时刻影响着所有的参赛队员。正是因为她们每天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意志力感染着每位队员,戈10的感动中有了宝春、春喜、丹凤在身体出现不适的状态下仍决定继续参赛,并最终圆满完赛的故事。
我们有幸与两位女神一起行走,经历每当对讲机里传来有关两位女神的信息时,队友们都会备受鼓舞,有一种必达的信念,这种信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戈10赛程中,“老师们太厉害,大家加油”,这比队友间的互相鼓励更能激发人的斗志和战胜当前困难的决心,赋予了我们足够强大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梁院长和春花老师用异地教学的模式给我们开创了戈壁一堂课,导师们不仅自己用实际言行做到了满分,也时刻激励着我们都去争取满分。
必须要承认,戈壁每天的赛程是辛苦和枯燥的,每天9~10个小时暴露在烈日下,对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仅凭顽强的意志并不能保证让每个队友都坚持到最后。
时刻留意队友们的身体状况、体能变化情况及团队补给是在戈壁赛程中的日常行为模式。通过第一天赛程上半阶段的观察,实地快速了解每个组员的运动习惯、特点及体力情况:春喜长时间走路会辛苦,需要辅以适当的慢步小跑;徐老师走路速度快,慢走会很辛苦;梁院长能长时间地匀速走路,但要避免路况的影响;宁波的体能很好,但脚有伤,不能跑步,要留心长时间行走可能出现脚伤复发的状况;鹏超是个全能伙伴,可走可跑,前可以配合徐老师进度,后可以收尾。我们每天都会根据不同的路况来征求小组内的分工配合,并随情况调整。同时,根据每段路程中体力消耗情况选择适合的路线,控制行走的速度。针对天气炎热以及补水点的距离远近,控制行走过程中的饮水量、能量、盐丸等的饮用;途中每间隔一段距离进行恢复性拉伸或休息,等等。以此最大限度地保障队友们保有必要的体力和补给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直至赛程结束。
在团队的紧密互助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戈10的赛程,享受了期待许久的欢呼和拥抱。个人的作用对比团队而言可谓水滴与江河,但我仍感恩被信任,和女神们在一起很荣耀,和有共同目标、行为准则的团队在一起真的很幸福、很幸运,向队友们致敬,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