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无关情境及选择的公理

所有的选择公理,在某种程度上都要确保决策不受无关情境的影响。因为,如果偏好受到无关情境的影响就是不稳定的,我们也无法最大化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文献中的定义中,“无关情境”都是主观性的,指的是一种人们不希望自身决策受到其影响的情境特征。而在本章所涉及的研究中,对于情境因素的影响是否有违理性的判定,则完全根据大部分人是否都一致认为该情境因素是无关的这一条件。无关情境特征和有关情境特征的区别,可以通过将传递性与工具性理性中另一个公理的对比来进行说明。

假设比尔的偏好依次是,在选择1中A优于B,选择2中B优于C,选择3中C优于A,这是一种对传递性原则的典型违背。然而,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比尔是在对一种特殊的情境特征进行反应,从而重新解释他行为的合理性。这种情境特征,即他选择中所涉及的物品有哪些。我们可以假定,比尔不认为选择3中出现的第二个A仅仅是物品A,而认为由于这一选项紧跟在涉及物品B的这样一个选择后,从而具有了不同的效用。对他来说,这个特殊的物品——紧跟在一个涉及物品B的选择之后出现的物品A,与选择1中的A是不同的,后者在他看来是“第一个选择中出现的物品A”。因此,这个“紧跟在一个涉及物品B的选择后出现的物品A”,或许可以被认为是另一个不同的物品D,这样他的偏好模式A>B>C>D也就完全没有任何违背一致性之处了。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认为这种情境特征是与决策相关的话,比尔的偏好模式仍然可以被传递性所接受。

当然,大部分的人都不会信服上述论证,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上面提到的这种特殊情境特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选择。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另一个不同的理性选择公理,在这种情境中,有的情境特征确实会被我们认为是相关的。这一公理即无关选项的独立性(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原则,我们将用一种假想的幽默情境来对其做具体阐述。在一个餐厅里,服务员告诉顾客,今天的两道主菜是牛排和猪排,顾客点了牛排。五分钟后,服务员又回来告诉顾客,其实除了牛排和猪排外,餐厅还提供羊排。顾客这时回答:“哦,那样的话,我要猪排好了。”这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奇怪选择。因为这位顾客违背了理性选择中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无关选项的独立性。在形式上表示这一选择就是,当x、y一起出现时,顾客选择了x,但当x、y、z同时出现时,他却选择了y。这种选择的逆转正是无关选项原则所禁止的行为。

然而,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1993)提出的一个例子。宴会上一位客人看到面前的碗里有一个苹果,他没有拿走苹果,相比拿走苹果(y)选择了什么也不拿(x)。几分钟后,主人又把一个梨(z)放在碗中。之后,客人选择拿走了苹果(y)。看起来,客人好像做了与之前例子中的顾客相同的事:当x、y同时出现时,他选择了x;而当x、y、z同时出现时,他却选择了y。这也是一种对无关选项独立性原则的违背行为吗?大部分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因为,第二种情境中的选项y和第一种情境中的选项y并不完全一样,违背这个原则要求的选项同等性并不成立。第二个情境中的选项y仅仅是拿走苹果,而第一个情境中的选项y很可能被认为是“在公共场合拿走碗里剩下的最后一个苹果”,出于礼貌的考虑,这个选项中会包含许多潜在的负效用。

森(1993)的这个例子描述了一种需要在所涉及的消费效用外,进一步考虑情境因素作用的情况。与之相比,在餐厅的那个例子中,将第二个选择中的选项y理解为“有羊排可选时的猪排”,而认为第一个选择中的y是“没有羊排可选时的猪排”,则是毫无意义的。对猪排和羊排的选择不应依赖于菜单中其他的选项。但正如第二个例子所示,有时情境背景的确应当与选项提供的效用综合起来考虑。评价不同情况下的效用时,我们认为第一个选择中选项y的效用,是吃掉一个苹果的正效用加上拿走碗里最后一个水果产生尴尬的负效用,这种想法是具有社会意义的。

不过,大多数决策科学家研究的选择情境都与水果这个例子不同,它们所涉及的情境因素都是人们公认与决策不相关的。然而,过去30年中大量的研究却揭示出,人们会系统性地受到明显与决策不相关的情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发现启示我们,人们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性,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可以被改善,从而采取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目标的行动。先前的这种观点也是有依据的,因为选择的公理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个体对于所有潜在的选项都有已经存在的完整、有序和稳定的偏好。因此,当面对选项时,个体只需考虑自身已有的这种稳定偏好顺序,从中选出有最高个人效用的一个。由于每个偏好的优点(效用)是在选项出现前就在大脑中存在的,选项情境中出现的任何特征都不应影响偏好,除非个体认为情境是很重要的(能够在某些关键方面改变选项的意义)。但是,下面我们将看到,在某些时候,这种理性选择所具有的普遍特性,即情境独立性,会被人们的实际选择所违背。

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会进一步探讨风险性或非风险性决策中涉及的选择公理。一些理论家根据情境结果是否已知,对这两种决策进行了区分:非风险性的决策是一种结果已知的交易,比如决定是否用苹果换一个梨,或者决定是否用5美元买一瓶啤酒等。而风险性的决策可以用前文提到的家人一起出游的例子来说明,即在不知道是否会下雨的情况下,究竟该选择去沙滩还是去博物馆。然而,道斯(1998)指出,这种区分方法可能是非常武断的,因为所有的决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涉及风险,即使是购买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用品。他强调,日用品的价值在于它的使用,而这种使用的结果却经常是未知的,尤其是对于较复杂的商品,如手机。基于与道斯相似的观点,本书在下文中也不会特意强调风险性和非风险性决策的区分。 4WcfuUuQNvFiz0uH2l43V1ooKeLB76SdecLUkphLV90IG5cY9CGpsTUaSgBXAx9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